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人文学科

慈安皇太后是怎么死的?

全部回答

2007-08-03

0 0
    慈安太后(1837~1881年),钮钴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广西古江道穆扬阿之女,事咸丰帝于即帝前。咸丰二年(1852年)封贞嫔,进贞贵妃,立为皇后。同治帝即位后,尊为皇太后,与慈禧太后一同垂帘听政。
  光绪七年(1881年)三月,逝于宫中。其性情温和,心地善良,虽位在慈禧之上,却从不骄纵。  葬于普祥峪,称定东陵。 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咸丰帝逃到热河,留恭亲王奕欣在京议和。
  在热河时,身为内务府大臣和户部尚书的肃顺取得了实权。等到和议告成,圆明园已烧了三日三夜,内外库款,抢掠净尽,咸丰帝原抱病在外,得此消息,更加心灰意懒。咸丰帝不愿看到所有这些现实,特别不愿看到欧洲军队仍在天津留驻,所以他一再推迟返京日期。
    适值秋末冬初,天气渐寒,这时候咸丰帝发起哮喘病来,住在行宫里一步也动不得,只得把回銮的事暂时搁起。于是纵情声色,聊以解闷驱愁。后来睡梦不宁,茶饭懒进。初时还挣扎着坐朝听政,病情一天重似一天,卧在寝宫,竟不能动弹了。
  咸丰十一年七月,病情突然恶化。召载垣、端华、肃顺、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为顾命大臣“赞襄一切政务”,立皇子载淳为皇太子。  迁延过了一天,咸丰帝崩于避暑山庄,享年三十一岁。
  载淳在灵柩前即了皇位,拟定新年号为祺祥。尊二十五岁的咸丰皇后钮祜禄氏慈安皇太后,及生母叶赫那拉氏为慈禧皇太后。后人分别称她们为东太后、西太后。 新皇继位,政权尽归肃顺等八大臣。
  但由于咸丰并不是把权力全部授予他们,由于他们只受权“赞襄”,所以不能合法地启用通常代替“朱批”的御玺。  他们不得不求助于两位皇太后的固有的权力,因为母后的地位能够合法地代表幼主使用御玺。
  在咸丰未亡时,那拉氏时常干预政事且心思毒狠,咸丰怕她将来母以子贵,生性懦弱的钮祜禄氏不是对手。肃顺也极力劝咸丰效仿汉武帝杀钩弋夫人的故事处决那拉氏,以免妇人擅政。但咸丰迟迟不忍下手,另外他也担心肃顺大权独揽,留着那拉氏也是个制约。
    为了性情温和心地善良的皇后钮祜禄氏考虑,他写下一道密诏。谁知人算不如天算,正是这道密诏最终要了东太后的命。 西太后慈禧本是权力欲极强的人,而留在北京的恭亲王精明能干,是咸丰的胞弟,按清朝祖制,应由他辅政,且有洋人的支持,内心颇为不平。
  虽然肃顺严加防范,使出种种手段让西太后与奕欣不能见面,但西太后用苦肉计,使身边的太监安德海回到北京与奕欣密谋一番。  最终在回京的途中,逮捕了顾命八大臣。朝廷政权从此便落在恭亲王与两宫太后的手里。
   垂帘听政使那拉氏设法保持了对诏书和钦命的最后决定权。她们不但掌握御玺,而且还在幼帝面前召集所有文武大员听政,也就是行使了摄政权。当接受省职的官员按常规上朝见驾时,两太后与幼帝一起坐朝,她们坐在幼帝宝座之后的八扇黄色薄纱屏风后面。
    慈安太后为人随和,没有野心,又不善于辞令,凡有王公大臣奏对事项,总由慈禧问话。渐渐慈禧的锋芒超过了与之共同摄政的慈安太后,名为两宫垂帘听政,其实统由慈禧一人做主。因为慈安一副与世无争的心肠,所以开始东西两宫相处还很融洽。
   安徽知府吴棠,在慈禧幼年时曾有雪中送炭之谊,如今得以累次超擢,不几年竟当上四川总督。  只是圆明园内的四春娘娘,因为咸丰在日排挤慈禧,后来竟不知下落,有传说被慈禧处死,总之没有好下场。
   慈禧生平爱看戏,内监安德海替太后造了一座戏园,招集梨园子弟,日夕演戏。因此安太监愈得太后欢心。安太监于两宫垂帘时,曾有参赞秘谋的功绩,至此权力越大,除两宫太后外,没一个敢违忤他,就是同治皇帝,也要让他三分。
    宫中称他小安子,都奉他如太后一般。慈禧后有时高兴,连咸丰帝遗下的龙衣,也赏与小安子。 安德海得志猖狂,把皇帝与恭亲王都不放在眼里。有一天,恭亲王为江南的军务进宫去见慈禧。
  走到西宫门口,只见安德海在前面走。安德海明明瞧见恭亲王,也不上前去招呼,竟大模大样地走在前面。  恭王心中不觉大怒,但他在宫门外却被太监们挡住了,说太后有事。恭亲王没奈何,只得忍着气在宫门外候着。
  谁知安德海原是故意不叫太监们通报,有意捉弄。直候到天色快晚,还不见传见。从此恭王恨不得杀安德海而后快。 机会终于来了。这一天安德海悄悄地出京,替慈禧太后织办龙衣。  照清宫的成法,太监不许出京城一步,如查出便立刻就地正法。
  如今安德海恃宠出京,非但不知小心,反而沿途招摇,借着慈禧太后的威势,自称钦差大臣,一路上骚扰地方,逼勒官府。他坐着大号太平船两只,船上插着无数日形三足鸟旗、龙凤旗帜,携带许多美貌的童男童女。又沿途传唤歌妓到船上玩乐。
    上百纤夫在河岸拉船,两岸观看的人站得密密层层,好似打着两重城墙。七月二十一日,是安太监的生日,这一日船到了德州地界。 山东巡抚丁宝祯听到这个消息,下公文给东昌、济宁各府县跟踪追拿,一面写了一本密奏,八百里文书送进京去。
  那天,恭亲王正在军机处,接到奏章,起了杀安德海的心意。  他禀报慈安太后及皇帝,恭亲王进宫去的时候,已把杀安德海的谕旨拟就,连丁宝祯的奏折,一齐上呈慈安太后观看。慈安太后看了大骇道:“这奴才如此妄为,还当了得!国法家法要紧,一切由王爷处置。
  ”说毕立刻在谕旨上用了印,恭亲王拿着就走。同治恰也恨安德海入骨,于是下旨立斩。丁宝祯便将安德海就地正法。   这件事情,慈禧后竟未曾得知,直至案情已了,方传到慈禧耳中。
  慈禧不禁花容变色,几乎要坠下泪来,大怒道:“东太后瞒得我好,我向来道她办事和平,不料她亦如此狠心,我与她决不干休。”于是慈禧因安德海之死而迁怒慈安,对东太后有了隔阂。 后来年轻的同治得花柳病不治而亡,立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载?即位,是为光绪。
    光绪帝幼时,也喜欢与慈安亲近,仿佛当日的同治帝,慈禧心中渐生不悦。到光绪六年,往东陵致祭,慈安太后因为咸丰帝在日,慈禧尚为妃嫔,不应与自己并列,因此让慈禧退后一点。慈禧不允,几乎争吵起来,转想在皇陵旁争论,很不雅观,且要招亵渎不敬的讥议,不得已忍气吞声,权为退后。
    回到宫中越想越气,暗想前次杀小安子,都是恭亲王怂恿,东后赞同,这番恐又是他煽动,擒贼先擒王,除了东后,还怕什么奕欣?但慈安有咸丰的遗诏,不好下手。 先前咸丰帝在热河,临危时,曾密书朱谕一纸,授于慈安,略说:“那拉氏若恃子为帝,骄纵不法,卿即可按祖宗家法治之。
    ”慈安展开遗诏,里面写着:“咨孝贞太后:懿贵妃援母以子贵之义,不得不尊为太后;然其人绝非可倚信者,即不有事,汝亦当专决。彼果安分无过,当始终曲予恩礼;若其失行彰著,汝可召集廷臣,将朕此旨宣示,立即诛死,以杜后患。
  钦此。”后来因慈禧在宫中太过嚣张,慈安曾取密诏给慈禧,令她警诫一二。  而慈禧自然恐惧,从此刻意承欢慈安,几于无微不至,这样几年过后,就把慈安迷惑过去,慈安以为她没什么野心。
   东陵祭后,慈禧处心积虑想消灭这道随时能要她的命的遗旨,却苦于没法可施。这一天慈安后稍有感冒,太医进方没有效,就不再服药,谁知过了数日,竟然不药而愈。  慈安后来对慈禧说,服药一点用处也没有?A3?C<?FB%GE!A6孝?BF与?AC?C8?B2?BB觉暗异。
  忽见慈禧左臂缠着布帛,便问她是什么缘故?慈禧道:“前日见太后不适,进参汁时,曾割了臂上的一片肉与药同煎,聊尽心耳。”慈安听了这句话,大为感动,她流泪对慈禧说:“我不料你竟是如此好人,先皇帝为何怀疑你呢!”竟取出咸丰的遗诏,对着慈禧的面用火焚毁。
    其实正中了慈禧的阴谋。此后慈禧日渐放肆,语多不逊,事事专权,不与慈安协商。慈安开始后悔,然而已经来不及了。但东太后不除,终究是掌权的障碍。 光绪二年春夏间,大臣正议事,谈论琉球案子,忽然内廷飞报出来,传慈安暴崩。
  众人大惊,面面相觑。慈安太后的崩逝,很是一桩异事。  为什么是异事呢?慈安太后未崩时,京师忽传慈禧病重,服药无效,诏各省督抚进良医,直督李鸿章、江督刘坤一、鄂督李瀚章等都把有名的医生,保荐进去。
  慈禧一病数月,慈安单独视朝,临崩这一日,早晨尚召见恭亲王奕欣、大学士左宗棠、尚书王文韶、协办大学士李鸿藻等。左宗棠道:“这才好好的,朝晨召见军机,慈容和怡,毫无病态,不过两颊微赤罢了。  怎么半日工夫,就崩了呢?”照着向例,太后有了病,要传御医,必须先传知军机,医方药剂,悉由军机检视,以昭郑重。
  这会儿太后患病,当军机的,却一点都不知道,也不曾留得用药方案。且距离退朝时候,只有五小时,如何有此暴变?但宫中大事,大家都在揣测,却不能说出来。一进了宫,见东太后已经小殓,西太后坐在矮凳上,态度很是从容,并不像久病形状,群臣依礼叩见。
    慈禧只淡淡地说道:“东太后向没有病,就这几天里,也不曾见有动静,忽遭暴变,真是想不到的事。”众大臣不好多嘴,惟有顿首仰慰。忽见一人碰头道:“东太后急病,曾否传太医诊治?”西太后听了,顿时变色。
  发话的不是别人,正是左宗棠。众人见西太后变色,都替他捏一把汗。停了半晌,只见太后道:“人死不能再生,你等快出去商议后事!”左宗棠跪在地上,还想奏问别的话,西太后已经站起身,踱了进去。  左宗棠只好偕大臣等出宫,暗想后妃薨逝,照例须传戚属入内瞻视,方才小殓,这回偏不循故例,如今西太后执意不叫去通报东太后的母家钮钴禄氏的族人,大臣们也没有人敢出这个主意,一任那班宫女在那里替东太后草草成殓。
  只是私下揣测而已。 有谣言说西太后前几天病,是装病,并不是真病,东太后不知,特地进宫探问。  直走到寝宫,也不见一个人,待走到外套间,只有一个宫女在门帘底下。
  那宫女见了慈安,脸上不觉露出惊慌的神色来,正要声张时,慈安摇手叫她禁声;自己掀开门帘进去。室中的帷幔一齐垂下,帷子里面传出嗤嗤的笑声。慈安不意掀帘入内,只见慈禧太后正从绣被里坐起来,两腮通红。
  慈安还当是慈禧发烧,忙走上去按住她说:“妹妹脸烧得如此厉害,快别起来。  ”正说着,却见床上还有一人。原来睡在床上的是个戏子。东太后大怒,立把戏子逐出赐死。西太后跪了好半天,东太后心慈脸软,搁不住人情,应允她不追究。
  不料回宫不久就暴崩了。 这事只见于野史,也不是完全没有依据,咸丰死后慈禧正当年轻,耐不住寂寞也是情理之中,晚清时期的宫廷规矩极严,东太后撞见慈禧的不伦之形,慈禧只能下毒手了。  又据传说东太后生平最爱吃零食,她不论到什么地方,总有一个宫女捧着点心盒子跟在后边,盒子里面各色糖果糕饼都有。
  西太后便让宫女将一盒精细的糕点送献与东太后吃。东太后看那糕点有型似八仙的,有型似鹤鹿的,忍不住多吃了几块,不久便毒发而亡。 慈安已崩,丧仪极为简单,二十七日后一律除孝,慈禧竟不穿孝服。
    国母之丧如此简陋,亘古未有。政权从此都由慈禧太后一人专主。对于东太后的死,《清史稿》记载只有一句:“六年,太后不豫,上命诸督抚荐医治疾。八年,疾愈。孝贞皇后既崩,太后独当国。
  ”古人做史往往笔削春秋,“太后独当国”这几个字或许暗含有不可言说的意味。 。

2007-08-03

162 0
    转录了一篇文章,供参考: 光绪七年(1881)三月初十日戌时,年仅四十五岁的慈安皇太后猝然崩逝于钟粹宫。随着这位比慈禧还小两岁的仁爱忠厚皇太后突然暴毙宫中,清廷的垂帘听政由两宫并列骤然变成慈禧一人独裁。
  因此,对于她的死因朝野上下议论纷纷,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将她的猝死与慈禧联系起来。     一、光绪七年(1881)初,慈禧忽然患重病,久治不愈,卧床不起。于是,遍召天下名医入京诊治。
  朝政也只好由慈安一人打点。据史载,三月初九日晨,慈安依然召见军机大臣,处理军国大事,未见身体有何大的异常之处,只是“两颊微赤”(《述庵秘录》)。然而,次日早,“东太后(慈安)感寒停饮,偶尔违和,未见军机”(《翁同?日记》)。
    晚间即暴病身亡。病情如此之重、如此之急,令人难以接受。一时间,人们对于一向身体比较健康的慈安的死,大为不解。时任军机大臣的左宗棠,听说慈安突然得病身亡,顿足大声说:“昨早对时,上边(指慈安)清朗周密,何尝似有病者?即去暴疾,亦何至若是之速耶?”(《清稗类钞》)于是,朝野上下种种猜测不胫而走。
    人们以所掌握少之又少的“线索”,对慈安的死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推测,更有甚者,人们任想象的野马自由驰骋,不断地结构着关于她不幸去世的篇章,使得她的死变得疑云密布。我们梳理了关于她死因的资料,归纳起来,大致有二类说法:   第一类:清朝官方的“正常病死说”。
     《德宗实录》载:“(光绪七年三月)初九日偶染微疴,初十日病势陡重,延至戌时,神思渐散,遂至弥留。  ”这一记载见于慈安的《遗诰》。但《遗诰》完全是在慈安死后,按照慈禧的指示所做,因此人们有理由怀疑它的真实性,怀疑慈禧有可能为了掩盖某种阴谋而肆意编造死因。
     第二类:慈禧逼死或毒死说。   1慈禧逼死   《清稗类钞》记载:慈安与慈禧共同垂帘听政。慈禧权欲极重,慈安却倦怠少闻外事,并不与之争权,因此倒也相安无事。  光绪七年初,慈禧患血崩剧疾,不能视事,慈安有一段时间独视朝政,致使慈禧大为不悦,“诬以贿卖嘱托,干预朝政,语颇激”,以致慈安气愤异常,又木讷不能与之辩,恼恨之下,“吞鼻烟壶自尽”。
     2慈禧毒死   据《崇陵传信录》载:当年咸丰帝临终时,曾秘密留下一份遗诏给慈安,要她监督慈禧,若慈禧“安分守己则已,否则汝可出此诏,命廷臣传遗命除之”。  但老实的慈安却将此事告诉慈禧并当着慈禧的面,将此遗诏烧掉。
  阴险毒辣的慈禧表面对慈安感泣不已,实际上已起杀机,遂借向慈安进献点心之机,暗下毒药,加以谋杀。   这一类描述,多见于野史笔记,虽然十分生动,犹如作者亲眼所见,但可信性稍差。著名史学家谢国桢先生定义野史笔记为:“凡不是官修的史籍,而是由在野的文人学士以及贫士寒儒所写的历史纪闻,都可以说是野史笔记。
    ”(《明末清初的学风》)首先,野史笔记不是在占有大量的史料基础之上形成的记载,不具有权威性。其次,在野的文人学士及贫士寒儒随笔记录的主要内容也多半是当时见闻,或阅读古今图书、经手文物,随笔撰写带有虚构性的人物故事,这就使得野史笔记具有一定的内容复杂性和记录方式的自由与随意性。
    因此,它的可信性要因事因人而分析。对野史笔记中的反复转载和传抄的慈安的死因,当时就有人提出质疑。著名学者金梁曾言:“近人依托宫闱,流言无实,尤莫甚于恽氏笔录所载孝贞暴崩事。
  即云显庙手敕焚毁,敕语何从而知?食盒外进,又谁确见?”(《清后外传》)   正如金梁所言,既然是秘密的遗诏,在只有当事人慈禧和慈安在场的情况下秘密烧毁,那谁又能知道呢?慈禧用毒药害死慈安,谁又能确认那食物就一定是慈禧安排?   二、要解开这一疑团,关键与前提是我们必须确认慈禧与慈安是否有不共戴天的仇恨。
    验之两人三十年相处的历程,似乎没有太大恩怨。慈禧与慈安的关系,以咸丰帝去世为分界线,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咸丰二年至咸丰十一年。在这一阶段里由于两人宫中位阶差异太大,似乎无法构成恩怨。
     青玉“慈安端裕皇太后之宝”   慈安,钮钴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广西右江道穆扬阿之女。  自从咸丰二年,慈安与慈禧先后入宫,在确定皇后时,慈安很快就被册立为皇后。
  而慈禧仅仅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贵人,虽然她随后为咸丰帝生下了第一个,也是唯一存活下来的皇子,母以子贵,她的宫中排位也就一路攀升,由嫔至妃,再到贵妃,成为宫中仅次于皇后的人物。然而,在封建的等级社会中,宫中后妃的阶位不仅森严,且难以逾越,嫡庶(妻妾)的差别更是不可抹杀。
    皇后母仪天下,总管六宫。在宫中即使是咸丰帝也颇为敬重慈安,更何况聪颖如慈禧这样的人物,自是执礼恭谦,不敢稍有放肆。   “慈安端裕皇太后之宝”宝文   第二个阶段,从咸丰十一年咸丰帝死至光绪七年慈安去世。
  在这一阶段里虽然两宫垂帘,但慈安优于德,慈禧优于才,一退一进,相得益彰,似乎也不构成对彼此的威胁。     两宫垂帘以后,虽然慈安名分高于慈禧,但并未给慈禧揽权造成任何障碍。
  《清宫遗闻·慈安皇太后》载:“当时天下称东宫(慈安)优于德,而大诛赏大举措实主之。西宫优于才,而判阅奏章,及召对时谘访利弊,悉中款会,东宫见大臣呐呐如无语者。每有奏牍,必西宫为诵而讲之,或竟月不决一事。
    ”慈安对权力不感兴趣,所以日常朝政多让慈禧处理。慈禧虽长慈安两岁,但是嫡庶之分,仍不得不称慈安一声“姐姐”。凡是涉及朝政举措的大事,慈禧明知道慈安没有异议,依然也先要请示,“慈禧慑于嫡庶之分,亦恂恂不敢失礼”。
  两人在长达二十年间的垂帘听政期间,一直保持比较和谐、稳定的关系,未曾见得两人有重大分歧和争执的记载。  这是历朝历代后宫生活中所罕见的。   然而,两个判断是非标准存在差异的掌权者,要说他们之间完全没有任何不愉快,甚至演化成?I格,那也是不可能的。
  有两件事情令慈禧耿耿于怀。   一件是慈安命令山东巡抚丁宝桢杀掉慈禧宠侍安德海。   安德海,又名安得海。直隶南皮县人。  年少时他就羡慕那些因在宫中当太监而发迹的乡人,于是自残入宫做太监。
  他为人“艺术精巧,知书能文”,可以读《论语》、《孟子》这类书籍。他很善于察言观色、阿谀逢迎,“以柔媚得太后欢”,并赢得慈禧的器重,当上了总管太监,成为慈禧非常器重的内侍。为此,无论是慈禧诛杀肃顺,还是打压奕、削夺其“议政王”的封号,都有安德海参与其中。
    因此,小人得志的安德海更以慈禧为靠山,不把慈安、同治帝和奕放在眼里。他培植党羽,势焰熏天。   就这么一个干政擅权、不可一世、有慈禧这样坚硬后台的人,还是被杀了。杀他的人是山东巡抚丁宝桢。
     同治八年七月,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安德海借皇上大婚、采办龙袍的名义,乘楼船沿运河南下。  按清朝祖制:太监不准出京。但安德海不仅出京,而且还私挟妇女、张挂龙凤旗帜、抓差纳贿,一路招摇,惊扰地方。
  所过顺天府衙门、直隶总督衙门,都隐忍不发。结果在山东被丁宝桢查拿,并以太监出京违背祖制请旨处置。对安德海在宫中拨弄是非、混乱朝政按捺已久的慈安,在接到了奕率领军机大臣持折请示两宫太后的行动后,她立即召集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共同商议,时逢慈禧生病,慈安独处朝政。
    于是,大家一致认为:“祖制不得出都门,犯者杀无赦,当就地正法。”(《清宫遗闻·安德海》)慈安明确表态,同意将安德海就地正法。   这一举动,使慈禧丧失了心腹,却又大丢颜面、有苦难言,由此心生嫉恨确属正常。
  但从而对慈安萌生了杀心又似乎与事实不符。如果说慈禧嫉恨有人杀了她的心腹太监,那么最要害的人物应该是丁宝桢。  他不仅没有顾及慈禧的颜面,毅然决然地缉拿了安德海,并就地正法,慈禧应该整治甚而杀了他以解心头之恨才对。
  然而,丁宝桢并未因此而丢官,这位以“严刚有威”、清正廉明著称的贵州人此后虽不是官运亨通,却也屡有升迁,颇受重视。光绪二年(1876),做了近十年山东巡抚的丁宝桢升任四川总督,而且在这个令人眼热的肥缺上一干就是十年。
    光绪十一年(1885),丁宝桢逝于成都,当时慈安及同治帝都早已不在人世,实权掌握在慈禧的手里。由于丁宝桢一生清廉为公,性情刚猛,在官场上得罪的人很多,死后有很多实权人物追着告他的状,慈禧都不予理睬,将丁宝桢追赠为太子太保、上美谥“文诚”,准许山东、四川、贵州等地为其建忠良祠。
    对此,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就是:在朝政的大局面前,慈禧具备令朝野上下信服的公正。待丁宝桢尚且如此,她又有何理由杀慈安呢?   另一件是慈安与同治帝违背慈禧选后意旨,一致坚持选慈禧并不看好的阿鲁特氏为皇后。
     慈安和同治帝在选后问题上与慈禧的意见有分歧,这对嗜权如命、颐指气使的慈禧来说无疑是空前的打击,她无法原谅自己的亲生儿子在这个关键的时候与慈安联盟背叛自己的旨意;她也会十分嫉妒慈安在儿子的心目中拥有比她更为尊崇的地位。
    她将这一切痛苦转嫁到阿鲁特氏身上,用变相折磨皇后的手段来恣意表达自己的不满。同治帝死后,阿鲁特氏只得到了一个“嘉顺皇后”的封号,这将意味着她只能以新皇帝寡嫂的身份深居宫中。
  慈禧立嗣光绪帝,进一步将皇后阿鲁特氏置于难堪的境地,一旦光绪帝确立了皇后,自己将以何身份在这冷寂的宫中安身?本已处境十分艰难的皇后未来的宫中生活不堪设想,她的位置将变得异常尴尬。  “刻薄寡恩”的慈禧更使这位皇后深感生活无望,这一切都让她感到不寒而栗,又不敢有所申言抗辩,死亡是她唯一的出路。
  据说,阿鲁特氏曾以一纸片请命于父亲,父亲批了一个“死”字,于是,殉节之志遂决。   因此,在同治帝死后不到百日(光绪元年二月二十日),皇后阿鲁特氏,也就是“嘉顺皇后”殉死于储秀宫。     伴随着嘉顺皇后的死,慈禧郁积心中多年的不悦也就渐渐舒解,二次垂帘后,慈禧风光无限,一切朝政得心应手,她没有任何理由依然为此怀恨慈安,动起杀心。
     所以,传言慈禧逼死或毒死慈安的说法,缺少说服力。因为面对慈安凡事退让、不与人争的个性,慈禧在政治上的权力和影响不可动摇,慈禧完全没有必要逼死或毒死慈安。     三、野史笔记可信性差,就让我们一起分析一下《翁同?日记》中有关于慈安死亡过程的记载。
  此时翁同?除了依然承担着光绪帝老师一职,同时他还是礼部尚书。礼部主管皇室的婚丧大典,慈安大丧自然归属他的职责范围。翁同?负责办理慈安丧仪,对于慈安的死因就有了比较深入和翔实的了解与记载,可信性较强。
       根据《翁同?日记》记载:慈安发病于光绪七年三月十日(1881年4月8日),这一天,“东太后感寒停饮,偶尔违和,未见军机”。   翁同?在慈安死后,记下了慈安脉案、药方和病情进展状况,可以从中了解慈安发病过程:“晨方:天麻、胆星;(脉)按云类风痫甚重。
  午刻一(脉)按无药,云神识不清、牙紧。  未刻两方虽可灌,究不妥云云,则已有遗尿情形,痰壅气闭如旧。酉刻,一方云六脉将脱,药不能下。戌刻(晚八时前后)仙逝。”   依据这一病情进展记录,咨询资深中医专家,慈安死因多半为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所导致。
  根据是:   (1)病情特点:起病急骤,进展迅速。按照现代医学判断,如此快速的病情进展多见于心脑血管疾病。     (2)临床表现:“神识不清”应为有意识障碍;“牙紧”、“有遗尿情形”应为现代中医所称的牙关紧闭和尿失禁。
     (3)辨证分析:依据以上症状,这一病症按照中医学辨证为脑中风病。而在《翁同?日记》中,翁同?记载的御医脉案为“类风痫甚重”,实际就应归属于当今中医学疾病中的中风范畴。  由此,可以初步判断,慈安所患之病应为脑中风,也就是现代医学中的脑血管疾病。
     其实,慈安的脑血管疾病并非突发,而是宿疾。《翁同?日记》中曾经记载过慈安的两次病史。一次是同治二年二月九日(1863年3月27日),时慈安二十六岁,“慈安皇太后自正月十五日起圣恭违豫,有类肝厥,不能言语,至是始大安”。
    此次生病共计二十四天,由“有类肝厥,不能言语”来判断,应视为现代医学的脑供血不足,属于中风先兆,只不过病症较轻,恢复较快。另一次是同治八年十二月四日(1870年1月5日),时慈安三十三岁,再次病倒,“昨日慈安太后旧疾作,厥逆半时许。
  传医进枳实、莱服子”。这次所谓的“厥逆”依然是脑供血不足的再次发作,只不过由于治疗及时,没有造成遗留病症。  这些情况说明慈安患有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生急性脑血管疾病的潜在危险因素。
  而这次,由于慈禧生病,慈安一人独理朝政,不善于摆布朝政大事的她,在这一时期里承担着巨大的压力,身心疲惫在所难免。慈安在发病的前一天,根据《述庵秘录》记载,她“两颊微赤”,虽然自己无感觉上的大碍,但从这一面色判断,慈安此时“肝阳上亢”,可能已经血压很高,直接诱发脑中风、甚至脑出血。
       脑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对于掌握现代医学技术的专家们来说都是一筹莫展的病症,缺少根治的良方,更何况一百多年前的医学。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比较接近事实的结论:慈安死于脑血管疾病,而并非野史中所描绘的为慈禧所害。
     对于慈安的死,慈禧该如何应对呢?   四、慈安居住的钟粹宫慈安由生病到死亡不到二十四小时,对于和她接触最多、过往最密的慈禧而言,既要安排慈安的后事,还要想办法开脱嫌疑,慈禧的应对,在《翁同?日记》中有比较详尽的记载。
       1、即刻召集相关大臣入宫,安排后事。慈安死于十日晚八时,半夜(子时)翁同?就接到了入宫的通知。“子初,忽闻呼门,苏拉李明柱、王定祥送信,闻云东圣上宾,急起检点衣服,查阅旧案,仓促中悲与惊并”。
     进宫后,发现各枢臣陆续到来。在慈安的后事时间的安排上,慈禧没有片刻拖延。     2、令王大臣瞻仰慈安的遗容。天明以后,各位守候在宫中的大臣,接到旨意,进入钟粹宫(慈安的寝宫)。
  慈禧命太监去掉蒙在慈安脸上的“面幂”,令大臣们瞻仰。此时,慈禧并没有遮遮掩掩,而是泰然地安排着一切。   3、慈禧为慈安准备了一个很大的金匮。翁同?与各位王公大臣进入慈宁宫以后,看见慈安的金匮置于地中,金匮“甚大,时灵驭已移至宫,安奉于金匮之西”。
    如此安排,可以证明慈禧是把慈安放在皇太后的位置上处理其后事的,没有丝毫的怠慢。未正二刻(中午12时左右),大殓,也就是将慈安入棺。这完全符合清朝的礼制。   五、慈安的中年早逝似乎没有给朝局的稳定带来什么不利的影响,皇帝依然要专心读书,皇太后垂帘听政因为有慈禧的存在依然可以持续。
    似乎这位仁厚与豁达的皇太后只是两宫垂帘的一个可有可无的配角罢了。   事实并非如此!慈安的死对于朝局的影响非常之大。   慈安死后,对于慈禧而言,为其专权扫清了道路。
  尽管慈安生前清心寡欲,极少参与政治,不像慈禧那样有谋略和魄力,然而慈安的存在本身,对慈禧的专权就是一股巨大的威慑。  有慈安在,慈禧就不敢那么明目张胆、恣意妄为。慈安一死,权力尽归西宫,慈禧可以惟我独尊、专执国政而无所忌惮。
  从此两宫垂帘格局变为西宫独尊,光绪帝还未成人,慈禧大权独揽,开始成为名副其实的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奕的势力也就更加削弱了。   慈安、慈禧太后的定东陵   慈安的死,无疑也使奕在最高统治集团中少了一个可以依靠的同盟。
    多年来,慈安和奕与慈禧之间均有矛盾,奕多以“嫡庶之分”为由,通过支持慈安压制慈禧的嚣张气焰,慈安也多倚重和信任奕,无形之中,奕和慈安形成一种联合力量,来共同对付慈禧。诛杀安德海就是如此。
  慈禧感到势单力薄,也在努力培植自己的势力,在内务府、军机处相继安排自己的人或者是牵制奕势力的人。  慈安在时,尽管奕屡受打击,但因慈安的倚重,他依然能保住军机处的位子,执掌军机处大权;慈安一死,形势大变,慈禧不再受约束,同时由于自己的党羽势力大增,消长之间,她对奕也就不再顾忌了。
   。

2007-08-03

138 0
慈禧毒死的吧.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人文学科
出国/留学
院校信息
职业教育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人文学科
人文学科
考古学
传播学
伦理学
管理学
哲学
语言学
历史学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