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关于帮助的名人故事

不要偏了

全部回答

2018-10-06

1 0
    1、撒切尔夫人的父亲罗伯茨是英国格兰文森小城的一家杂货店主。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5岁生日那天,父亲把她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要记住——凡事要有自己的主见,用自己的大脑来判断事物的是非,千万不要人云亦云啊。
  这是爸爸赠给你的人生箴言,是爸爸给你的最重要的生日礼物!”从此,罗伯茨着意把女儿培养成一个坚强独立的孩子,下定决心要塑造她“严谨、准确、注重细节、对正确与错误严格区分”的独立人格。  有了父亲这样一个“人生导师”,玛格丽特坚实地成长着。
   玛格丽特入学后,她才惊讶地发现她的同学有着比自己更为自由和丰富的生活,劳动、学习和礼拜之外的天地竟然如此广阔和多彩。他们一起在街上游玩,可以做游戏、骑自行车。星期天,他们又去春意盎然的山坡上野餐,一切都是那麽诱人。
    幼小的玛格丽特心里痒痒的,她幻想能有机会与同学们自由自在地玩耍。有一天,她回家鼓起勇气跟充满威严感的父亲说:“爸爸,我也想去玩。”罗伯茨脸色一沉,说:“你必须有自己的主见!不能因为你的朋友在做某件事情,你就也得去。
  你要自己决定你该怎麽办,不要随波逐流。”见孩子不说话,罗伯茨缓和了语气,继续劝导玛格丽特:“孩子,不是爸爸限制你的自由。  而是你应该要有自己的判断力,有自己的思想。现在是你学习知识的大好时光,如果你想和一般人一样,沉迷于游乐,那样一定会一事无成。
  我相信你有自己的判断力,你自己做决定吧。”听罢父亲的话,小玛格丽特再也不吱声了。父亲的一席话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脑海里,她想:“是啊,为什麽我要学别人呢?我有很多自己的事要做呢。  刚买回来的书我还没看完呢。
  ” 罗伯茨经常这样教育女儿,要她拥有自己的主见和理想,特立独行、与众不同最能显示一个人的个性,随波逐流只能使个性的光辉淹没在芸芸众生之中。 注: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英国前首相。她任职期间工作勤恳,政绩卓著,被称为“铁娘子”。
    2、林肯的台阶 一个1周岁左右的小男孩,被年轻的妈妈牵着小手来到公园的广场前,要上有十几个阶梯的台阶了。小男孩却挣脱开妈妈的手,他要自己爬上去。他用胖胖的小手向上爬,他的妈妈也没有抱他上去的意思。
  当爬上两个台阶时,他就感到台阶很高,回头瞅一眼妈妈,妈妈没有伸手去扶他的意思,只是眼睛里充满了慈爱和鼓励。  小男孩又抬头向上瞅了瞅,他放弃了让妈妈抱的想法,还是手脚并用小心地向上爬。
  他爬得很吃力,小屁股抬得老高,小脸蛋也累得通红,那身娃娃服也被弄得都是土,小手也脏乎乎的,但他最终爬上去了。年轻的妈妈这才上前拍拍儿子身上的土,在那通红的小脸蛋上亲了一口。 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第16届总统的林肯。
    他的母亲便是南希·汉克斯。 林肯的父亲是个农民,家境极为贫穷。林肯断断续续地接受正规教育的时间,加起来还不足1年。但林肯从小就养成了热爱知识、追求学问、善良正直和不畏艰难的好品质。
  他买不起纸和笔,就用木炭在木板上写字,用小木棍在地上练字。他抓紧一切时间看书学习,练习讲演。  林肯失过业,做过工人,当过律师。他从29岁起,开始竞选议员和总统,前后尝试过11次,失败过9次。
  在他51岁那年,他终于问鼎白宫,并取得了辉煌的业绩,被马克思称之为“全世界的一位英雄”。母亲南希在林肯9岁那年不幸病故。但毫无疑问,她用坚强而伟大的母爱抚养了林肯,使他勇敢而坚定地走向未来。   不言而喻,人的一生有无数级台阶——生活、学习和工作。
  如何面对和攀登这些人生之阶?对于孩子,是牵着手、搀扶着上,还是抱着上?不同的父母会有不同的答案。显而易见,如果家长牵着、搀扶着孩子,就会使孩子产生依赖性,常常把父母当成拐棍而难以自立。如果家长抱着孩子上台阶,把孩子揽在襁褓里,那么,孩子就会成为被“抱大的一代”,不经风雨,不见世面,更难立足于社会。
    平时,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上学接送,晚上陪读,甚至考上大学父母还要跟着做“保姆”。孩子大学毕业后找工作,又得父母跑单位,当“职介”……这样,孩子是很难自立成人大有作为的。
   再富也不能富孩子,不妨让孩子吃点苦,有“台阶”让他自己爬。这样,孩子也许能“一鼓作气”,攀上光辉的顶点。  3、孟轲刻苦学习的故事 古时候,有个学问家叫孟轲。他刚上学的时候,很用心,写字一笔一划,很工整。
  不久,他觉得学习太辛苦,不如在外面玩耍快活。于是,他逃学了,常到山坡上树林中去玩,好开心啊! 一天,他回到家里,正在织布的妈妈问他:“怎么这么早就放学了?”他只好承认逃学了。  妈妈生气地说:“我辛辛苦苦织布供你读书,你却逃学,太没出息了!”小孟轲连忙给妈妈跪下。
   妈妈拿起剪刀,一下子把没织完的布剪断了,说着:“你不好好读书,就像这剪断的布,还有什么用处!” 小孟轲哭着说:“我错了!今后再也不贪玩了。我一定好好读书!”从此,小孟轲勤奋学习,从不偷懒。
    后来他成了著名的大思想家。 4、提起鲁班,很多人都知道。其实,鲁班不姓鲁,而姓公输,名班。有的书也写作公输般或公输盘。因为他是我国春秋战国时鲁国人,所以人们都称他为鲁班。
   鲁班生于公元前五0七年。他一家世世代代都是手工工匠。鲁班本人则是一个手艺高强的工艺巧匠,杰出的创造发明家。  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和传说很多。至今,在民间还广泛地流传着他发明创造的故事。
   锯和刨 今天,木工师傅们用的手工工具,如锯、钻、刨子、铲子、曲尺。划线用的墨斗,据传说都是鲁班发明的。而每一件工具的发明,都是鲁班在生产实践中,经过反复试验,研究出来的。 就拿锯的发明来说吧。
    有一次,国王命令鲁班在十五天内伐出三百根梁柱,用来修一座大宫殿。于是,鲁班带着徒弟们上山了。他们起早贪黑,挥起斧头,一连砍了十天,一个个累得精疲力尽,结果只砍了一百来棵大树。
   这时,砖瓦石料都已备齐,国王选定动工的黄道吉日也快到期了。如果动工时木料准备不齐,是要处死刑的。  怎么办呢?晚上,鲁班躺在床上翻来复去地睡不着。他爬起来,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山上走去。
  抬头望望,启明星向他眨着眼睛,天快亮了。 突然,鲁班觉得手被什么东西划了一下,抬手一看,长满老茧的手划出一道口子,渗出了血珠。他仔细地在周围观察,原来是丝茅草划的。鲁班很惊奇,他摘了一片草叶,发现草叶边缘长着许多锋利的细齿。
    一转身,他又看见一只大蝗虫正张着两个大板牙,很快地吃着草叶。鲁班捉了个蝗虫一看,它的板牙上也有利齿。看看丝茅草的叶子,再看看蝗虫的大板牙,他心里豁然开朗。 他用毛竹做了一条竹片,上面刻了很多象丝茅草叶和蝗虫板开那样的锯齿。
  用它去拉树,只几下,树皮就破了,再一用力,树干出了一道深沟。  可是,时间一长,竹片上的锯齿不是纯了,就是断了。这时,鲁班想起了铁。他跑下山去,请铁匠按照自己做的竹片,打了带锯齿的铁条,用它去拉树,真是快极了! 这铁条,就是锯的祖先。
  有了它,鲁班和徒弟们只用了十三天,就伐了三百根梁柱。 鲁班是个木匠,整天和木头打交道。  他的技术很高,特别善于用斧头,能几下子就把木料砍成需要的样子。"班门弄斧"这句话,就是说谁要在鲁班面前摆弄斧子,那是自不量力。
  由此可见,鲁班用斧之纯熟。 但是,用斧子把木料砍得光光滑滑,鲁班却办不到,特别是碰到木纹粗和疤节多的木料时,就更难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鲁班白天琢磨,夜里想,他先是做了一把薄的斧头,磨得很快,砍起来比以前是好多了,可还是不理想。
     于是,鲁班又磨了一把小小的薄薄的斧头,上面盖了块铁片,只让斧头露出一条窄刃。这回,鲁班不砍了。他用这窄刃在木料上推。一推,木料推下来薄薄一层木片。推了十几次,木料的表面又平整又光滑,比过去用斧子砍可强多了。
  可这东西拿在手里推时既卡手又使不上劲。鲁班又做了一个木座,把它装在里面。  刨子,就这样诞生了。 鲁班做木匠活时,常常遇到直角。虽然他手头有画直角的矩,可用起来挺费事。
  鲁班经过改进,做成一把"L "形的木尺,量起直角来,可方便了!后来,人们都把它叫鲁班尺。 由于鲁班对木工工具的改进作出了这么大的贡献,所以,两千多年来,木匠们都尊敬地称他是祖师。   石磨与云梯 鲁班一年到头,四处奔波,给别人干活。
   这一天,他忙了一上午,坐下来休息。旁边,有一家人正准备做饭,可是没有面粉了。他们拿来一些麦子,放在石臼里,用沉重的石杵去捣。捣麦的人累得满头大汗,才捣碎了很少一点。因为麦粒是椭圆形的,用劲小了,砸不碎;劲大了,又把麦粒砸跑了,真是急死人了。
    当时,人们都是用的这种办法。鲁班决心改革它,为人们解决困难。 又一天,"鲁班来到另一个地方干活,恰巧看到一个老太太正在捣麦子。老太太年岁大了,举不起石杵了。她扶着石杵,在石臼里研着麦粒。
  鲁班走过去一看,石臼里的麦粒有不少已经磨成了粉。鲁班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回到家里,鲁班叫他的妻子云氏找来两块石料。  他把石料凿成两个大圆盘,又在每个圆盘的一面凿出一道道槽。
  其中的一个圆盘,他还安上了木把。邻居们都很奇怪,鲁班做的是什么呢?大家都围过来看。只见鲁班把两个圆盘摞在一起,凿槽的两面相合,有木把的放在上面,中心还装了个轴。他在圆盘中间放上麦粒,然后转动上面的石盘,麦粒很快就磨成了面粉。
    大家高兴极了,鲁班真是为人们立了一大功啊「 这就是两千多年来,在我国农村曾经广泛使用过的石磨。 鲁班不仅是能为人民制造各种生活用具的能工巧匠。而且是一个杰出的机械发明家。
   鲁班生活的年代,正值诸侯争霸,战争连年不休。那时,每个城市都修有很高很厚的城墙。守城的将士们关上城门,站在城墙上守卫着。  而攻城者呢,手中的武器不过是弓箭、长矛之类,很难将城攻下。
  常常是把城围了多日,干着急攻不下来。 鲁国国王命令鲁班制造攻城的器械。鲁班想来想去,想起了自己盖房子时用过的短梯。踏着短梯,能登上房顶,造一个长梯,不就可以爬上高高的城墙了吗?如果在梯子上还能射箭,不就可以打退守城的人了吗?于是,鲁班造出了"云梯"。
    这种"云梯",能在乎地上架起来,够上高高的城墙,上面还可以站人射箭。现代消防器材中的云梯,就是从这个云梯发展演变而来的。 据古书记载,鲁班还造过一辆"木马车"。那是他的母亲死了,为了送葬造的。
  鲁班在车上安了机关,有木人驾御。送葬那天,一路上围了很多人,看着这辆自动行走的木马车,一个个赞叹不已。   据传说。很早很早时候,我国劳动人民就发明了锁,只是不大灵巧,一弄就开了。
  经过鲁班一改进,可好多了,没有钥匙,是打不开的。 勤劳智慧的一家 鲁班的一生,发明创造的东西很多。他曾作了一只木鸟,能扑楞楞飞上天空,三日而不落下。他刻制了我国最早的立体石刻地图--"九州图"。
    他造了不少美丽的宫殿,坚固的桥梁。在他死后,人们每当看到奇巧优美的建筑,都认为是出自鲁班之手,一致公认他是"巧匠"、"巧人"。 然而,鲁班并不是生来就能发明创造的天才,而是因为他生活在劳动人民之中,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和他们一家启发、教育、帮助了他。
   鲁班的妻子也是一位能工巧匠。  鲁班干活时,她常在一边帮忙,出主意想办法。鲁班刨木料时,云氏在对面抵着。这样,浪费一个人。有时还抵不住。于是,云氏在工作凳上钉了个木撅子,顶住了木头。
   鲁班再刨起来,可稳当多了。云氏也可以腾出手来干别的活去了。后来,人们把这个板子叫做"班妻"。 鲁班外出干活,碰到下雨天时,常常全身都被淋透,云氏见了很心痛。  有一天,鲁班正在造一个亭子。
  云氏去送饭,看到亭久她想,亭于能避雨,如果做一个活动的小亭子,随身带上它,不就不怕下雨了吗!她告诉鲁班,干完活回家时,砍点竹子来。 鲁班带回了竹子,云氏把竹子劈成细竹条,编成亭子盖形,上面蒙上兽皮。
  这东西张开时象个亭子盖,收拢时变成一根棍。  云氏把它交给鲁班,对他说:"你成天给人家盖房子,但房子是不能移动的。你出门在外,遇上下雨,就没法躲避了。把它带上,哪怕走到千里之外,也不怕啦!"这,就是后来的伞。
   鲁班创造了木匠划线用的墨斗,那是他看到母亲裁衣服时,用一个粉袋划线,受到了启发的结果。 墨斗刚做好时,鲁班每次弹线,都得请母亲帮忙,捏住墨线的一头。  有时,母亲正在做衣服或煮饭,也不得不放下,赶来帮忙。
  有一天,鲁班的母亲对他说:"你做个小勾子。不就可以代替我捏着墨线了吗?"鲁班一听,对呀!他很快做成了一个。从此,一个人就可以弹墨线了。直到现在,木工师傅们还把这个小勾子叫"班母"呢! 鲁班之所以成为巧匠,还在于他刻苦的实践。
    忘我的钻研。 有一次,鲁班正在刻一只凤凰。还没刻完,有人就讥笑开了;"快来看哪!这个人真笨!看他刻的凤凰,脑袋不象,身子也不象,简直难看死了!"对这些无理的挑剔,刺人的讥笑,鲁班没有理睬。
  他继续一刀一刀地用心刻着。凤凰刻完了,不但脑袋象,身子象,而且飞了起来,就连那些当初讥笑他的人也不得不连声叫好。   鲁班的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他的发明创造,也就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
  鲁班的名字,是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象征。 鲁班的故事还告诉我们,世上决没有先知先觉的天才。正如鲁迅先生所说?quot;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的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
    "只有象鲁班这样勇于实践,刻苦钻研,"在那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民俗传统
文学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历史话题
历史话题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