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人文学科 历史学

西域由来??

自中国古代以来就有"西域",到底从何而来?

全部回答

2018-09-18

11 0
    西域的地理概念西域狭义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即今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的地区。
  西域的形式汉武帝以前,那里效果林立,天山以北的一些小国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西域:地理方位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多指中国玉门关、阳关以西的诸多国家和地区,在丝绸之路影响下,西域被特指汉、唐两代中国政府安排的行政机构所管辖的今中国新疆大部及中亚部分地区,位于欧亚大陆中心,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特征依然可见于现在新疆地区的遗址及中国敦煌的壁画。
    该地对东西方国家的贸易文化交流起到中转站的重要作用。  区域 :西域国家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和以北准格尔盆地的边缘,利用从高地上溶化的水在绿洲上生活,此外塔里木河与罗布泊是西域地区的主要农业、生活水源。
  因而该区域的国家兴旺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据部分考古学家的判断,楼兰即是由于河流改道与罗布泊的迁移而灭亡的主要原因。  (李江凤,《丝绸之路前夕和气候变化》,1992年;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地理学》P125)  同时西域地区由于地理上的因素,国家的兴衰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自11世纪以来东亚全境气候逐渐变冷,当地气候也受到强大影响,经过该地的商贸往来更乐意通过南方丝绸之路来进行,令西域贸易逐渐减少,各国也因此衰落。
      历史: 根据考证,公元前17世纪西域地区已出现基本的国家形态,并于阿富汗一带的商人进行青金石贸易。此外,于阗国(今中国新疆和田县附近)出产的和田玉也在商朝帝王武丁的坟茔中所发掘,说明当地在前13世纪就已经有人定居。
    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西域地区开始逐渐繁荣,西域各国利用地处东西方交往要道的地里优势逐渐发展,在西汉管辖下各国的经济文化的道德极大发展。     西域一带在可考历史中于前5世纪左右形成国家,并开始独立发展。
  《汉书·西域传》记载当时已有30余国分布在西域地区,故有“西域三十六国”之说。在张骞打通西域之前,匈奴一直是支配西域各国的势力。至汉代,行政机构西域都护府所管辖范围则已不只36国,《汉书·西域传》亦记载在前6年~5年中西域分裂为50余国。
    东汉末年,西域各国相互之间不断兼并,至晋朝初年形成了鄯善、车师等几个大国并起的局面。南北朝时期,西域局势再度变化,新兴的高昌国相继击败西域诸个国家,建立了一个地跨新疆大部的强国,除少数国家外西域诸国国土西迁,为中亚地区带来了繁荣的文化。
  汉代的“西域都护府”和唐代的安西、北庭都护府西域都护府位于巴音郭楞西北部的轮台县。  野云沟乡和策大雅乡结合部距库尔勒市113公里,距轮台县城58公里,东经85 °04',北纬42°00',海拔高度990米, 现已辟为巴音郭楞的一个旅游点,吸收中外游客之多。
   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在此设西域都护府, 名为乌垒城(前名轮台国)是当时汉朝管理西域三十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当时西域都护由皇帝亲自任命,3年1替(也有延长和缩短的)从未间断,据《汉书》记载:西汉历任都护18人,其中立传可考的历史上著名的有郑吉、郑宣、甘延寿、段会宗、廉褒、韩立、郭舜、孙健、李崇、但钦等10人。
    当时轮台国是个城郭之国。都护府直接对其统辖,相当于现在的首府,似乎比其他绿洲城国和游牧行国的权力稍大。轮台王曾多次受皇帝亲召幸朝。汉朝另设置戍已校尉、戍部候等行政、军事、机构,对当地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封以王、侯、将、相、大夫、都尉等官职,他们均受西域都护府的管辖。
     在此有两处古城遗址:一处是乡政府东面1 公里的一座小方城池,被水流冲刷过,城垣仅存1米,夯土干打垒建筑,建筑材料为黄沙土 、防潮层,拉筋建筑材料为胡杨树枝,每0。33 米为一叠层,周长约百米,城内散布着青灰色陶片,有白色的刻画点云纹和水波纹,城东有一城楼,南有城门。
    另一处古城遗址在乡政府东面10公里公路北侧,当地人称白土墩,估计是烽燧,1928年我国著名的史地专家黄文弼先生在上述两处遗址上发掘出一些存贮粮食的陶罐,认为是西域都护府设立时期士卒在这里屯守的用物。
  黄文弼先生还在野云沟乡东北300米处发现了另一处较大的遗址,可惜现已辟为农田,他在所著的《塔里木盆地考古记》中写道:“野云沟村南约半里,有一高阜,面为深沙堆集,上生芦苇,间有红陶片”。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中原骚乱,匈奴乘机统治西域,各族人民不堪敛税重苛的虐待,向东汉武帝请求3次,18国国王以送儿子到洛阳学习当人质真诚誓言。
  要求内属中原,刘秀在立足未稳之时,十分不情愿地将西域都护府迁往龟兹 乾城(今新和县境内)。  汉代西域最高军政长官。西汉时,都护为加于其他官号上的职称,多以骑都尉领其职,秩比二千石;东汉时为单任官职。
    武帝、昭帝时常在渠犁、轮台屯田,置使者校尉领护,以供应往来使者。宣帝地节二年(前68),遣侍郎郑吉屯田渠犁,与匈奴争车师,有功,迁卫司马,使护鄯善以西“南道”诸国。至神爵二年(前60),匈奴日逐王降汉,使郑吉发兵迎之,“北道”亦通,遂以郑吉为骑都尉,兼护车师以西“北道”诸国。
    因总领南北两道,故号都护。都护之置始于此。西汉时,都护治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北),与渠犁田官相近,屯田都尉属都护。都护开幕府。属官有副校尉,秩比二千石;丞一人;司马、侯、千人各两人。
  都护职在统领大宛(今苏联费尔干纳盆地)及其以东城郭诸国兼督察乌孙(伊犁河流域)、康居(今锡尔河中游地带)等行国,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得发兵征讨。  乌孙与汉结姻,故尤亲倚都护。
  自郑吉至王莽时,连置都护不绝,前后凡十八人,姓名见于史册的有十人。宣帝时有郑吉,元帝时有韩宣、甘延寿,成帝时有段会宗、韩立、廉褒、郭舜,平帝时有孙建、但钦,新莽时有李崇。至新莽末(公元23年左右),西域乱,李崇没于龟兹,遂罢都护。
  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公元45),西域十八国请复置都护,光武帝不许。  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始以陈睦为都护。次年,焉耆、龟兹叛,共攻杀陈睦,遂罢都护。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将兵长史班超平定西域,遂以班超为都护,驻龟兹境它乾城(今新疆库车附近,其址未详)。
  十四年,班超还洛阳,继任者有任尚、段禧。安帝永初元年(107),西域乱,征禧还,自此不复置都护。  至延光二年(123),以班勇为西域长史,复平西域,遂以长史行都护之职。 汉朝设立的西域最高行政军事长官。
  西汉宣帝第二年(公元前68年)派侍郎郑吉屯田渠黎(今新疆尉黎一带),与匈奴争夺东师,使护卫鄯善以西“南道”诸国安全。至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逐日归降汉朝,郑吉派兵迎之,宣帝又命郑吉监护车师西北方(北道)各国的安全,因总领两道,遂号都护,此后“都护”就成为西汉派驻西域的最高长官的正式官名。
    西域都护官秩二千石,相当内地郡守,其下设副校尉、丞、司马等属吏。西域都护的设置,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加强了民族间的团结和经济文化交流,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同时,因其在当地实行屯田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域农业生产的发展。
  王莽时期撤除,东汉或设或撤,安帝永初元年(107年)撤除。   唐代初年,唐朝军队在消灭回纥、突厥势力时,向触角伸向西域,除高昌不服统治被消灭以外,西域各国均臣服唐朝政府。
  不久西域统治交由安西都护府及北庭都护府进行处理,在西域设立了完备的行政体系,将西域划归陇右道,并设立安西四镇作为西域地。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历史学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人文学科
历史学
管理学
传播学
考古学
伦理学
语言学
哲学
历史学
历史学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