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文学 诗歌

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会试是怎么考的?

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会试是怎么考的?

全部回答

2016-06-15

141 0
     会试是举人在京城参加的全国统一考试,由礼部主持,又称礼闱。考试合格者再参加最高一级的进士考试 殿试。明清时期,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贡士考试,考试一般于乡试后次年的春天,也就是在丑、辰、未、戌年的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
  参加考试者,必须是乡试中合格的 举人。会试也要考三场,考试时间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  考试的内容与程序,基本上 与乡试一样。因考试在春季举行,所以又称春闱。 会试考试由礼部主持,由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只是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增加了一倍,主考、 同考、监试等官也都由级别较高的官员担任。
  各省的举人及茵子监监生都可以参加考试,考试 合格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  如《明史•选举志》所云“会试第一为会元”。《警世通言•唐解 元一笑姻缘》也说:“伯虎性素坦率,酒中便向人夸说:今年我定做会元了。
  
  ” 礼闱取士,明朝初年不分南北,洪武三十年(1397年)“南北榜”案之后,录取名额才有南北 差别。至洪熙元年(1425年),始定南北录取名额,大致南方占十分之六,北方占十分之四。  宣德、正统年间(1426〜1449年),又分为南、北、中卷,于是分地而取的原则确立。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诗歌
民俗传统
文学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文学
诗歌
小说
散文
戏剧
诗歌
诗歌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