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怒发冲冠》作者?请说很
我个人也不太确定是不是岳飞原著,查得资料四则,肯定否定中立的都有如下:
资料一、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最早见于浙江提学副使赵宽所书的岳墓碑文,故很多人怀疑这收词就是他写的。
从词中口号似的句子来看(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应该是岳飞早期的作品,而(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这些句子分名又与岳武穆的阅历有关,这说明为岳飞后期的作品。 (这是假设为岳飞所做词中出现的前后矛盾之处)而岳飞后期似乎没有这样的激情。所以文学上有《小重山》一词,值得注意的是:岳飞是一名元帅、将军,而不是先锋。这需要稳重的性格。基于这几点,所以我更倾向于这首词不是岳飞所作
资料二、
长期以来,人们都...全部
我个人也不太确定是不是岳飞原著,查得资料四则,肯定否定中立的都有如下:
资料一、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最早见于浙江提学副使赵宽所书的岳墓碑文,故很多人怀疑这收词就是他写的。
从词中口号似的句子来看(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应该是岳飞早期的作品,而(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这些句子分名又与岳武穆的阅历有关,这说明为岳飞后期的作品。
(这是假设为岳飞所做词中出现的前后矛盾之处)而岳飞后期似乎没有这样的激情。所以文学上有《小重山》一词,值得注意的是:岳飞是一名元帅、将军,而不是先锋。这需要稳重的性格。基于这几点,所以我更倾向于这首词不是岳飞所作
资料二、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满江红》这首词的作者是宋代著名爱国将领岳飞。
他在写作《满江红》词时,正是中原地区遭受女真奴隶主贵族的铁骑践踏和蹂躏的岁月。岳飞矢志抗金,执着地追求收复失地、报仇雪耻的壮志宏图;他一生征战,反对投降,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光明磊落、治学严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家;他自奉菲薄、廉洁奉公,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发扬到一个高度,故《满江红》一词,一直作为爱国主义的绝唱和岳飞本人的高风亮节一起在中国神州大地传颂,很少有人怀疑《满江红》是伪作或托名之作。
第一个对此提出怀疑的余嘉锡,他在《四库提要辨证》中提出了两点疑问;岳飞孙子岳珂所编《金伦粹编·家集》中没有收录这首词,而岳珂在收集岳飞的文章时,曾是不遗余力的,此集从编定到重刊,历经31年,为何未收此词?此其一。
这首词最早见于明徐阶所编的《岳武穆遗文》,是根据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浙江提学副使赵宽所书岳坟词碑收入的,赵宽亦未说所据何本,来历不明。而且赵宽碑记中提及的岳飞另一首诗《送紫岩张先生北伐》经明人考证是伪作。
在此之前,此词亦不见于宋元人的著述,为什么突然出现在明中叶以后?此其二。作者进一步考证:在明代,北方鞑靼族倒常取道贺兰山入侵甘、凉一带,明代弘治十一年(1498年),明将王越曾在贺兰山抗击鞑靼,打了一个胜仗,因此,“踏破贺兰山阙”,“在明代中叶实在是一句抗战口号,在南宋是决不会有此的。
”继余嘉锡之后,60年代后期,夏承焘也写了一篇《岳飞<满江红>词考辨》的文章,他除了赞同余氏的怀疑外,又从词的内容上找出了一个证据,即“贺兰山阙”的地名所指问题。他认为岳飞伐金要直捣的黄龙府,在今吉林省境内,而贺兰山却在今内蒙古河套之西,南宋时属西夏,并非金国土地,此词若真出岳飞之手,不应方向乖背如此?这是一。
如果贺兰山不同于前人泛称边塞的“玉门”、“天山”之类,其入于史书,始于北宋。唐宋人以贺兰山入诗,都是实指,明中叶以后也是如此,若以泛指释岳飞的“乖背”,似也不通。此为二。
1980年,海内外又掀起了讨论这个问题的热潮。
如台湾《中国时报》发表了孙述宇的文章,再次对《满江红》的词作者提出了疑问。他首先指出《满江红》词中用了自己的事迹和典故,如“三十功名”、“八千里路云和月”等等,是尽人皆知的材料,一个拟作者是很容易写出这样一首词的。
其次,他认为《满江红》词的格调,与已证实的岳飞另一词《小重山》风格迥异,前者慷慨激昂,英雄气色横溢,后者则是他多年征战并受掣肘时惆怅心理的反映,相形之下,“《满江红》是一首有事迹、有心志,但没有阅历的词”。
对此持不同意见的邓广铭、王起、李安等则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辩驳。邓广铭于1981年5月初著文指出,岳飞的《满江红》不是伪作。他认为:第一,岳霖、岳珂两代人没有搜集到此词,只能说明岳飞的后代在这方面有遗漏。
据现有的史料看,岳霖父子也确有遗漏的实证。如《宾退录》记载的岳飞的“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直节报君仇。斩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一诗,就不见于岳珂编的《家集》中,如果排除他们父子当时没有收集到的可能性就断定是假的,那么,这首诗如果又因为《宾退录》的失传后而出现在明人的著作中,就能对此怀疑吗?此外,从《满江红》反映的思想内容来看,与岳飞其它诗文的内容是一致的。
如“誓将直节报君仇,斩除顽恶还车驾”,正是“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写照,“不问登坛万户侯”,不就是“三十功名尘与土”的注脚吗?又如《家集》中的一些题记,都是岳飞行军作战时随时随地记下来的,应是他当时真实内心的记录。
岳飞既然有《满江红》中体现的思想,又有作诗填词的本事,为什么不能填词抒怀呢?第二,关于《满江红》词中“踏破贺兰山阙”的地理位置所指问题,他认为“贺兰山阙”是泛指而不是实指,与词中的“胡虏肉”、“匈奴血”是指女真,而不是实指匈奴一样,即指广义的敌人。
第三,如果《满江红》一词的作者是王越,那为什么要嫁名于岳飞,而不夸耀自己的战功呢?他写的“踏破贺兰山阙”是实写,那么词中的“靖康耻,犹未雪”句是可以泛写的吗?如果是“反映明人的地理形势和时代意识”,那么,这样的亡国事件是影射明朝的什么事体呢?如果撇开《满江红》一词反映的整体思想,而纠缠在“贺兰山阙”的地理位置上,似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李安则针对孙述宇的文章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从史实和词的内容对照看,“三十功名尘与土”,可知是在岳飞30岁或30岁前后有感而作。岳飞30岁时,正掌朝廷方面大权(公元1133年),“因责任重大,身被殊荣,感动深切,乃作成此壮怀述志的《满江红》词”;而岳飞20多岁从军、30多岁时从九江奉旨入朝,“计其行程,足逾八千里”。
与词中“八千里路云和月”之句同。岳飞30岁置司江州时“适逢秋季,当地多雨,故在词中有‘潇潇雨歇’之句”。因此,《满江红》是岳飞“表达其本人真实感受于公元1133年秋季9月下旬作于九江”。他还就《满江红》与《小重山》两词的格调问题作了探讨,认为两词作于不同的时间,格调自然不同,不能以此非议作者。
综上所说,《满江红》词到底是不是岳飞作的?论争双方都持之有据,很难统一。这场争论还可能继续深入下去。不过,争论的双方都比较一致地肯定这首词的思想价值和历史作用。
资料三、
岳飞《满江红•写怀》(怒发冲冠)绝非明人所伪托
陈 非
[摘 要] 引据《明史》及八十年代的发现,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论定:余嘉锡智者千虑而为所见局限,夏承焘忽视磁州贺兰山对岳飞有特殊意义,提出伪托说而得到附和,并派生出相传说而一起流行,与真作说互不相下。
而元明杂剧传奇一致歌颂岳飞,《精忠录》和三块《满江红》词碑相继问世,且1983年发现岳飞1133年秋即有《与祝允哲述怀》,证实现行的《写怀》是岳飞1140年秋由《述怀》改定的。孙述宇既看不见两种风格兼擅的作家在文学史上并不少见的事实,也不顾及受客观现实制约、内容决定写法的文学创作规律,以它与其《小重山》“格调差得太远”,而认定“什九不是岳飞作的”;徐著新以王越在贺兰山有战功,且能诗文推知为其伪托:两者都根本不能成立。
《满江红•写怀》只能是岳飞的作品。
详细请见
资料四、
词学研究者包括胡适、夏承焘等大家都曾怀疑《满江红·写怀》不是岳飞的作品,主要理由为词中写道“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岳飞抗金在东,而“贺兰山”在宁夏(古时的西夏),一东一西,相去几千里,故称《满江红·写怀》不是岳飞所作,甚至认为是明代在西夏打败鞑靼人的王越及其幕僚的伪作。
为此,黄拔荆教授翻阅无数资料,最终发现河北省磁县有座贺兰山,宋时的磁县是兵家必争之地,是岳武穆当年练兵之所,岳飞预计贺兰山一带是与金兵决战的要地。因此,岳飞写下《满江红·写怀》,抒发抗金杀敌的壮志,陈述自己的战略设想“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是无可厚非的。
其次又根据有关资料证实,在浙西江山县收集到一部《须江郎峰祝氏族谱》卷十四之《诗词歌赋》集中有一首岳飞于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赠主战派大制参祝允哲的《满江红》词及祝允哲的和词(须江是江山的古名),郎峰祝氏是唐宋望族,祝允哲曾任大制参,提督荆襄军务,曾上疏高宗,愿以全家70多口乞保岳飞,由此证实他们关系非同一般,所以岳飞才会作词与他述怀,明代广为流传的《满江红·写怀》是岳飞后期按旧作改定,若非岳飞这样人是写不出这样气贯长虹、壮怀激烈的词章的!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