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明末农民起义和明王朝的灭亡是怎样的过程?

明末农民起义和明王朝的灭亡是怎样的过程?

全部回答

2016-06-29

59 0
     明后期社会矛盾的激化明末,社会矛盾继续加深,土地空前集 中。神宗时,皇室的庄田达两万一千多顷,其中一部分已扩张到江 南。神宗之弟潞王朱翊谬在湖广等地占田四万顷。
  神宗子福王朱常洵 在山东、河南、湖广占田两万顷,三女占田共七千五百顷,以后桂、 惠二王又占田一万顷。  直隶、山西、山东、河南、四川、湖广等省王 庄密布。地主官绅也争相置产,这些人对田土的侵夺,比王庄、皇庄 尤剧。
  河南的缙绅富室占田少者六七百顷,多者千余顷。在土地肥沃 的苏、松、杭、嘉、湖五府地区,已达到“有田者十一,为人佃作者 十九”的程度。在拥有水利灌溉的成都平原地区,十分之七的土地是 王公占田。
    在封建地主阶级兼并土地过程中,大量劳动人民沦为贵 族、地主的佃农、雇工和奴仆。王公、勋戚向佃农征收高额银租,每 亩地收租银三分、五分,甚至一钱。桂惠二王年收租银至三万两,福 王每年收租银达四万六千余两。
  一般地主豪绅则主要征收实物租,江 南一亩之收,多则三石,少者不过一石,私租却重至一石二三斗至两 石。  除正租外,还有各种附加租额和从地主那里转嫁来的差役、赋税 和高利盘剥。
   贵族、地主对佃农的人身束缚也很严重。河南等地的佃农不仅须 无条件地替地主服各种杂役,而且未经地主给假不得自由行动。豪绅 地主和王府亲随在各地私设公堂、吊拷租户、驾帖捕民、格杀庄佃, 支所不为。
    沦为长工和奴婢的农民,无论在法律上和实际生活中都没 有自由可言。神宗时,江南等地的地主士绅往往有役使奴仆千百人 者。奴仆的身份比长工、佃农更为低贱,一经与主人立契,世代都不 能脱籍,时称“世仆”。
   封建国家的赋税徭役也极为苛重。一条鞭法在具体执行中弊窦滋 生,难以减轻广大贫苦农民的负担。  丁银(即分配到丁口中的差役 银)苛重,分配不均。有的重至三分、五分,还有的重至一钱、三钱 甚至五钱。
  地主富户往往买通官吏,躲避差徭,把丁银分派在无地或 少地的农民身上。在折银方面,贫苦农民需卖粮食缴纳赋役银,又要 遭受高利贷和商业资本的盘剥。许多人无银可纳,无粮可卖,无贷可 借,只有流亡。   田赋加派不断增多。
  万历四十六年,明朝统治者因辽东的战争, 在各地加派赋税,称为“辽饷”。崇祯时又因镇压农民起义先后加派 “剿饷”和“练饷”,旧饷加三饷每年要增赋银两千多万两。地方官 离还从中加征“火耗”,甚至加二加三,以至一些中小地主也相继破 产,农村经济日益凋敝。
     为了攫取更多的货币,躲避差徭,官绅地主多兼营官店、牙行、 囤房、典债、盐酤等。在北京的勋戚王公除霸占庄田外,又纷纷经营 窑场(煤窑、灰窑),开设店铺。他们利用封建特权在各地包揽商税, 垄断市场,无所顾忌地掠夺城市贫民、小商人、小手工业者的财富。
   与此同时,明朝政府也加强了对工商业城镇的掠夺。  从万历二十 四年起,神宗派出大批矿监税使,以征收矿税、商税为名,在各地大 肆搜括各种珍宝和金银。这些宦官在各地公行抢掠,随意捕杀人民, 还在城乡交通路口设置关卡,苛税极其杂多。
  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城镇 中,不断出现店铺倒闭、手工业工人失业的现象。在矿税监的横暴掠 夺下,城市的工商业日趋凋敝。  自二十七年后,各地纷纷爆发城市居 民反对矿监税使的斗争,参加斗争的基本群众是城市的下层居民,包 括小商人、小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
  较大规模的城市居民的反抗运 动,反映了封建社会后期阶级矛盾的激烈和扩大。 封建统治者更加穷奢极欲。明神宗除挥霍每年送入皇宫的一百二 十万两金花银外,还觉用度不足,一次即向户部索银二千万两,皇太 子和公主的婚礼费用银达九百三十四万两,皇帝修陵墓用银达八百万 两,宫内奴役宫女九千人,宦官上万人。
    而贫苦农民在残酷的封建剥 削下,却经常吃草根树皮,在灾荒的年月甚至吃雁粪、白土和石粉, 到处是饥馑和死亡。万历十五年前后,被统治者称为“饥民”“叛 民”“山贼” “流寇”的破产农民,已经不断掀起聚众抗官的斗争十 六年,在今安徽、湖北、江西交界地区,爆发了刘汝国领导的农民起 义。
    起义军“割富济贫”,队伍很快发展到数万人,刘汝国自称“顺 天安民王”“划富济贫替天元帅”。次年春,刘汝国被俘牺牲,起义 失败。明朝后期,各地农民也纷纷利用白莲教组织起义,其中主要的 有熹宗天启二年五月,徐鸿儒、王好贤等于山东郓城一带领导的起 义等。
   明代后期,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也十分复杂尖锐。  以皇帝、宗 室、宦官、勋戚为主的皇家地主集团和包括权臣以及各地官绅在内的 官绅地主集团是当时社会上主要的统治势力。中小地主、中下级官吏 和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一部分依附在大地主集团的周围,是大地主集 团利益的维护者,在万历时分为浙、楚、齐、昆、宣各党,天启时大 多合为阉党。
    另一部分则在经济上受排斥,政治上无势力,为了挽救 明朝的统治危机,他们也形成一股政治力量,与大地主集团展开激烈 的冲突,被称为东林党。东林党人是大地主集团的反对派,代表了中 小地主阶层的利益,他们的主张也部分地反映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要 求。
  尽管非东林党之间也有矛盾,但它们都一致攻击东林党。  在这些 党派之中,以浙党声势较大,浙党首领沈一贯、方从哲还先后出任内 阁首辅,地位十分显赫。 万历后期,党争以争国本为主线,先后有三王并封之争、福王就 国之争、三案之争。
  李三才人阁的事件也成为当时党争的中心。在党 争过程中,东林党人反对当权派的胡作非为,反对王公、勋戚对田土 的掠夺,反对矿税监的横征暴敛。  其斗争有一定正义性,也产生了一 定的成效。
  在东林党的反对下,神宗终于立常洛为太子,勋戚郑氏的 势力受到一定的压抑。 熹宗天启年间,党争达到高潮。最初,东林党曾占上风,不久, 反东林诸党与宦官魏忠贤相勾结,形成“阉党”,对东林党施以残酷 的报复。
  天启五年,杨涟、左光斗、魏大中、周朝瑞、袁化中、顾大 章被逮锦衣卫狱论死。  六年,又先后逮捕髙攀龙、周顺昌、黄尊素、 缪昌期、李应升、周宗建、周起兀等人,尚攀龙在无锡自杀,其余皆 人北京诏狱,蹂躏以死。
  各地群众为了保护蒙冤的东林党人,进行了 反阉党的斗争。同年三月,魏阉缇骑到苏州逮捕周顺昌,苏州群众极 为愤慨,方开读假诏时,群众即起而打击缇骑,当场击毙缇骑一人。   后为首的颜佩韦、周文元、杨念如、马杰和沈扬五人被处死。
  这次事 件即著名的“开读之变”。 明末农民起义的兴起和发展熹宗天启七年,陕西大饥,澄城知 县张斗耀向农民勒逼租税,催征峻急,三月,贫苦农民王二率饥民冲 入县城,杀张斗耀。此次起义揭开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起义的烈 火很快遍及陕西的中部和北部。崇祯元年,王二集聚饥民和一部分黄 龙寨的回族人民转战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韩城等地。府谷王嘉胤、 汉南王大梁、安塞(今陕西安塞东南)高迎祥等响应王二,先后举行 起义。
  他们劫县狱,败官军,声势日震,有的并向陕南发展。起义的 群众有饥民、难民、边兵和驿卒,但多各自为战,彼此间还缺乏联 络。  崇桢三年又有神一元、不沾泥、红军友、点灯子、李老柴等“所 在蜂起”。
  李自成即在此时参加起义,初在不沾泥部下,后归高迎祥。 张献忠也在延安起兵,号“八大王”。同年,王嘉胤攻占山陕府谷、 延安,庆阳等地,王自用、高迎祥、张献忠等拥其为盟主。 次年,陕 西的农民军纷纷向山西转移,号三十六营,部众至二十余万,农民军 的声势也越战越强。
     面对农民起义蓬勃发展的局势,明统治者任命杨鹤为三边(延 绥、宁夏、甘肃)总督,对农民军采取了剿抚兼施、以抚为主的方 针,但起义军却“视总督如儿戏”。次年明廷宣布招抚失败,下杨鹤 于狱,起用洪承畴为总督,专一主剿。
  而起义军势日炽,横扫山西各 州县,一部分又向畿南、豫北挺进,洪承畴的围剿遭惨败^ 六年,代王嘉胤为盟主的王自用因劳成疾卒,高迎祥起而代之。   同年冬,他率领张献忠、马守应(老回回)、惠登相及闯将李自成等 冲破明军包围,渡过黄河,兵十余万,连破渑池、伊阳(今河南汝 阳)、卢氏,乘胜分别进人豫西、陕南、四川、湖广。
  八年,高迎祥 率军由河南进入南直隶,攻占明中都凤阳,烧毁明朝皇帝的祖陵—— 明皇陵。不久,高迎祥、李自成率兵经河南人陕西,张献忠则继续南 进,破庐州(今安徽合肥),下麻城。  在崇祯八、九年间,这两支农 民军的主力部队,势如急风骤雨,纵横南北,联络其他起义军,时分 时合,兵锋所至,明军多望风逃窜,迫使洪承畴等从进攻转为分区防 守。
  九年七月,高迎祥在整屋(今陕西周至)遭明将孙传庭的伏击, 不幸被俘,在北京就义。他的牺牲,给农民军带来极大损失。   次年,明兵部尚书杨嗣昌制定四正六隅十面网之策,以陕西、河 南、湖北、江西为四正,延绥、山西、山东、江南、江西、四川为六 隅,对农民军反扑。
  又命熊文灿总理南京、河南、山西、陕、川、湖 北军务,专事招抚以解散农民军。在明军的剿抚二策之下,一部分农 民军如闯塌天刘国能甘心投降一部分则宣称接受招抚,但不交出军 队,如张献忠和罗汝才有的则隐蔽起来,休养生息,待机再起,如李 自成。
     十二、十三年,山东、河南、河北等地连续发生旱灾、蝗灾,赤 地千里,逃亡载道。王公和地主豪绅对农民的剥削更加沉重,明朝政 府又于辽饷外先后加派剿饷和练饷。黄河南北的饥民不少已揭竿而 起,其他各地也都蕴藏着一触即发的革命烈火。
  十二年五月,张献忠 在谷城再度起义。  他联合驻军房县的罗汝才,西向四川,粉碎杨嗣昌 四正六隅十面网的围剿计划。同年,李自成也由湖广房县、陕西商雒 (今商县、商南)等地区直入河南,众至数万人。
  十二月,连破鲁山、 郏县、宜阳三县,并进攻永宁(今河南洛宁),队伍不断扩大,此后, 起义军又连克偃师、灵宝(今河南灵宝北)、新安、宝丰,为攻占洛 阳做好了准备。  十四年正月,农民军攻占洛阳,福王常洵被捉获。
  李 自成杀之,宣布没收王府金银和粮食,赈济饥民。农民军攻占洛阳, 使明朝朝野上下一片惊惶,极大地鼓舞了农民军的斗志。此后,农民 军三次包围开封,在项城(今河南项城南)、南阳、襄城、朱仙镇 (今河南开封西南)、汝宁(今河南汝南)等几次战役中,先后战败 傅宗龙、汪乔年、丁启浚、左良玉等统率的明军,占领河南绝大部分 地区,并连下湖北承天(今钟祥)及荆、襄各州县。
    十六年,李自成 被推举为顺天倡义大元帅,改襄阳为襄京,称新顺王,设官职,整顿 军事组织,正式建立农民革命政权。十月,农民军从襄阳向豫西进 军,在河南汝州(今临汝)歼灭了以剽悍著称的孙传庭的部队,击毙 孙传庭。
  乘胜破憧关,直入西安,此后迅速占领全陕,并以偏师攻入 庆阳、兰州、西宁和宁夏0 大顺政权的建立和明王朝的灭亡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 安建号大顺,改元永昌。  二月,农民军以摧枯拉朽之势,经河南入山 西,从太原分兵两路,直捣北京。
  沿途农民扶老携幼,欢迎起义军。 三月十六日,李自成率农民军从柳沟(今北京延庆居庸关东)入昌 平,焚烧定陵享殿,居庸关守将唐通投降。次日,农民军击溃明朝三 大营的军队。十八日,李自成驻沙河,农民军进占外城。
    十九日晨, 明思宗朱由检走投无路,缢死于煤山(今北京景山),农民军主力入 内城,明朝的封建统治被推翻。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民俗传统
文学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历史话题
历史话题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