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曾国藩为何没有称帝?

曾国藩为何没有称帝?

全部回答

2017-05-04

0 0
    曾国藩在太平天国运动威胁清王朝统治时,投笔从戎,通过组建湘军,掌握地方大权,到1863年湘军攻下南京后,曾国藩已经控制了整个统治集团,就军事实力而言, 他比清政府已经超出了很多,他当时有三十万的军队可以直接调动,其中曾国签率领了 五万多人的嫡系原湘军,李鸿章的五万淮军也都会听他的指挥;还有左宗棠的楚军,关 键时刻,也都不会干涉他的行动。
    而清政府呢?僧格林沁是清政府军事力量的主要支 柱,可他的部队已被北方的抢军死死地牵制住,根本动弹不得。若曾国藩振臂一呼,在 13819世纪60年代从满朝人的手中夺回统治权,应当说并不困难,但曾国藩除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不同意朝廷的做法之外,却没有实质性的反朝廷的行动。
    而且,曾国藩在攻下南京后,便把大批的湘军都裁撤了,朝廷因此便没有了后顾之忧。对这些问题,正史中除了讲他如何对朝廷忠心不二外,别的也没有什么了。但事实上,曾国藩没有接受其弟曾国荃以及一些下属的意见而拒绝称帝,原因并不单纯。
  曾国藩为何拒不称帝?一般归结为三点原因:忠君报国思想、条件不成熟和为了统一。  曾国藩满脑子的忠君报国思想,深受晚清理学大师唐鉴的影响。他起兵就是为了保卫地主阶级利益,保卫清朝,保卫明教。
  他的个人追求就是做个中兴名臣、封侯拜相、光宗耀祖。相较其余两个原因,条件不成熟,即“势所不能”,似乎更有说服力。曾国藩即使想当皇帝,时势也不允许他这么做。  当时清政府虽衰落,但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拥有一支强大的以骑兵为主的军队。
  而且湘军攻陷天京后,人心思归,战斗力锐减。最关键的一条,湘军起兵是以“保卫儒教”和“忠君保国”为号召,一旦曾国藩称帝,很可能湘军要成为众矢之的。再说,也没有所谓“友邦”的帮助,曾国藩称帝未必能得到国际承认。
    他对满人的朝廷认识得再清楚不过了。而且朝廷对于汉人的防范,尤其是防范那些握有重兵的汉人,却是老谋深算、戒备森严的。咸丰帝询问王世全赠剑事,衡州出兵前夕降二级处分,刚刚接到鄂抚的任命却又把他撤掉了。
  德音杭布由盛京派到军营,多隆阿从金陵来到武昌,这些事时时存在于曾国藩脑海中,并时常冒出来,将他的心刺痛。  眼下虽然湘军兵力在苏、浙、赣、皖南等处都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但官文、冯子材、都兴阿等环伺四周,尤其是僧格林沁的蒙古铁骑在防范着他。
  所有这一切,似乎早就是为着防备湘军而部署的,只等湘军一有反叛端倪,他们就会马上围过来。还有左宗棠、沈葆桢,位列督抚,有着显赫的功绩,早就对曾国藩感到不满了,而朝廷竭力笼络,使他们之间出现矛盾,从而达到分化的目的。
    可以说,曾国藩手中自从掌握了几千团勇,朝廷便时时戒备着他,到现在对他的防备不但没有减弱,随着他的名声和功劳的隆盛反而越来越强了。倘若与朝廷分庭抗礼,湘军内部的人首先就会出来反对,而这人一定便是目空一切、睥睨天下的左宗棠。
  曾国藩心想,老九的头脑未免有些简单,论打仗,不但老九比不上左宗棠,眼下海内将才,没有人能够对付得了他。  到那时,左宗棠的形势是极为有利的,集全国之粮饷兵力,消灭曾氏家族的湘军,这可曾国藩_比消灭太平军容易多了。
  这一点上,比起其和曾国签来说,高明万分。当然,曾国藩真称帝的话,势必会引起社会动荡,各地又要出现割据的局面,天下统一的局面就要被打破了。因而从客观上说,曾国藩拒不称帝也是一件好事。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民俗传统
文学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历史话题
历史话题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