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育儿

今天早上我发现我女儿的舌头上有圈圈

今天早上起来,我发现我快3岁的女儿舌头两侧有几个小圈圈,圈边上是白色的,但是孩子不难受,不发烧,食欲也很好,没有其他任何反应,我想知道这个是怎么回事?

全部回答

2007-06-23

79 0
    地图舌是一种浅层的慢性剥脱性舌炎。开始时,可在舌尖或舌的边缘或舌背上出现一个灰白色微凸的小圆形病区。不久中央下陷,白色褪去,变成火红。丝状乳头消失,菌状乳头还存在或者更显著,看上去表面光滑,略带干燥。
  病区可逐渐扩大,最后终于融合成为边缘不齐的地图状,这就是地图舌的来历。  一般说,病区界限明显,无论损害大小和形状的变化,都表现为周围是白色或黄色稍为凸起的孤形边缘,宽约1~2毫米。
  里面是火红色的丝状乳头剥脱区。在损害逐渐扩大的过程中,往往一昼夜就会改变区域的形状和位置。病变一般持续3~4天,可以自行消失,但其他部位又可出现。本病经过一段缓解时间后也可以复发。  有时在几次复发后,逐渐减轻,甚至不会复发。
  本病一般没有任何特别不舒服的感觉,有时可能会有些烧的样痛。 地图舌病变表浅,深部组织不受影响,多无不适感觉,亦无疼痛、流涎或其它口炎症状。其病因未明,非维生素缺乏所致,对健康无多大影响,照常饮食,不影响生长发育,无特殊疗法。
    由于丝状乳头可自行修复,所以病变有时可以完全恢复正常,但又可复发,有的病程较久,甚至可达数年。 地图舌”是怎样形成的? 地图舌是一种发生在舌粘膜浅层的慢性边缘剥脱性舌炎。
  由于它的病损表现为经常在舌面的不同部位,并可变换大小和形状,具有游走性的特点,所以又称为游走性舌炎。   目前地图舌发生的原因并不十分明确。有人认为与肠道寄生虫或胃肠功能紊乱有关;也有人认为与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情绪波动有关;还有部分患儿的父母也曾患过地图舌,故表现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一般地图舌多见于儿童,特别是体弱的婴幼儿。主要表现是在舌表面粘膜突然出现部分舌乳头(严格地说是丝状乳头)萎缩消失,起初为点状,逐渐扩大形成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红色光滑区,好象舌粘膜剥脱掉一片似的,而其周围的丝状舌乳头则角化增生,呈现增厚稍隆起的黄白色边缘,因此在舌面正常粘膜与病变区粘膜间轮廓清晰,形似地图状,故称为地图舌。
    由于丝状舌乳头可以边剥脱边修复,故剥脱区的大小、形状可能经常变化,有时只有一片剥脱区,有时是多个剥脱区同时存在,甚至相互融合波及整个舌面。 地图舌一般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病变区较大时对刺激性的食物如辣的、酸的食物比较敏感,可有轻度烧灼感或刺痒感。
  有部分患儿合并裂纹舌,在舌背上形成较深而弯曲的沟,有的家长见到后会感到比较紧张。  其实本病有一定的自限性,也就是剥脱的丝状舌乳头可自行修复,使舌粘膜表面完全恢复正常。但仍可间歇性发作,有的病程可以长达数年,甚至到成年,但大多数患儿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愈。
   由于本病的病因不明,因此也无特效药。地图舌对健康多无太大影响,一般也不需治疗。主要是注意分析与发病有关的因素,消除不良因素如不良刺激及口腔病灶;注意合理饮食;调节脾胃功能,预防肠道寄生虫,并保持口腔卫生预防继发感染。
    对症状明显的患儿可局部涂用金霉素鱼肝油,口服B族维生 地图舌 地图舌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舌病,是由于舌粘膜上皮(丝状乳头)剥脱所致。病程较长,常可反复多年不愈,多见于6个月以上婴幼儿。
  中医称地图舌为“花剥苔”。 【病因病理】 舌与内脏关系密切,舌为心之首,又为脾胃之外候,脾的经络从胃上行至咽部,系于舌体,而舌苦的形成,又属胃气熏蒸所生。  若素体虚弱,先后天不足,脾气虚亏,胃之气阴不足坝u苦生有碍,滋发本病。
   【诊断要点】 1。反复发作,病程常可达数年之久。无疼痛,流涎及其他口炎症状。 2。舌苔剥脱,舌面光红,围以灰白色隆起,大小形状不一,可互相融合成地图状。 3。舌苔呈边剥脱,边修复,形状经常变化。
    有时可以完全复常,但可复发。 4。常伴反复呼吸道感染、佝偻病、贫血、肠寄生虫病、微量元素缺乏等。 【辩证分型】 1。脾胃气虚症状:舌苔花剥,时消时现,精神疲软,面黄少华,纳食呆滞,动则自汗,大便时稀,容易感冒,舌质淡,脉细软。
   证候分析:脾气虚弱,胃气不足,无以上熏生苔,故舌苔花剥,脾胃之气稍充则剥苔消失,脾胃之气一虚则剥苦又现。  脾虚运化失职测神疲纳呆,大便时稀。气虚卫外不固,动则自汗。
  腠理稀疏,外邪乘虚袭表,故易伤风感冒。舌质淡,脉细软,均为脾胃气虚的表现。 2。气阴两亏症状:舌花剥如地图状,可呈多处剥脱,长年不消,游走多变,低热神疲,口渴形瘦,大便干燥,入夜盗汗,舌质偏红,脉细。
     证候分析:胃之气阴不足,则苔生有碍,故舌苔花剥,长年不消。阴虚生内热,故低热,盗汗,大便干燥,口渴形瘦,舌偏红。气虚则神疲乏力,脉细。 【分型治疗】 1。
  脾胃气虚治则:调补脾胃。 主方:补中益气汤加减。 加减:动则自汗,加龙骨30克(先煎)、牡蛎30克(先煎)、浮小麦30克;纳食呆滞,加佛手10克、砂仁6克(后下);大便稀薄,加煨葛根10克、炮姜炭6克;贫血,加制首乌10克、桑椹子10克。
     主方分析:本方为调补脾胃,益气升阳的要方。 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人参大补元气,白术健脾燥湿,陈皮行气醒脾,当归养血调营,柴胡、升麻升阳举陷,甘草调和诸药。
   处方举例: 黄芪10克 太子参10克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当归10克 陈皮6克 升麻6克 红枣5枚 莲子肉 10克 佛手 10克 龙骨 30克(先煎)甘草6克 2。  气阴两亏治则:益气养阴。
   主方:生脉散加减。 加减:神疲乏力,加黄芪10克、仙鹤草10克、红枣5枚;大便干燥,加麻仁6克、生地10克、石斛10克;入夜盗汗,加浮小麦30克、牡蛎30克(先煎);低热,加银柴胡10克、地骨皮10克。
   主方分析:本方为益气生津,敛阴止汗的方剂。   方仅三味,人参大补元气,麦冬养阴生津、清热除烦,五味子固涩止汗、宁心安神。 处方举例: 生晒参3~5克(另煎冲入)北沙参10克 麦冬10克 五味子6克 白术10克 山药10克扁豆10克 生地10克 仙鹤草10克 红枣5枚 石斛10克 甘草6克 【中成药】 1。
    生脉饮 每日2次,每次10毫升口服。适用于气阴两亏。 2。稚儿灵冲剂 每日2次,每次1包冲服。适用于气阴两亏。 3。六君子丸 每日2次,每次6克口服。适用于脾胃气虚。
   【简便方】 1。太子参、黄精、白术、白芍各10克,甘草6克,水煎内服。   2。仙鹤草、功劳叶各10克,红枣5枚,水煎内服。 【其它疗法】 【注意事项】 1。
  常带小儿到户外活动,接触新鲜空气与阳光,增强体质。 2。积极治疗贫血、佝偻病、肠寄生虫病等。补充多种维生素及锌制剂(如硫酸锌、葡萄糖酸锌)。   3。保证饮食营养,纠正偏食、挑食,多食蔬菜与水果。
   请问地图舌是什么病因?怎样才能治好? 问: 请问医生: 我表弟打一出生,就开始有地图舌,现在他已经有18岁了,地图舌都还是没改变,他说有时候吃东西的时候会疼。请问医生,他这个病应该怎么治?能彻底治的好吗? 地图舌到底是什么引起的? 答:地图舌又称为游走性舌炎、剥脱性舌炎,是一种舌部浅层的慢性炎症。
    其原因不明,在儿童与消化不良、肠道寄生虫、维生素B族缺乏有关;在成人与贫血、胃肠功能紊乱、情绪、病灶感染有关;另外还可能与遗传有关。主要出现在舌背,有时也可出现于舌缘、舌腹、舌尖。
  舌的丝状乳头、菌状乳头呈片状剥脱,形成圆形、椭圆形的光滑的红色剥脱区,菌状乳头有时可清晰可见。  单个或多个发生,很快可融合成片,边界微高起,似地图的边界。其形态、位置多变,剥脱区以离心方向逐渐扩大,其白色边缘也随之扩大或断离,使人感到病损在游走。
  病损可持续存在很长时间,或有短时间的愈合。舌的活动和味觉正常。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有时可能有烧灼感或刺激性痛。唇、颊、牙龈、口底等有类似病损称为地图样口炎。   “地图舌” ●患者性别:女 ●患者年龄:3周岁 ●详细病情及咨询目的:舌苔有时候缺少部分,但过一段时间又长满,接着又缺少部分。
   ●本次发病及持续的时间:从发现至目前已有半年多时间 ●目前一般情况:良好 ●病史:无 ●以往的诊断和治疗经过及效果:“地图舌”,医生说是体内缺少维生素所引起的,开出的处方:小儿复合蛋白锌、小施尔康 答:从西医的角度来说,地图舌与缺锌有关,建议补充锌剂。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地图舌与脾胃虚弱有关,建议健脾治疗,平时可用云苓、白术、党参、大枣、炙草、陈皮等健脾之品煮汤的。 但愿我的回答能帮得上您的忙。 什么是地图舌,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吗 问:   答: 如果没有不适,可以不用治疗。
   地图舌是这样形成的:先于舌面出现灰白色稍隆起的圆形小区,不久灰白色渐渐退去,中央舌乳头脱落,变成红色,表面光滑而干燥,病变往往不止一处,并向外扩展,那些灰白色的边缘互相连结融合,形成不整齐的地图样。
    因为病变在不断变化,“地图”的形状也在不断变化。地图舌对孩子没有什么损害,孩子偶尔对刺激性食物较敏感,偶有烧灼感。中医认为是胃阴不足,可用调补胃阴的中药治疗,1、 地图舌的治疗:1、河车粉(即把新鲜胎盘放在50度的烘箱内烤干,研成粉末,装在胶襄内吞服)每次1。
  5克,一日2-3次。   2、 用脐带5条、大枣10个煎汤、喝汤吃枣、连服一个月一疗程,必要时可连续应用2-3个月疗程。 3、 必要时每月注射1-2次丙种球蛋白 4、 中药可用四君子汤(党参9克、白求6克、茯芩12克甘草6克)或六君子汤(上方加半夏6克、陈皮9克),服药需1-2个月 5、 舌上可涂制霉素甘油,一日3-4次 我女儿得了地图舌已经一年多了,请问怎样治疗。
     问:我女儿得了地图舌已经一年多了,请问怎样治疗。 答: 地图舌的治疗: 1、河车粉(即把新鲜胎盘放在50摄氏度的烘箱内烤干,研成粉末,装在胶囊内吞服)每次1。
  5克1日2-3次。 2、脐带5条大枣10个煎汤,喝汤吃枣、连服一个月为一疗程。 3、口服维生素B族和多酶片或鸡内金。  4、每月注射1-2次丙种球蛋白。 5、中药四君子汤(党参9克白球6克茯苓12克甘草6克)或六君子汤(上方加半夏6克陈皮9克),需1-2个月服药,才能显效。
   6、制霉菌素甘油外涂舌面,1日3-4次,可以收到较好的疗效。 得了地图舌怎么办 问:  近期我女儿舌头前部总有白圈圈,但是不疼,也不影响吃饭,请问有没有好的治疗办法呀? 答: 地图舌 地图舌又叫剥脱性舌炎、糠疹舌炎、游走性舌炎或花斑舌等。
    本病的病因不十分清楚,有人认为与乳牙萌出有关,也有的认为和肠寄生虫有关,或与口腔内的慢性病灶如龋齿、扁桃体炎有关。中医认为是胃阴虚所致,缺乏微量元素锌是地图舌的重要原因。
   本病多见于儿童各个年龄组,尤其是体质较弱的小儿。地图舌是一种浅层的慢性剥脱性舌炎。开始时,可在舌尖或舌的边缘或舌背上出现一个灰白色微凸的小圆形病区。  不久中央下陷,白色褪去,变成火红。
  丝状乳头消失,菌状乳头还存在或者更显著,看上去表面光滑,略带干燥。病区可逐渐扩大,最后终于融合成为边缘不齐的地图状,这就是地图舌的来历。一般说,病区界限明显,无论损害大小和形状的变化,都表现为周围是白色或黄色稍为凸起的孤形边缘,宽约1~2毫米。
    里面是火红色的丝状乳头剥脱区。在损害逐渐扩大的过程中,往往一昼夜就会改变区域的形状和位置。病变一般持续3~4天,可以自行消失,但其他部位又可出现。本病经过一段缓解时间后也可以复发。
  有时在几次复发后,逐渐减轻,甚至不会复发。本病一般没有任何特别不舒服的感觉,有时可能会有些烧的样痛。   家庭护理要点 1.由于病因不清,所以没有待效的治疗方法。可补充微量元素锌,目前的锌制剂很多,如硫酸锌、葡萄糖酸锌、蛋白锌、铁锌氨基酸等。
  可以随意选用。 2.中医对本病有独到的见解,从滋养胃阴的角度给以辨证施治,服用汤药,可以收到良好效果。 3.病儿舌面烧的样疼痛时,可涂金霉素鱼肝油。   4。保持口腔清洁,还可用凉白开水或盐水棉签,每日涂3~4次口腔(大孩子饭后要漱口)。
   别忽视宝宝的“地图舌” 来源:北京青年报 带孩子的母亲可能偶尔会发现宝宝舌面上的舌苔出现了不均匀的剥脱,好像地图样的舌苔。这时家长就开始不放心,不知道孩子怎么了?还有的家长不把这个现象当做一回事而不去管他。
    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王应麟提醒家长,不要忽视孩子的地图舌。   据王医师介绍,地图舌是在4-5岁的孩子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症状表现。地图舌出现后,一般无大的痛苦,但常伴有纳食不好,面黄肌瘦,盗汗夜惊,便溏或便秘,易感冒等症状。
  产生地图舌的原因应该是维生素缺乏或是舌炎。  中医认为:舌苔的颜色、厚薄可以反映邪气的盛衰,病情的轻重,而舌苔的有无则反映胃气的盛衰。脾胃为后天之本,因此舌苔的有无也就反映了人体正气的情况。
  小儿舌苔上出现剥脱,说明小儿的脾胃之气衰弱,正气不足。有病的孩子,舌苔出现地图舌,都表明有脾胃阴虚及脾胃气虚。   当看到舌苔剥脱如地图状,剥脱片大小不等,边缘隆起,剥脱面为红色,与舌质有别,多属于脾胃阴虚;若剥脱面边缘无隆起,剥脱面光滑如镜,其颜色与舌质颜色大体相同,多属于脾胃气虚。
    有地图舌的孩子大多是与脾胃消化功能疾病有关系,所以治疗地图舌,要在治疗、调理脾胃消化功能时,结合治疗地图舌。   家长看到孩子有了地图舌,要在饮食和护理方面多注意。首先地图舌的出现和孩子的营养状态有关,有时是因为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所造成的。
  这时就要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以及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鱼、肉、蛋、豆等。     有地图舌的孩子不宜吃煎炸、熏烤、油腻的食物,如:油饼、煎蛋、煎饼、烤羊肉串;辛辣食物,如辣椒、芥末、胡椒、干姜、羊肉、狗肉及其他肥肉亦应忌口。
     对于脾胃阴虚的孩子,会表现为:虽有饥饿感而不思饮食,口渴喜冷饮,大便干,夜眠出盗汗,有地图舌的孩子,应该多吃一些具有养阴生津的食物,如:小米、麦粉及各种杂粮和豆类及豆制品;吃牛奶、鸡蛋、瘦肉、鱼肉,这些食物含蛋白质高,各种微量元素多,而脂肪含量少,营养丰富而不生内热;水果、蔬菜应多吃,特别是苹果、甘蔗、香蕉、山楂、乌梅、西瓜等含维生素种类多的果类。
       对于脾胃气虚的孩子,会表现为:食欲减退,消瘦,肢倦乏力或活动后气喘,或稍一活动则出汗甚多,少气懒言,大便稀溏或成形而次数较多,睡时露睛,流口水,面色苍白或萎黄,兼有地图舌者,应给孩子吃一些能够健脾益气的食品,如粳米、薏米、山药、扁豆、莲子、大枣,既能健脾益气,又能和胃,这些食品可以做成粥服用,一方面小儿服用方便,容易接受,另一方面可以温养脾胃,健脾益气。
       王医师提醒家长,一定要保持宝宝的口腔卫生,饭后要漱口,晚上睡觉前用淡盐水漱口;脾胃功能不好的孩子饮食要注意忌口,不吃辛辣刺激,不好消化的食物;少吃零食,不吃膨化食品,不吃冷饮冰冻的食品;适当增加水果的种类和量,多吃蔬菜,尤其是深绿色、红色等颜色深的蔬菜。
   宝宝地图舌是怎样的?要紧吗?该怎样治疗?谢谢 问:它和鹅口疮有仕么区别吗? 答:地图舌是儿童时期常见的舌病,往往在检查咽部或牙齿时才被发现。  正如一位家长所说:“我孩子生得蛮可爱的,哪知舌头伸出来这样难看.让我大吃一惊。
  ” 人的舌头表面覆盖着一层白色的绒状物,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舌苔,它由数量很多的“丝状乳头”组成,高1—3毫米,其间还散落着一些红色蕈状颗粒,叫“菌状乳头”,这是一种有味觉的组织。  地图舌是部分丝状乳头脱落造成的,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但不规则,边缘常有一圈灰白色隆起,粗看很像一幅地图,如图1,图2。
   中医看病有四诊:望、闻、问、切。“望”为首位,其中,看舌苔必不可少。因此,中医对这种舌病早有认识,称之为“花剥苔”,民间则更形象地叫它为“花舌头”。  不要小看这种舌病,有人作了调查,在正常儿童中竟有4%左右的发病率。
  中医一贯重视舌体和舌苔的变化.素有“舌为心之苗”、“舌为脾胃之外候”的说法,因为舌头和人的体质及内脏关系密切。 小儿地图舌常常反映了孩子反复感冒及脾胃功能失调。用中药修补地图舌,则须从这两方面切入,方能奏效。
    易反复感冒的小儿,体质较虚弱,平时很容易疲劳,夜间出虚汗,大便干燥,二三日一次,面色虽有些苍白,但口唇却十分艳红,像涂了口红一样,感冒月月有,肺炎常光顾,有时还会出现低热,用中医理论去归纳,结论是气虚阴亏。
  而脾胃功能失调的患儿,体质羸弱,面色发黄,胃口不好,挑食、偏食很明显,饮食稍不注意会引起腹胀腹痛,有的还有贫血,白天一活动就会满身是汗,以上都是属于脾虚胃弱、消化吸收不好的表现。  两者的中药治疗是有区别的,前者以补气。
  养阴、清热为主,重在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呼吸道感染,身体强壮了,剥脱的舌苔就会长复。而脾胃功能失调的小儿,治疗的重点应放在健脾开胃、消食导滞上,消化吸收一好,胃气也就旺盛了,地图舌悄然退去。 治疗地图舌的中药,实际上多数是调理体质的药物,如具有补益元气的黄芪、太子参、黄精。
    健脾开胃的白术、茯苓、淮山药、扁豆,养阴清热的南北沙参、石斛、麦冬等。在众多药物中,黄芪、淮山药、功劳叶、仙鹤草对修补地图舌的功效值得称道。 我摸索用中药修补地图舌已多年,今介绍两张验方供参考使用。
  这些中药药性平和,略带甜味,每日煎服,一般不会令小儿生厌拒服。   验方一:黄芪10克,南沙参10克,五味子5克,枸杞10克,仙鹤草10克,红枣5克,甘草5克。这张处方适宜用于易反复感冒的地图舌患儿,一般连续服用10—15天为一个疗程。
   验方二:太子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淮山药10克,白扁豆10克.功劳叶10克,鸡内金10克、甘草5克,适用于脾胃虚弱的地图舌小儿,其中鸡内金有良好的消食开胃作用,也可单独研粉吞服。
     吃中药同时,还应注意饮食和生活起居。每天要有足够的水分和水果蔬菜供给,少去公共场所,减少感冒发生,多吃一些蛋白含量丰富的食物.如牛奶、鸡蛋、鱼肉、瘦猪肉等,其中锌含量较多,对地图舌的好转也有帮助。
   说到底,中药修补地图舌,实际上是一次对患儿体质的合理调整,只要辨证用药得当,家长坚持给孩子服药,地图舌是完全可以治好的。   带孩子的母亲可能偶尔会发现宝宝舌面上的舌苔出现了不均匀的剥脱,好像地图样的舌苔。
  这时家长就开始不放心,不知道孩子怎么了?还有的家长不把这个现象当做一回事而不去管他。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王应麟提醒家长,不要忽视孩子的地图舌。 据王医师介绍,地图舌是在4~5岁的孩子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症状表现。
    地图舌出现后,一般无大的痛苦,但常伴有纳食不好,面黄肌瘦,盗汗夜惊,便溏或便秘,易感冒等症状。产生地图舌的原因应该是维生素缺乏或是舌炎。中医认为:舌苔的颜色、厚薄可以反映邪气的盛衰,病情的轻重,而舌苔的有无则反映胃气的盛衰。
  脾胃为后天之本,因此舌苔的有无也就反映了人体正气的情况。  小儿舌苔上出现剥脱,说明小儿的脾胃之气衰弱,正气不足。有病的孩子,舌苔出现地图舌,都表明有脾胃阴虚及脾胃气虚。 当看到舌苔剥脱如地图状,剥脱片大小不等,边缘隆起,剥脱面为红色,与舌质有别,多属于脾胃阴虚;若剥脱面边缘无隆起,剥脱面光滑如镜,其颜色与舌质颜色大体相同,多属于脾胃气虚。
    有地图舌的孩子大多是与脾胃消化功能疾病有关系,所以治疗地图舌,要在治疗、调理脾胃消化功能时,结合治疗地图舌。 家长看到孩子有了地图舌,要在饮食和护理方面多注意。
  首先地图舌的出现和孩子的营养状态有关,有时是因为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所造成的。这时就要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以及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鱼、肉、蛋、豆等。   有地图舌的孩子不宜吃煎炸、熏烤、油腻的食物,如:油饼、煎蛋、煎饼、烤羊肉串;辛辣食物,如辣椒、芥末、胡椒、干姜、羊肉、狗肉及其他肥肉亦应忌口。
   对于脾胃阴虚的孩子,会表现为:虽有饥饿感而不思饮食,口渴喜冷饮,大便干,夜眠出盗汗,有地图舌的孩子,应该多吃一些具有养阴生津的食物,如:小米、麦粉及各种杂粮和豆类及豆制品;吃牛奶、鸡蛋、瘦肉、鱼肉,这些食物含蛋白质高,各种微量元素多,而脂肪含量少,营养丰富而不生内热;水果、蔬菜应多吃,特别是苹果、甘蔗、香蕉、山楂、乌梅、西瓜等含维生素种类多的果类。
     对于脾胃气虚的孩子,会表现为:食欲减退,消瘦,肢倦乏力或活动后气喘,或稍一活动则出汗甚多,少气懒言,大便稀溏或成形而次数较多,睡时露睛,流口水,面色苍白或萎黄,兼有地图舌者,应给孩子吃一些能够健脾益气的食品,如粳米、薏米、山药、扁豆、莲子、大枣,既能健脾益气,又能和胃,这些食品可以做成粥服用,一方面小儿服用方便,容易接受,另一方面可以温养脾胃,健脾益气。
     王医师提醒家长,一定要保持宝宝的口腔卫生,饭后要漱口,晚上睡觉前用淡盐水漱口;脾胃功能不好的孩子饮食要注意忌口,不吃辛辣刺激,不好消化的食物;少吃零食,不吃膨化食品,不吃冷饮冰冻的食品;适当增加水果的种类和量,多吃蔬菜,尤其是深绿色、红色等颜色深的蔬菜。
     请教专家这种症状是否属于地图舌?该怎么治疗? 问:请教专家这种症状是否属于地图舌?该怎么治疗? 答: 你女儿就是地图舌。一部分人生来就这是。这不是病,是一种生理现象。
  吃不吃药都是这样一段时间没舌苔,过一段时间又长出来。不需要吃药,也不需要治疗。因为这种情况是正常的。  吃某种药多了还可能有副作用呐。你孩子身高超过平均值(1岁75cm,2岁85cm);体重正常(1岁9kg,2岁10—11kg)。
  如果检测微量元素缺锌就补葡萄糖酸锌,3月复查如正常就停用。千万不可以乱补微量元素。因为微量元素相互之间是有一个平衡关系的,有些互相拮抗如锌和钙。  锌补多了会影响钙的吸收。
  所以微量元素补充前是要检测的,缺啥补啥,不缺不能乱补。就象吃饭一样饿了就吃,不饿乱吃会长胖还会拉肚子呀! 请问我儿子体热?流鼻血?地图舌? 问:我儿子今年5岁,从小到现在体热,还经常流鼻血,中医西医都看过都没有用,请问有什么方法可以治呢?他舌头像地图一样,不知怎么办才好?请问有什么可以治呢?(吃的或者药也可以,只要对孩子有利都可以搀式). 答: 地图舌是在4-5岁的孩子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症状表现。
    地图舌出现后,一般无大的痛苦,但常伴有纳食不好,面黄肌瘦,盗汗夜惊,便溏或便秘,易感冒等症状。产生地图舌的原因应该是维生素缺乏或是舌炎。中医认为:舌苔的颜色、厚薄可以反映邪气的盛衰,病情的轻重,而舌苔的有无则反映胃气的盛衰。
  脾胃为后天之本,因此舌苔的有无也就反映了人体正气的情况。  小儿舌苔上出现剥脱,说明小儿的脾胃之气衰弱,正气不足。有病的孩子,舌苔出现地图舌,都表明有脾胃阴虚及脾胃气虚。 当看到舌苔剥脱如地图状,剥脱片大小不等,边缘隆起,剥脱面为红色,与舌质有别,多属于脾胃阴虚;若剥脱面边缘无隆起,剥脱面光滑如镜,其颜色与舌质颜色大体相同,多属于脾胃气虚。
    有地图舌的孩子大多是与脾胃消化功能疾病有关系,所以治疗地图舌,要在治疗、调理脾胃消化功能时,结合治疗地图舌。 当孩子有了地图舌,要在饮食和护理方面多注意。首先地图舌的出现和孩子的营养状态有关,有时是因为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所造成的。
  这时就要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以及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鱼、肉、蛋、豆等。   有地图舌的孩子不宜吃煎炸、熏烤、油腻的食物,如:油饼、煎蛋、煎饼、烤羊肉串;辛辣食物,如辣椒、芥末、胡椒、干姜、羊肉、狗肉及其他肥肉亦应忌口。
   对于脾胃阴虚的孩子,会表现为:虽有饥饿感而不思饮食,口渴喜冷饮,大便干,夜眠出盗汗,有地图舌的孩子,应该多吃一些具有养阴生津的食物,如:小米、麦粉及各种杂粮和豆类及豆制品;吃牛奶、鸡蛋、瘦肉、鱼肉,这些食物含蛋白质高,各种微量元素多,而脂肪含量少,营养丰富而不生内热;水果、蔬菜应多吃,特别是苹果、甘蔗、香蕉、山楂、乌梅、西瓜等含维生素种类多的果类。
     对于脾胃气虚的孩子,会表现为:食欲减退,消瘦,肢倦乏力或活动后气喘,或稍一活动则出汗甚多,少气懒言,大便稀溏或成形而次数较多,睡时露睛,流口水,面色苍白或萎黄,兼有地图舌者,应给孩子吃一些能够健脾益气的食品,如粳米、薏米、山药、扁豆、莲子、大枣,既能健脾益气,又能和胃,这些食品可以做成粥服用,一方面小儿服用方便,容易接受,另一方面可以温养脾胃,健脾益气。
    。

2007-06-23

72 0
    没有关系的。 是舌苔,舌面上的一层苔状物。 中医的说法:舌苔是胃之生气所现。章虚谷曰:“舌苔由胃中生气以现,而胃气由心脾发生,故无病之人,常有薄苔,是胃中之生气,如地上之微草也,若不毛之地,则土无生气矣”。
  吴坤安说:“舌之有苔,犹地之有苔。地之苔,湿气上泛而生;舌之苔,胃蒸脾湿上潮而生,故曰苔。  ” 现代医家认为舌苔的形成,主要为丝状乳头之分化。丝状乳头之末梢分化成角化树,在角化树分枝的空隙中,常填有脱落的角化上皮、唾液、细菌、食物碎屑及渗出的白细胞等,组成正常的舌苔。
  正常的舌苔为薄白一层,白苔嫩而不厚,干湿适中,不滑不燥。观察舌苔内容为苔的颜色、厚薄及润燥。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育儿
育儿
妈妈
宝宝
护理
教育
亲子
其他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