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文学

是谁发出了第一封电子邮件?

全部回答

2007-05-10

0 0
     对于世界上第一封电子邮件(e-mail),根据资料查找,现在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1969年10 世界上的第一封电子邮件是由计算机科学家Leonard K。
  教授发给他的同事的一条简短消息      据《互联网周刊》报道世界上的第一封电子邮件是由计算机科学家Leonard K。  教授发给他的同事的一条简短消息(时间应该是1969年10月),这条消息只有两个字母:“LO”。
  Leonard K。教授因此被称为电子邮件之父。      Leonard K。教授解释,“当年我试图通过一台位于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计算机和另一台位于旧金山附近斯坦福研究中心的计算机联系。
    我们所做的事情就是从一台计算机登录到另一台机。当时登录的办法就是键入L-O-G。于是我方键入L,然后问对方:‘收到L了吗?’对方回答:‘收到了。’然后依次键入O和G。还未收到对方收到G的确认回答,系统就瘫痪了。
  所以第一条网上信息就是‘LO’,意思是‘你好!我完蛋了。   另一个说法是: 1971年,美国国防部资助的阿帕网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出现了:参加此项目的科学家们在不同的地方做着不同的工作,但是却不能很好地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
  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家使用的是不同的计算机,每个人的工作对别人来说都是没有用的。  他们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借助于网络在不同的计算机之间传送数据的方法。为阿帕网工作的麻省理工学院博士Ray Tomlinson把一个可以在不同的电脑网络之间进行拷贝的软件和一个仅用于单机的通信软件进行了功能合并,名之为SNDMSG(即Send Message)。
    为了测试,他使用这个软件在阿帕网上发送了第一封电子邮件,收件人是另外一台电脑上的自己。尽管这封邮件的内容连Tomlinson本人也记不起来了,但那一刻仍然具备了十足的历史意义:电子邮件诞生了。
  Tomlinson选择"@"符号作为用户名与地址的间隔,因为这个符号比较生僻,不会出现在任何一个人的名字当中,而且这个符号的读音也有着"在"的含义。  阿帕网的科学家们以极大的热情欢迎了这个石破天惊般的创新。
  他们天才的想法及研究成果,现在可以用最快的--快得难以觉察--速度来与同事共享了。现在他们中的许多人回想起来,都觉得阿帕网所获得的巨大成功当中,电子邮件功不可没。 “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穿越长城,走向世界”,这平平淡淡的一句话,却向世界宣告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开端,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史里,有着里程碑似的意义。这句话也就是钱天白教授在1987年9月20日,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正式建成我国第一个国际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通过国际互联网向前西德卡尔斯鲁厄大学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穿越长城,走向世界》。
      。

2007-05-12

100 0
    对于世界上第一封电子邮件(e-mail),根据资料查找,现在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1969年10 世界上的第一封电子邮件是由计算机科学家Leonard K。
  教授发给他的同事的一条简短消息 据《互联网周刊》报道世界上的第一封电子邮件是由计算机科学家Leonard K。  教授发给他的同事的一条简短消息(时间应该是1969年10月),这条消息只有两个字母:“LO”。
  Leonard K。教授因此被称为电子邮件之父。 Leonard K。教授解释,“当年我试图通过一台位于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计算机和另一台位于旧金山附近斯坦福研究中心的计算机联系。  我们所做的事情就是从一台计算机登录到另一台机。
  当时登录的办法就是键入L-O-G。于是我方键入L,然后问对方:‘收到L了吗?’对方回答:‘收到了。’然后依次键入O和G。还未收到对方收到G的确认回答,系统就瘫痪了。所以第一条网上信息就是‘LO’,意思是‘你好!我完蛋了。
     另一个说法是: 1971年,美国国防部资助的阿帕网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出现了:参加此项目的科学家们在不同的地方做着不同的工作,但是却不能很好地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
  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家使用的是不同的计算机,每个人的工作对别人来说都是没有用的。  他们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借助于网络在不同的计算机之间传送数据的方法。为阿帕网工作的麻省理工学院博士Ray Tomlinson把一个可以在不同的电脑网络之间进行拷贝的软件和一个仅用于单机的通信软件进行了功能合并,名之为SNDMSG(即Send Message)。
  为了测试,他使用这个软件在阿帕网上发送了第一封电子邮件,收件人是另外一台电脑上的自己。  尽管这封邮件的内容连Tomlinson本人也记不起来了,但那一刻仍然具备了十足的历史意义:电子邮件诞生了。
  Tomlinson选择"@"符号作为用户名与地址的间隔,因为这个符号比较生僻,不会出现在任何一个人的名字当中,而且这个符号的读音也有着"在"的含义。阿帕网的科学家们以极大的热情欢迎了这个石破天惊般的创新。
    他们天才的想法及研究成果,现在可以用最快的--快得难以觉察--速度来与同事共享了。现在他们中的许多人回想起来,都觉得阿帕网所获得的巨大成功当中,电子邮件功不可没。 。
  

2007-05-11

102 0
       第一封电子邮件复印件   邮件题目:中国发出的第一封电子邮件邮件大意:跨越长城,走向世界。这是中国通过北京与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之间的网络连接,向全球科学网发出了第一封电子邮件。
     2003年8月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和中国互联网协会共同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中,国内首次刊发了有关国内首封电子邮件的消息。  8月19日,记者辗转找到当时发送该邮件的参与者之一李澄炯老人,他向记者介绍了有关此邮件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这些对于今天的网民来说,也许是段神秘而有价值的记忆。   CNNIC调查神秘电邮下落 16年前发送信息在德找到   去年下半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外籍高级顾问安玛莉(AnnMarie)受CNNIC委托,开始查找中国发出的第一封电子邮件的下落。
       “当时有关从中国发出的第一封电子邮件的线索并不是很清晰。”安玛莉先后多次从美国打国际长途电话向中国有关部门和专家请教、核对,但中国的官方资料中有关第一邮件的信息已无迹可寻,安玛莉只得到“邮件与德国有关”的答复。
     在美国南加州信息部门的帮助下,安玛莉从上千万条数据信息中查找到,“邮件是先被发送到了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  ”随即,安玛莉赶往卡尔斯鲁厄大学。   在卡尔斯鲁厄大学,安玛莉见到了邮件的发送者之一措恩(Zorn)教授,并被告知,“来自中国的那封邮件仍完好保留”。
  在短暂的检索之后,从中国发出的首封电子邮件真实地展现开来。邮件副本显示,该邮件内容为“AcrosstheGreatWallwecanreacheverycornerintheworld。  (越过长城,走向世界)”是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研究所于1987年9月20日20时55分(北京时间)发出的。
     安玛莉将邮件打印件带到了中国,交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收存。   首封邮件并无特定收件人 实质内容是向世界打招呼   带着第一封邮件的打印件,记者找到了当年任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研究所所长的李澄炯老人。
       “那是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和西德巴符州政府的一个计算机国际网合作项目,发第一封电子邮件是整个研究组共同完成的。”李澄炯老人介绍说除了自己,当时研究组成员还包括技术顾问王运丰教授(现已辞世)、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措恩教授和其他同事。
     从1986年开始,研究组就开始在一台西门子7760大型计算机上进行方案设计和实验。  当时国内尚未成为国际计算机数据通信网CSNET的成员,因此计算机只能先通过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中转”,与国际网络进行连接。
  “而且那时候也没有internet的概念,在计算机应用方面,发达国家对我们心存戒备,有意无意地设置一些‘壁垒’,计算机软硬件难以兼容的问题非常突出。  ”直到1987年7月份,措恩教授从德国带过来可兼容的系统软件,研究所的计算机才具备了与国际网络互联及发送电子邮件的技术条件。
     9月14日晚间,大家聚拢在“7760”周围,开始进行电邮的试验发送,并在邮件上方标明“testing”(测试)字样。李澄炯提出邮件内容用“越过长城,走向世界”,他认为“这符合当时中国实际发展状况。
    ”随后,措恩教授按照该内容,在计算机显示屏上快速地敲下了英文邮件。但是,几次发送,计算机均显示发送失败。   专家们不得不对计算机的系统和硬件设施进行重新检查确认,这一过程花了近一周时间。
     1987年9月20日,研究组准备再次向国际计算机网络发送电子邮件“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这是一封没有特定收件人的邮件。”李澄炯说,该邮件的作用就相当于一个“网络寻呼”,希望外界收到来自中国计算机网络的声音。
  20时55分,随着键盘被敲击发出的最后一声“吧嗒”,计算机屏幕上闪出“发送完成”字样。   世界各地祝贺邮件纷至沓来 成功对话提升中国网络形象   “这意味着中国将可以直接和欧美各国以及太平洋地区的几乎所有大学和研究中心通讯和交换信息了。
    ”李澄炯说,电子邮件发送成功之后接下来的几天,研究所不断收到了来自法国、美国等国家的回复邮件,其中还有海外华人华侨、留学生发来的贺信,也有外国朋友有益的建议和联通意愿。
  后来,王运丰教授还因此获得了德国总统颁发的大十字勋章。   与国际计算机网络连接成功之后,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研究所成为当时中国进入国际科技网的唯一入口。  通过这个入口,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及中科院等20多家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都曾登录国际科技网,享用网上资源并交流信息。
  李澄炯回忆说:“最受益的恐怕算是国家天文台了,因为搞天文研究的专家需要更经常地与国际同行进行学术交流。”   谈起这些,该研究所另一位也已退休的专家阮任成认为:首次成功对话,其实是攻克了一个重要的国际合作课题,它对于改变中国计算机发展的国际形象,推广网络应用技术,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而安玛莉则形象地把王运丰等专家们称之为“取经人”,她认为是他们把网络技术引入了中国,从而使中国在相对较早的时期实现了与国际网络间的对话。 。

2007-05-10

101 0
    1969年10 世界上的第一封电子邮件是由计算机科学家Leonard K。教授发给他的同事的一条简短消息 据《互联网周刊》报道世界上的第一封电子邮件是由计算机科学家Leonard K。
  教授发给他的同事的一条简短消息(时间应该是1969年10月),这条消息只有两个字母:“LO”。  Leonard K。教授因此被称为电子邮件之父。 Leonard K。
  教授解释,“当年我试图通过一台位于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计算机和另一台位于旧金山附近斯坦福研究中心的计算机联系。我们所做的事情就是从一台计算机登录到另一台机。当时登录的办法就是键入L-O-G。  于是我方键入L,然后问对方:‘收到L了吗?’对方回答:‘收到了。
  ’然后依次键入O和G。还未收到对方收到G的确认回答,系统就瘫痪了。所以第一条网上信息就是‘LO’,意思是‘你好!我完蛋了。

2007-05-10

99 0
     第一种说法: 世界上第一封电子邮件是由计算机科学家Leonard Kleinrock教授发给他同事的一条简短消息,这条消息只有两个字母:“LO”。也许Kleinrock教授当时并没有想到,就因为这两个字母,他被人们称为“电子邮件之父”。
   第二种说法:在1971年的10月一位美国工程师Ray Tomlinson雷。  汤姆林森把世界上第一封电子邮件从一台电脑发送到毗邻的另一台电脑。从而进入了信件电子化的时代,现在国际互联网上传递的电子邮件,就是那时的发展。
  在他发送者冯华时的电子邮件时,第一次考虑使用@来构造邮件地址。 。

2007-05-10

101 0
    对于世界上第一封电子邮件(e-mail),根据资料查找,现在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1969年10 世界上的第一封电子邮件是由计算机科学家Leonard K。
  教授发给他的同事的一条简短消息 据《互联网周刊》报道世界上的第一封电子邮件是由计算机科学家Leonard K。  教授发给他的同事的一条简短消息(时间应该是1969年10月),这条消息只有两个字母:“LO”。
  Leonard K。教授因此被称为电子邮件之父。 Leonard K。教授解释,“当年我试图通过一台位于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计算机和另一台位于旧金山附近斯坦福研究中心的计算机联系。  我们所做的事情就是从一台计算机登录到另一台机。
  当时登录的办法就是键入L-O-G。于是我方键入L,然后问对方:‘收到L了吗?’对方回答:‘收到了。’然后依次键入O和G。还未收到对方收到G的确认回答,系统就瘫痪了。所以第一条网上信息就是‘LO’,意思是‘你好!我完蛋了。
     另一个说法是: 1971年,美国国防部资助的阿帕网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出现了:参加此项目的科学家们在不同的地方做着不同的工作,但是却不能很好地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
  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家使用的是不同的计算机,每个人的工作对别人来说都是没有用的。  他们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借助于网络在不同的计算机之间传送数据的方法。为阿帕网工作的麻省理工学院博士Ray Tomlinson把一个可以在不同的电脑网络之间进行拷贝的软件和一个仅用于单机的通信软件进行了功能合并,名之为SNDMSG(即Send Message)。
  为了测试,他使用这个软件在阿帕网上发送了第一封电子邮件,收件人是另外一台电脑上的自己。  尽管这封邮件的内容连Tomlinson本人也记不起来了,但那一刻仍然具备了十足的历史意义:电子邮件诞生了。
  Tomlinson选择"@"符号作为用户名与地址的间隔,因为这个符号比较生僻,不会出现在任何一个人的名字当中,而且这个符号的读音也有着"在"的含义。阿帕网的科学家们以极大的热情欢迎了这个石破天惊般的创新。
    他们天才的想法及研究成果,现在可以用最快的--快得难以觉察--速度来与同事共享了。现在他们中的许多人回想起来,都觉得阿帕网所获得的巨大成功当中,电子邮件功不可没。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文学
民俗传统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文学
文学
小说
散文
诗歌
戏剧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