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文学

刘勰故居的建造历史?

全部回答

2007-04-12

0 0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此话是唐代诗人刘禹锡《陋室铭》中,千古传诵的名句。以此来比喻山东莒县的“浮来山”,倒也十分贴切。   “浮来山”座落在莒县城西约九公里处。它没有泰山的巍峨高大,也没有黄山的天姿秀美,整个山仅有三个海拔二、三百米高的小山头构成,不高,不大,不险。
    每逢夏日,山色可人,山头云雾缭绕。雾深处,有座千年古刹,名叫定林寺。寺内充满了神密和传奇。因而,一千多年来,历朝历代的先知先觉、文人墨客,四面八方的达官贵人、庶民百姓,进山上香朝拜,纷至沓来,究其缘由何如?   相传,定林寺始建于南北朝,现存为清同治十三年重修。
    全寺分前、中、后三个院落,主要建筑有大佛殿、校经楼、三教堂等。大佛殿有古银杏树一棵,树干周粗十五点七米,高二十四点七米,荫铺一亩多地,号称天下“银杏树第一”,说是商代遗物,其树龄大大超过了秦槐、汉柏。
  现在看上去,树枝依然扶疏,生气盎然。因此,自古至今,前来朝拜的人,不光是奔着那传奇的古树而来,多数还是特为凭吊我国最早的一位文学理论批评家——《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而频顾。  据说刘勰晚年出家,寓居于此,曾在校经楼校阅经籍。
  他的纪念馆就建在这山中的定林寺内。   现在的校经楼,原名毗卢阁。建国后,政府主管部门在建刘勰故居纪念馆时,将其改为校经楼,郭沫若同志亲笔题写了楼名,并制匾纪念。现楼内陈设《文心雕龙》各种版本。
  纪念馆内还有刘勰的生平、画像、书法、著作等,供人们参观。  寺前巨石上刻“象山树”三篆字,落款为刘勰法号“隐士慧地题”。寺附近还有清泉峡、怪石峪、莒子墓、朝阳观胜迹。四周林木葱郁,景色清幽。
     凭吊之余,观者对刘勰出家的寺院和校经的真实之地,总议论不止。笔者经考,东晋朝廷长期偏安江南,高官们在养尊处优的生活中,十分怀念故土。  为了在精神上获得一丝安慰,特下令将江南一些北人聚居的地方,冠以中原的郡县名称。
  据史料记载:将镇江改为徐州,把常州西北一带叫作“兰陵”,京口一带称为东莞。后人又在这些名称前加一“南”字,以区别于北方的同名郡县。因而,许多典籍传记中都说刘勰“祖籍东莞(实指山东),世居京口(实指南东莞)”,若说他出家、校经,实则是在京口一带(即南东莞),是不无道理的。
    此说是否可信,那将是考古家考证的问题了。   刘勰故居尽凭吊,大可不必太劳神。人们把刘勰的故居说成是此山此寺,也并无不可。因为,人们所要凭吊和纪念的,是刘勰那笃志好学的刻苦精神和光辉的文学成就,至于他当时居住何地何方,并不重要。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文学
民俗传统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文学
文学
小说
散文
诗歌
戏剧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