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人文学科 历史学

水德做何意

史记》秦始皇本纪 有秦得水德,水德是何意? 是神的名号?如西游记里的水德星君. 另外中央台百家讲坛说汉得火德,刘邦斩蛇起义时有"赤帝子"之谓,汉军亦赤帜.可是刚才搜了一下很多观点说汉的土德.到底五行的金木水火土于此何意随便搜一下粘贴过来的就不劳驾了,请真正知道的人指教

全部回答

2005-02-28

0 0
    不是神的名义,是来源于战国是阴阳家邹衍的五德学说,就是五德终始的历史观,他以五行相生相胜学说来论证新政权取代旧政权或改朝换代的合理性。邹衍认为,自有人类社会以来,朝代的更替都是五德(金、木、水、火、土五行之德)相胜转移的结果。
  并且按照一定的次序,前德胜后德,而不是相反。  这个次序是:土一木一金一火一水。邹衍把每一个朝代都赋予一种德,一切制度皆与某一种德相应。五德循环往复,相代而兴,历史也就如此推演下去。
  秦始皇统一天下,就以这种五德终始学说为理论根据。《史记·封禅书》记载说:“邹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  ”秦自称为水德,根据五德终始学说,水德之前是火德,水胜火,于是水德的秦取代火德的周就是合理的了。
   至于汉代的情况有点复杂,汉初高帝时,用张苍之议定为水德,文帝时用贾谊、公孙臣之议,草定为土德。汉武帝时定为土德。认为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篇》提出的三统说即商为白统,建丑;周为赤统,建子;当有新王,为黑统,建寅,“是从五德说蜕化出来的”。
    三统说与五德终始说有抵牾,汉武帝“取了三统说中的正朔而去其服色,取了五德说中的服色而去其正朔”,二者相容,由国家颁为法典,确定下来。 到了西汉末年也就是王莽当政的时候,刘向、刘歆父子根据《周易·说卦》中“帝出乎震”一语,按照五行相生原理重新排列古史次序,自神农、黄帝开始,推算出汉为火德。
    同时断定《说卦》为汉人伪托。 他们得出结论:第一,五德始终说的王朝排序大有问题,应该从伏羲算起,而不是黄帝;第二,王朝之间的更替不是相克的关系,而是相生的关系。说的简单点,就是朝代之间不再是新德胜旧德,那样杀伐之气太重了啦,应该是旧德生新德,才显得和气一团;第三,秦代不以德治国,而是以严法治国,最多是个“法”国,不能算正朔之内,没资格“德”国,只能叫做“闰统”,能够称作“霸”,却不能称“王”。
     于是基于这三点认识,刘氏父子专门写了一本叫〈世经〉的书,把邹衍的理论框架丢到一边,重新设计了一个更为恢弘的世系表。在这个表里,太昊(伏羲)是当然的第一位,他上承燧人氏,钻木取火,(至于为什么不把燧人氏排到第一,大概是刘向觉得他还没完全开化吧)自然就是木德;炎帝承接伏羲,木生火,于是炎帝就是火德(在这里刘氏父子还说炎帝就是神农氏);接下来火生土,黄帝就是土德;少昊以金德承土。
    按照这规律朝下一路推演去,颛顼帝以水德承金,帝喾木德承水、唐尧火德、虞舜土德、夏禹金德、成汤水德,到了周武王的时候,水生木,于是周代就是木德。秦忽略不计,那么汉继承的是周代,木生火,于是汉就是火德了。
  (准确地说,秦并没有忽略不计,而是被修改为金德,尚白,但级别比其他朝代低了一等) 所以,据《汉书·元后传》所载王莽《自本》有黄帝及虞舜之后,及春秋晋史占卜有“土火相乘”之语,认为汉为尧后,王莽为舜后,意在重演尧舜禅让的故事;汉为火德,王莽为土德,依照五行相生之理,意在以土德取代汉的火德。
     本来“汉应火德“只是在学术界流传,后来王莽拿这个做了篡位的借口以后,这学说反倒名震天下,人人皆知。当时天下民众的心理是,凡是王莽反对的都支持,凡是王莽灭掉的都要光复;王莽以木德篡掉的本是不为官方承认的“火德”,他们反而认准了汉非是火德不可,土德反而没人提了。
    刘秀打天下的时候,打出的旗号是复兴汉室,为了表现出自己的正统,他也不得不承认汉是火德,并为自己大造谶纬。 到了刘秀开国,光武中兴,定都洛阳。这个洛阳的“洛”字带水字边,与火德相冲,不吉利,于是刘秀去掉“水”字添了“佳”字,改做了雒阳。
  接下来“立郊兆于城南,始正火德,色尚赤。  ”至此“汉继火德”终于为官方所承认,汉人从此都尚了红色。后来班固和范晔两个人写历史写到这段,都觉得这个“土德变火德”不好解释。班固比较聪明,在《汉书》里拿刘邦当年那个斩白蛇称赤帝的故事来证明汉确实是火德;而范晔比较老实,在《后汉书》里含含糊糊地说了句“汉初土德,色尚黄,至此始明火德”,打个哈哈就蒙混过去了。
     从那以后,东汉就是火德,而且有了个专用词组叫“炎汉”,得到大家公认,土德和水德则几乎没人再提了。 而“五德始终说”则从东汉开始演变成了两套算法:一套是邹衍从黄帝起算的五行相胜法;还有就是刘歆开发出来从伏羲起算的五行相生法。
  这两套五德系统并行不悖,都流传到后世,不过“五行相生”法后来居上,逐渐演变成主流,历代王朝多采取这种算法,“五行相胜”法只有在前者不管用的前提下才会被人想起来。   。
  

2005-02-28

103 0
    史记》秦始皇本纪 有秦得水德,水德是何意? 是神的名号? 如西游记里的水德星君。 另外中央台百家讲坛说汉得火德,刘邦斩蛇起义时有"赤帝子"之谓,汉军亦赤帜。可是刚才搜了一下很多观点说汉的土德。
  到底五行的金木水火土于此何意 随便搜一下粘贴过来的就不劳驾了,请真正知道的人指教 如果有了满意的回答请及时采纳,不要辜负了回答者! 回答 回答者:绾绾 级别:学妹(2005-02-28 12:16:02) 不是神的名义,是来源于战国是阴阳家邹衍的五德学说,就是五德终始的历史观,他以五行相生相胜学说来论证新政权取代旧政权或改朝换代的合理性。
    邹衍认为,自有人类社会以来,朝代的更替都是五德(金、木、水、火、土五行之德)相胜转移的结果。并且按照一定的次序,前德胜后德,而不是相反。这个次序是:土一木一金一火一水。
  邹衍把每一个朝代都赋予一种德,一切制度皆与某一种德相应。五德循环往复,相代而兴,历史也就如此推演下去。  秦始皇统一天下,就以这种五德终始学说为理论根据。《史记·封禅书》记载说:“邹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
  ”秦自称为水德,根据五德终始学说,水德之前是火德,水胜火,于是水德的秦取代火德的周就是合理的了。 至于汉代的情况有点复杂,汉初高帝时,用张苍之议定为水德,文帝时用贾谊、公孙臣之议,草定为土德。
    汉武帝时定为土德。认为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篇》提出的三统说即商为白统,建丑;周为赤统,建子;当有新王,为黑统,建寅,“是从五德说蜕化出来的”。三统说与五德终始说有抵牾,汉武帝“取了三统说中的正朔而去其服色,取了五德说中的服色而去其正朔”,二者相容,由国家颁为法典,确定下来。
     到了西汉末年也就是王莽当政的时候,刘向、刘歆父子根据《周易·说卦》中“帝出乎震”一语,按照五行相生原理重新排列古史次序,自神农、黄帝开始,推算出汉为火德。同时断定《说卦》为汉人伪托。
   他们得出结论:第一,五德始终说的王朝排序大有问题,应该从伏羲算起,而不是黄帝;第二,王朝之间的更替不是相克的关系,而是相生的关系。  说的简单点,就是朝代之间不再是新德胜旧德,那样杀伐之气太重了啦,应该是旧德生新德,才显得和气一团;第三,秦代不以德治国,而是以严法治国,最多是个“法”国,不能算正朔之内,没资格“德”国,只能叫做“闰统”,能够称作“霸”,却不能称“王”。
   于是基于这三点认识,刘氏父子专门写了一本叫〈世经〉的书,把邹衍的理论框架丢到一边,重新设计了一个更为恢弘的世系表。  在这个表里,太昊(伏羲)是当然的第一位,他上承燧人氏,钻木取火,(至于为什么不把燧人氏排到第一,大概是刘向觉得他还没完全开化吧)自然就是木德;炎帝承接伏羲,木生火,于是炎帝就是火德(在这里刘氏父子还说炎帝就是神农氏);接下来火生土,黄帝就是土德;少昊以金德承土。
    按照这规律朝下一路推演去,颛顼帝以水德承金,帝喾木德承水、唐尧火德、虞舜土德、夏禹金德、成汤水德,到了周武王的时候,水生木,于是周代就是木德。秦忽略不计,那么汉继承的是周代,木生火,于是汉就是火德了。
  (准确地说,秦并没有忽略不计,而是被修改为金德,尚白,但级别比其他朝代低了一等) 所以,据《汉书·元后传》所载王莽《自本》有黄帝及虞舜之后,及春秋晋史占卜有“土火相乘”之语,认为汉为尧后,王莽为舜后,意在重演尧舜禅让的故事;汉为火德,王莽为土德,依照五行相生之理,意在以土德取代汉的火德。
     本来“汉应火德“只是在学术界流传,后来王莽拿这个做了篡位的借口以后,这学说反倒名震天下,人人皆知。当时天下民众的心理是,凡是王莽反对的都支持,凡是王莽灭掉的都要光复;王莽以木德篡掉的本是不为官方承认的“火德”,他们反而认准了汉非是火德不可,土德反而没人提了。
    刘秀打天下的时候,打出的旗号是复兴汉室,为了表现出自己的正统,他也不得不承认汉是火德,并为自己大造谶纬。 到了刘秀开国,光武中兴,定都洛阳。这个洛阳的“洛”字带水字边,与火德相冲,不吉利,于是刘秀去掉“水”字添了“佳”字,改做了雒阳。
  接下来“立郊兆于城南,始正火德,色尚赤。  ”至此“汉继火德”终于为官方所承认,汉人从此都尚了红色。后来班固和范晔两个人写历史写到这段,都觉得这个“土德变火德”不好解释。班固比较聪明,在《汉书》里拿刘邦当年那个斩白蛇称赤帝的故事来证明汉确实是火德;而范晔比较老实,在《后汉书》里含含糊糊地说了句“汉初土德,色尚黄,至此始明火德”,打个哈哈就蒙混过去了。
     从那以后,东汉就是火德,而且有了个专用词组叫“炎汉”,得到大家公认,土德和水德则几乎没人再提了。 而“五德始终说”则从东汉开始演变成了两套算法:一套是邹衍从黄帝起算的五行相胜法;还有就是刘歆开发出来从伏羲起算的五行相生法。
  这两套五德系统并行不悖,都流传到后世,不过“五行相生”法后来居上,逐渐演变成主流,历代王朝多采取这种算法,“五行相胜”法只有在前者不管用的前提下才会被人想起来。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历史学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人文学科
历史学
管理学
传播学
考古学
伦理学
语言学
哲学
历史学
历史学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