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关于暖冬和早春,中国古代有什么说法吗?

中国古代有没有对暖冬和早春的说法,比方说月食是因为天吃月亮,暖冬是因为?有没有提到相关的应对方法?

全部回答

2007-03-07

0 0
    暖冬 暖冬这一名词,以往气象学上没有定义,是近几年气候变暖而产生的新的气象名词,参考气象学上的暖流、暖锋、暖气团等概念,中国气象局气候专家,把冬季冷暖这一现象分成,暖冬和冷冬,即某年某一区域整个冬季(全国范围冬季为上年12月到次年2月)的平均气温高于常年值或称气候平均值(常年值一般取近30年平均,自2002年开始我国根据WMO的规定起用1971至2000年30年平均值作为常年值)时,称该年该区域为暖冬,否则为冷冬。
    按此定义,我国自1987年至2004年连续18年冬季平均气温高于1961-1990年气候平均值,即-4。7℃,故可称连续18年发生了暖冬现象,若按新的1971-2000年气候平均值,即-4。
  2℃,而1995/1996年和1999/2000年两个冬季的全国平均气温分别为-4。  3℃和-4。4℃均低于新的气候平均值,就不能算暖冬。故按目前标准更科学的说法2004年是连续第4个暖冬。
   最近某些媒体记者报道的“整个冬季的气温平均值偏高0。5摄氏度以上,称暖冬”的概念是不正确的,如果按此定义,1995/1996年冬季和1999/2000年冬季,无论按新的,还是旧的气候平均值,均达不到暖冬标准,也就不存在连续18个暖冬 ! 暖冬的概念具有严格的科学定义,是否暖冬一定要看整个冬季的全国平均气温是否高于常年值。
    所以冬季里某一时段出现气温偏高(相对暖和)时,就说是暖冬,另一时段气温偏低(相对寒冷)时,又说是冷冬,那就出现一个冬季既是暖冬,又是冷冬的笑话了 过去的2006年,在中国全境,算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暖冬天气。
  气温普遍偏高,降雪天气极少。 《早春》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当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北魏贵族后裔,父仲卿,为小官僚。 [译文] 长安街上细小的春雨润滑如酥,近看没有绿色,远看草色青青。
  早春正是一年春光的大好时节,大大胜过满城杨柳堆烟的暮春。 [讲析] 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  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
  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原来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
    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
  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诗人象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
  远远望去,再象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K12
学习帮助
学习帮助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