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计谋“此地无银三百两”有哪些
成语“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阿二不曾偷”,比喻欲盖弥彰,弄巧成拙。但 是,如果说成:此地有银三百两,或隔壁阿二曾经偷,那么也会使人疑云顿生,难辨
是。
三国时,吴国周鲂为了诱使魏国曹休上钩,采用了诈降计。 他在给曹休的密信 中,一而再、再而三地说自己是真心归降,不是充当间谍的诈降。但是又说曹休对 他的警惕和怀疑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从而迷惑麻痹了曹休。
明时,王守仁在朱宸濠突然叛乱时,“兵力未具”,无法阻挡朱宸濠北上疾趋南 京之势,于是便故作神秘地以蜡丸密书形式给朱宸濠谋臣写信,建议他们怂恿朱宸 濠尽快北上攻占南京。 然后设计让朱宸濠的间谍携带蜡丸书向其主子报告。朱宸 濠立即召谋臣...全部
成语“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阿二不曾偷”,比喻欲盖弥彰,弄巧成拙。但 是,如果说成:此地有银三百两,或隔壁阿二曾经偷,那么也会使人疑云顿生,难辨
是。
三国时,吴国周鲂为了诱使魏国曹休上钩,采用了诈降计。
他在给曹休的密信 中,一而再、再而三地说自己是真心归降,不是充当间谍的诈降。但是又说曹休对 他的警惕和怀疑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从而迷惑麻痹了曹休。
明时,王守仁在朱宸濠突然叛乱时,“兵力未具”,无法阻挡朱宸濠北上疾趋南 京之势,于是便故作神秘地以蜡丸密书形式给朱宸濠谋臣写信,建议他们怂恿朱宸 濠尽快北上攻占南京。
然后设计让朱宸濠的间谍携带蜡丸书向其主子报告。朱宸 濠立即召谋臣商议如何行动,谋臣异口同声地竭力主张立刻“疾趋南京,即大位”。 朱宸濠“益内疑”,反而停兵“十余日”,错过了时机,终于兵败被擒。
周鲂和王守仁用的都是“此地有银三百两”的反间计,但由于使用的角度不 同,所产生的结果也各异。周鲂直接向曹休点明:我是真心归降,充当内间,不必怀 疑。但是你曹休对我可能是诈降的怀疑又是天经地义的,只是请你明辨详察,信不 信全由你。
这种说自己自愿当内间,又让别人在怀疑中详加考辨的做法,更能使对 方祛疑取信,颇有点“贼喊捉贼”的味道。一般来说,一个间谍不可能会对人说:我 是间谍。但是,如果其果真如此说,听者反而会认为此人不可能是间谍。
因为间谍 是越隐秘越好,怎么会自己公开呢?如果周鲂拼命表白自己对曹休的忠心,大骂吴 国,反而会引起曹休的怀疑,但是,他却让曹休对他详加考辨,并不怪曹休对他的怀 疑。更重要的是,他向曹休提供的情报是大抵真实的。
他说的“孙权北上,长江沿 岸兵力空虚”,确实是真的,但只是暂时的,待曹休出动时,便迅速调集了重兵和伏 兵;他又说:“孙权要攻占石阳。”这也是真的,这是孙权多年来的愿望,但又说:“孙 权有一计谋,即攻打时弱兵在前,精兵在后,以弱兵填护城河,以精兵后续攻城。
”则 又是一条无关紧要,甚至算不上情报的情报。周鲂这样做,确实是把“埋有白银” 的地方告诉了曹休,这是为了诱敌上钩,但一旦敌至,便预先在此“地方”周围设下 陷阱,引敌落阱。
王守仁的“此地有银三百两”不是为了“诱敌”,而是为了“阻敌”。
王守仁知道 朱宸濠“北上疾趋南京”的行动计划会使明王朝土崩瓦解,但由于兵力一时无力阻 挡,所以利用军事力量阻拦朱宸濠已经完全不可能了,只能使用反间计,以争取时 问阻缓朱宸濠北上的速度。于是,王守仁极其大胆地把“北上疾趋南京”这一会置 明王朝于死地的计划,主动透露给朱宸濠,但是这是以反间的方法进行的。
朱宸濠 也一心“北上疾趋南京”,但得到蜡丸书后,便犹豫疑心起来。因为这一计谋是敌 人王守仁主动提出来的,这不得不使他怀疑,如果是朱宸濠手下的谋臣提出,他会 深信不疑,毅然行动。但是这一计划是敌人提出来的,而且是先与已方谋臣而提 出,那么按照常规来说,敌方绝不可能为己方提供使敌方败使己方胜的计谋,如果 真的提出了确实与已方不谋而合的计某,那么其中肯定有诈,不可轻举妄动,以免 中散圈套。
再加上王守仁的这一计谋是向有“通敌”嫌疑的谋臣提出 的,而此二人 对朱宸濠所竭力建议的又正是王守仁所竭力主张的,这能不使朱宸濠怀疑吗?这 样一来,他势必会犹豫不决、进退两难,从而失去了北上取胜的时机,也使王守仁赢 得了调集军队阻挡朱宸濠北上的宝贵时间,这就是王守仁“此地有银三百两”反间 计的高明所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