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法律

公司在对外签订合同前如何防范合同法律风险?

公司在对外签订合同前如何防范合同法律风险?

全部回答

2018-05-18

0 0

    签订合同应当坚持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法律、 法规的规定,做到主体适格、内容合法、条款齐全、手续完备、权利义务 明确、责任清楚、文字表述准确,这毋庸置疑。
  但是,在合同签订前后以及合同各个条款的细节上,都要注意法律风险的防范。下面针对实践中 经常出现的法律纠纷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以便在公司运营过程中做 好风险识别和管理工作。  一、合同签订前的风险识别和防范1。
  效力待定的合同,法律风险较大。无权代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为效力待定的合同,合 同是否有效取决于有处分权人、被代理人的事后追认,但追认是对方的 单方行为,主动权在对方,对其有利才追认,不利则不予追认。
  签订合同前要审查对方是否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能否履行合 同上的义务,涉及标的物处分或转让的,审查该方是否对标的物具有处 分的权利(包括其是否为所有人或具有处分权),必要时要求对方对自 己的处分权做出保证。
    2。对方盗用其他单位签订合同或以虚假的单位签订合同,为无效。 从《合同法》的角度上分析,被假冒单位不是合同上的当事人,不会承担任何合同上的法律责任,而假冒人其目的就是为了非法骗取财物, 可能根本不具有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为此,在签订合同前要对客户的资信信息、资信档案、信用状况、信 用等级进行调查了解,最大限度地控制客户信用和违约风险。  签订合同时要审查对方的信誉和履约能力,查看对方的营业执照 和企业年检资料,确定对方是否为依法注册并有效存续的法律主体,了 解对方的经营范围,以及其资金、信用,经营情况,是否具有法定的资格 进行合同项下的业务。
  同时对合同经办人尤其是签字代表进行审查,查 看对方开具的授权委托书,包括该授权委托书签字盖章是否真实、授权 范围是否明确,有无存在涂改之处,以确定对方签约人的合法身份和权 限范围,确保合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对于标的额大的交易或需长期履 行的合同,还应到工商、税务、银行等单位调查对方当事人的资信能力。1。单位内部不具备缔约资格的职能部门订立合同、法律禁止某些 主体订立特定合同,合同一律无效。
   这种无效的法律后果是,如果一方有过错的,应对无过错一方承担 损害赔偿责任。  因此,如果己方和不具订约资格的主体订立合同导致合 同无效并发生损失,自己有过错的,对己方过错部分将不能获得对方赔 偿。
  另一方面,如果己方内部职能部门对外订立合同,合同被认定无效, 己方存在过错的需向对方承担赔偿责任。合同一定要盖公司的合同章或公章,对于法人的分支机构、职能部 门等对外签订合同应有法人的授权委托书,分支机构或职能部门的负 责人变更时应有法人重新签发的新的授权委托书。
    签订合同时一定要 对方提供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营业执照并通过一定渠道予以核实(如 到当地工商局网站核对注册信息),委托代理人签订合同的,要求对方 出具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代理人的身份证明等。
  对公司自身而言,应实行内部授信管理制度,严格控制企业内部人 员对外签订合同的限和范围、取得程序,避免因企业人员任意签约行 为给企业造成损害^2。  对对方当事人履约能力的审查和调查非常重要。
  对方如果根本不具有履约的能力,或者陷于经济困难无力履行债 务,或者已经进入破产清算程序,己方履行合同后无法回收价款,或者 只能从对方的清算财产中获得部分赔偿。为了防范应对这种风险,在合同签订前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对 对方的资信情况进行调查,掌握和了解对方的履约能力,如调查该企业 的行业地位、商业信誉、产品的销售渠道和市场份额,企业的履约记录、 企业财务报表上体现的盈利能力、是否受到任何行政处罚或者处罚是 否影响企业的商誉或履约能力等。
    对于金额大的合同,最好要求对方提 供担保。如果对方履约能力不高,又不能提供任何担保,在非签合同的情况下,应注意采取分期发货的方式,实行按月结算,尽量降低呆坏账风险。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法律
法律
民事
离婚
刑事
经济
遗产
工伤
公司法
诈骗
其它
拆迁
个税
股权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