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文学

古代语文:这句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在我国,春秋时期孔子门徒记载孔子言论的《论语*八佾》篇中,便有了“文献”一词:“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文献是人类记录信息的产物,是社会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这是目前可考的最早的关于文献的论述。 请问:“夏礼、殷礼、杞、宋、征、故、足”这些词的确切意思是什么?整句文言文该怎么解释?

全部回答

2006-10-30

0 0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杞、宋,小国名。杞国是夏代之后。宋国是殷代之后 征,朱子《集注》解释:证也,即证实之意。
   文献,郑(汉末儒学大师郑玄)注:“献犹贤也。”刘氏(清代·刘恭冕)《论语正义》:“文,谓典策。  献,谓秉礼之贤士大夫。”宋朝朱熹注曰:“文,典籍也;献,贤也。”所以,论语当中的“文献”是两个词,即“文”和“献”,文指典籍,献指贤士,这和今天的“文献”的意义是有区别的。
   译文: 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但不足以从(作为夏朝后代的)杞国那里获得证明;殷朝的礼,我也能说。  但同样不能从(殷朝后代的)宋国那里获得足证。这是典籍和贤士都不足的缘故。
  如果典籍和贤士足够,那么我是能够证明(夏、殷)之礼的。 这段说,孔子认为夏殷之礼,虽然他知道一点,也能说一点 ,但没有文献加以证实。 需要典籍来证明“夏殷之礼”,这好理解,因为典籍上有记载。
      但为什么说还需要贤士来证实呢?这里的意思是,“礼”是要人参加进来演习的,比如祭天,拜君主。。。,如果有贤士在,听贤士具体讲解,就能够对“礼”有理直观的了解。
   夏礼、殷礼、故、足 就不需要解释了吧?再重申一遍,虽然“文献”一词在论语中出现,但和今天的“文献”的含义不一样。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文学
民俗传统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文学
文学
小说
散文
诗歌
戏剧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