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的区别与联系
《思想品德》新课程的教学难度大大高于旧课程(非教学内容)。一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备课非常费时费力,且繁;二是学生正处于“不大不小”的年龄阶段,教学深度的把握难度很大;三是在现有的社会、学校环境下,要在教学中讲真话、实话“难”,思想品德课若不能讲真话、实话,其教学效果就很难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概括地讲,《思想品德》新课程使教师普遍感到:“难、繁、虚”。
以往《思想政治》
教师讲的多,学生“动”的少,固然与原课程的知识点内容多有关,但与教学指导思想上的错误(教条主义)则有着根本的联系。
一是忽视《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只讲“政治”不学习“思想”),照本宣科,机械地一对一、二对二,...全部
《思想品德》新课程的教学难度大大高于旧课程(非教学内容)。一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备课非常费时费力,且繁;二是学生正处于“不大不小”的年龄阶段,教学深度的把握难度很大;三是在现有的社会、学校环境下,要在教学中讲真话、实话“难”,思想品德课若不能讲真话、实话,其教学效果就很难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概括地讲,《思想品德》新课程使教师普遍感到:“难、繁、虚”。
以往《思想政治》
教师讲的多,学生“动”的少,固然与原课程的知识点内容多有关,但与教学指导思想上的错误(教条主义)则有着根本的联系。
一是忽视《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只讲“政治”不学习“思想”),照本宣科,机械地一对一、二对二,以至最后只乘下语言和文字的简单重复教与学;
二是忽视学生的实际,从应试条目出发,硬性灌输,将生动活泼内容演变成死气沉沉的教条,以至思想政治课是没有“思想”可言的“考经”。
这次课改的最大特点,不仅是教学内容的变化,更是教学方法的变革。如果不对此有个清醒的认识,《思想品德》教学就不可能取得成效,甚至于重蹈旧辙。
以往的《思想政治》教学“以课本为本、以教师为本、以课堂教学为本”。
而《思想品德》新课程则强调;以生活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实践为本。即: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主体学生化,教学活动互动化。
《思想品德》教学策略应是:真实、民主、灵活。
它应包括解决如下一些教学方式方法和问题:
(1)所有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采用、以至教学手段的使用,均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学生是怎么样?学生会怎么想?学生能怎么做?
(2)正视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实际问题,(不论问题多么尖锐、尴尬、难以启齿),决不回避,求真务实,不拘泥于教材的框框。
(3)坚持从认识规律出发,遵循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道路。这不是本学科独有,但没有那一门中学的学科教学如思想品德课教学那样如此显著和不可或缺。
(4)教学环节讲求实效、实在。不图表面热闹,也不为“兴趣”而“兴趣”。
教学手段的使用应讲究“投入产出比”,不追求“先进、现代”与否。语言和文字的使用“生活化”。(少一些课堂语言,多一些生活语言)
(5)变教师课堂“主演”为“导演、策划、舞台监督”,想方设法鼓励、指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目的不是替代教师的教学功能,而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将过去那种“死”学法改为现在的“活”学法。(“填鸭食”与“母鸡示啄”)
(6)将更多的课堂教学时间交给学生,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允许学生有不同看法,尤其是与教师不同的看法。
(属于不同角度的看法的、别具一格的,则应予以赞扬、鼓励;属于错误的看法,可以不直接驳斥,而提出质疑,留待思考后再讨论)。
(7)教学设计应充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变因,多设计几个“怎么办?(正面、反面的;纵向、横向的;),设问至少准备二个层次。
尤其要充分注意课堂教学中生成性的课程资源的利用问题。不为(现代的)教学手段的应用而实施某教学环节,而是相反:为实现某教学环节而采用恰当的多种的(现代的)教学手段。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