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望洞庭》这首诗有什么写作特点?请
【原诗附录】
唐·刘禹锡·《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白银盘里一青螺。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原诗注释】
①“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②“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③“潭面”:指湖面。
④“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 ,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两说均可。
⑤“白银盘”:形容洞庭湖。
⑥“青螺”:螺的一种。壳形椭圆,表面稍暗,杂有斑纹。可食。 ...全部
【原诗附录】
唐·刘禹锡·《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白银盘里一青螺。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原诗注释】
①“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②“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③“潭面”:指湖面。
④“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 ,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两说均可。
⑤“白银盘”:形容洞庭湖。
⑥“青螺”:螺的一种。壳形椭圆,表面稍暗,杂有斑纹。可食。
大者其壳可制酒器。作者借青螺其形与色,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君山,又名洞庭山、湘山,今在洞庭湖西南。此山原在洞庭湖中,有诗为证:唐·方干《题君山》:“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
”
【作者小传】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贞元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因参加王叔文集团,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俭校礼部尚书。
世称刘宾客。其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留世。
【写作特点】
一、艺术渲染,视觉独特。历来描写洞庭湖的诗文很多,要写得别开生面却不多,也十分不易。作者选择了秋天的月色来写洞庭湖,将千里洞庭尽收眼底。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清彻透明的,与素月不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使读者读起诗来朗朗上口,既入景,又入情。
二、着笔轻轻,白描如画。作者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描绘得晶莹剔透,无一点浮燥,无一点喧哗,轻描淡写,点墨成金。
湖面上无风,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墨蓝墨蓝的夜幕下,笼罩在皎洁的月光中,一种朦朦胧胧的美扑面而来,虽着墨不多,却感染力强。
三、想象丰富,巧夺天工。作者从洞庭湖的远处遥望,见到的却是银盘里装载着一只青螺。
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不无感慨地说:“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然而,在作者笔下却是举重若轻,轻得就像桌子上摆放着女孩儿的奁镜、案头上的一只玉盘,君山也就像盘子里有一只小巧可爱的青螺一般。
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仿佛是一件工艺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