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理工学科 天文学

“三伏”是如何确定的?

资料上说,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第一天,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第一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第一天。那么确定入伏的“庚日”是怎么回事?两个庚日之间是十天吗?查了今年的台历,怎么和上述说法不能吻合呢?是台历错了吗?

全部回答

2006-07-07

0 0
      “三九”和“三伏”   一年最冷的时间不在冬至,最热的时间也不在夏至,究竟一年中最热及最冷在什么时间呢?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观测中总结出“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规律。
     “三九”是指什么时间呢?“三九”其实是指从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约在阳历一月中旬,时间与“大寒”相近。     “三伏”又在什么时间呢?所谓“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总称。
  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入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末伏”是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所以“三伏”大约在六月下旬至八月上旬左右,而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及“大暑”就是在“三伏”中。     为什么最热及最冷的时间会在“三伏”和“三九”呢?   在冬天,在冬至这一天虽然在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热量最少,但陆地积累的热量还未损失至最少,所以在冬至时天气还不是最冷。
  在冬至以后,太阳位置虽然北移,但陆地每天吸收的热量仍少于散失的热量。直到“三九”以后,陆地每天吸收的热量才超过散失的热量,气温才逐渐上升。  所以三九前后为一年中最冷的时期。
  相反,在夏天,在夏至这一天虽然在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热量最多,但陆地积累的热量还未至最多,所以在夏至时天气还不是最热。在夏至以后,太阳位置南移,虽然太阳辐射热量逐渐减少,但仍比陆地损失的热量多。
  到“三伏”以后,陆地每天吸收的热量才少于散失的热量,所以到“三伏”以后,气温会逐渐下降。     (注):所谓“庚日”是指中国的“干支”记日法中带庚的日子,中国古代以十日为一旬,并分别配上甲,乙,丙,丁等十天支。
  其中第七日为庚日,因此庚日便是每旬的第七日。 。

2006-07-07

249 0
从夏至日起,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末伏”是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庚日可在万年历中查询,庚日是天干地支纪年。初伏和末伏为10天,中伏可以是10天,也可以是20天,中伏到立秋不足20天,中伏为10天,中伏到立秋超过20天,中伏是20天。

2006-07-07

268 0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
  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少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  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
   又称伏天。三伏的总称。古代也专指三伏中祭祀的一天。古人以为,伏天之时,阴气迫于阳气而藏伏,故名之。春秋时秦德公始作伏,祠社,此为设伏日之始。夏日炎热,尤以三伏为盛,故人于伏日有避暑之举。
  汉魏时,伏日有酒食之会。  汉和帝曾令伏日尽日闭门,不干他事。唐时,长安人伏日多于风亭水榭,浮瓜沉李,流杯曲沼,每至通夕而罢,富家子或植画柱,搭凉棚,召客聚坐,作纳凉盛会。
  此外,自三国魏时,六月伏日即有家家作汤饼之俗,谓食之可避除疾患。《艺文类聚,岁时。伏》引《历忌释》:“伏者何也,金气伏藏之日也。  ”又引晋程晓诗:“平生三伏时,道路无行车。
  闭门避暑卧,出入不相过。”宋吴自牧《梦梁录。六月》:“六月季夏,正当三伏炎暑之时,内殿朝参之际,命翰林司供给冰雪。。。。。。以解暑气。”清顾良《清嘉录。六月。三伏天》:“旧传有夏九九,今已不传。
  但从夏至日起,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谓之三伏天。  好施者,于门首普送药饵,广结花缘。街坊叫卖凉粉、鲜果、瓜、藕、芥辣索粉、皆爽口之物。什物则有蕉扇、苧巾、麻布、蒲鞋、草席、竹席、竹夫人、藤枕之类,沿门担供不绝。
  。。。。。。茶坊以金银花、菊花点汤,谓之双花。”。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天文学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理工学科
天文学
农业科学
生物学
建筑学
心理学
数学
工程技术科学
化学
环境学
地球科学
生态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天文学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