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理财时代的到来:风起云涌酝酿激战?
在中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百姓口袋里开始有了富裕的钱了。对于富裕出来的人民币,很多人琢磨着如何将这些钱通过投资再生出更多的钱,这就是所谓的理财。
炒股时代的痛
提起理财,人们不难忘记掀起全国人民炒股热情的那个年代。
1990年12月,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营业,三个月之后的1991年4月深圳证券交易所也正式挂牌营业,这两家证券交易所的挂牌营业标志着我国股市的正式开始。
开市后的中国股市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后,就一路上扬开始了一轮牛市,在短暂的时间里,人们眼看着周围投资股票的亲朋好友赚了大钱,在利益的驱使下于是大家纷纷涌进股市,将多年积攒的钱投入股票当...全部
在中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百姓口袋里开始有了富裕的钱了。对于富裕出来的人民币,很多人琢磨着如何将这些钱通过投资再生出更多的钱,这就是所谓的理财。
炒股时代的痛
提起理财,人们不难忘记掀起全国人民炒股热情的那个年代。
1990年12月,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营业,三个月之后的1991年4月深圳证券交易所也正式挂牌营业,这两家证券交易所的挂牌营业标志着我国股市的正式开始。
开市后的中国股市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后,就一路上扬开始了一轮牛市,在短暂的时间里,人们眼看着周围投资股票的亲朋好友赚了大钱,在利益的驱使下于是大家纷纷涌进股市,将多年积攒的钱投入股票当中,有的人甚至不惜借钱来炒股,一时间吸引了全国众多的居民投身到股市当中。
上个世纪90年代,老百姓频繁出入证券交易场所,此时证券公司的营业网点更加地普及,全国范围内普通投资大众买卖股票也更加方便,可以说那时中国已全面进入了炒股时代。
然而,疯狂的股市在一轮牛市之后,引来的不仅是疯狂的资金,同时更多地是新的上市公司的股票大量发行,疯狂的资金被新股吸纳后的结局就是市场股价的崩溃,如同资金失控性涌入时的爆涨一样,资金被高价发行新股吸纳后,高股价开始了失控性的爆跌。
爆跌的后果是让许多股民倾家荡产,痛不欲生。
进入2004年,中国股市仍然让投资者伤透了心。有调查显示,2004年,在证券市场上有79。34%的中小投资者处于亏损状态,15。33%的投资者基本持平,只有5。
33%的投资者略有盈利。与以往的“七亏二平一盈”相比,投资者的亏损面进一步扩大。连资深的证券分析师都看不明白了,叹息“这股市没法儿玩了”。
在风云变幻、风险极大的股市中,股价的爆涨爆跌让众多股民大喜大悲过,也让多少腰缠万贯的有钱人一夜之间变成了穷光蛋。
股市的变幻给许多股民心灵上烙上了永久的伤痛。
买卖股票不仅风险太大,而且近年来我国股市持续低迷,让不少股民吃足了苦头。很多股民忍痛割爱退出了让他们欢喜让他们忧的股市,将理财投资的目光投向了别处。
房地产泡沫
上世纪末,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即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住房福利制向住房商品化的历史性转变。这一转变吸引了许多人投资的眼球。
“如果你没有时间炒股,或是害怕被套牢,那么你去投资房地产吧!”在股市持续低迷之时,很多人将房产视为投资致富的捷径——或是出租,或是买入比实际需求面积更大的房屋,到退休时卖出,再买入面积较小的房屋,或是买入商品房等升值后再转手卖出。
虽然房地产业被媒体评为“2003年中国十大暴利行业”之首,但购置房产要谨慎投资、防范风险。这给人们带来了矛盾的心里:小投资挣不来大钱,大投资风险又大。虽然如此,一些人还是看到,房地产业确实有利可图,跃跃欲试、摩拳擦掌想杀进去掘一桶金。
前几年,由于商品房销售非常火爆,商品房价格一路飙升,房地产吸引了不少投资者,最显著的就是温州炒房团在全国南征北战进行房地产投资。根据有关统计表明,温州民间资本总额高达1500亿元,与其他城市所不同的是,温州人不愿让钱在银行睡大觉,而是热衷于投资。
因此,在全国各地房产开发热潮中,温州人挟1500亿元的雄厚资金,在包括北京、上海、海南、杭州等地的楼市热点区域,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抢购风。
到2003年,我国商品房销售仍然持续升温,商品房平均价格稳中趋升。
进入2004年,央产房将大量进入二级市场,在转按揭业务逐渐深入开展的同时,二手商品房的交易量也在大幅上升,很多业主看准这一商机将房产出手套现。
不仅商品房市场销售持续升温,就连二手房的投资也很火,一些二手房因其价格低、地段好、物业配套成熟成为重点投资对象。
有资料显示,2004年,北京市二手房购买者中用于投资的比例从2003年的10%升至20%。一些中介公司推出的“卖旧买新”“押旧买新”“租旧养新”等置业升级方案,也将促进房地产一、二、三级住宅市场联动。
不过,如今一些地区房地产出现过热苗头,这必须引起投资者警惕。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认为,我国东部一些地区房地产开发已超出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过热现象。同时一些大中城市高档商品房供过于求,价格虚高,低价位的经济适用房却供不应求,房地产市场价格与消费者的购买力之间出现了严重错位。
专家提醒,老百姓购买自用住房,这是一种建立终生资产的行为,应当深思熟虑。将购买房产作为投资之用,也不能头脑发热,不要让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轻易就随着“泡沫”蒸发了。
人民币理财风起云涌
股市风险太大,房地产又有泡沫。
那么老百姓手中富裕的钱该投向何方?又该如何理财呢?近年来,随着居民储蓄的不断增多,居民理财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而对金融机构来讲,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谁设计出符合居民投资需求的产品,谁就能获得巨大的利润。
2004年9月,光大银行在国内率先推出年收益率高达2。88%的人民币理财产品,成为这一领域中“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
所谓人民币理财产品实际上就是一种封闭式债券投资基金产品,募集的资金将主要投资于国内债券市场流通的国债、央行票据、金融债券等高信用等级投资产品,大多数期限在一年以内且不可提前赎回,并以预期收益为名实现远高于同期法定银行定期存款利率的收益。
从2004年9月到12月,在短短的三个多月里,人民币理财业务就迅速形成了300亿元资金规模的市场。随着人民币理财业务在各股份制银行中迅速推出,其已成为商业银行的竞争手段和新的利润增长点,在2004年里,人民币理财业务理所当然地成为商业银行最大的产品创新点。
这一诱人的大市场,国有银行当然不肯放过。而且热销的背后是储蓄资源的再分配,四大国有银行显然不愿轻易坐失。
在各大国有银行的积极努力下,2005年初,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分别收到银监会的相关批复,获准开办人民币理财业务。
其中,建行自银监会批准发售人民币理财产品之后,仅十天时间,就已完成了首款人民币理财产品“利得盈”从设计到销售的全部准备,并于今年2月1日推出了第一期“利得盈”人民币理财产品,而且在当天上午9点到12点仅3个小时内,就提前完成发售任务,成功募集资金20亿元人民币。
就在同一天,工行也在全国推出了第一期“稳得利”人民币理财产品。第二天,中国银行也推出了首期人民币理财产品,且上市首日即告售罄。农行的“本利丰”人民币理财产品也接踵而至,不再“沉默”的四大行全面介入人民币理财市场。
建行的“利得盈” 、工行的“稳得利”、农行的“本利丰”以及中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均选择在春节前这一良机开始发售,并都在其各自的优质客户群体中迅速售罄。随着四大国有银行的高调参与,本已在去年末被全国股份制银行捧得火热的人民币理财业务,更有愈演愈烈之势。
业内人士估计,今年人民币理财市场有望达到1000亿元。
毫无疑问,随着政策面的越来越宽松,四大国有银行的加入,形式繁多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将在2005年涌现。有关人士认为。目前,各家银行都相继取得了经营金融衍生产品的资格,加上已有的国债、基金和即将出现的券商集合理财产品,2005年个人能选择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将日益丰富。
高收益人民币理财的推出给投资者带来的最为直接的好处便是增加了低利率时代的投资渠道,银行也将借此增加相关的中间业务收入。
光大银行资金部人士认为,银行可根据市场变化设计不同的理财产品结构,投资者也可自主选择,在这一过程中,银行和投资者是平等的交易主体,而银行出于增加存款的目的,进行相关的设计也无可厚非。
从去年各家商业银行纷纷卷入理财计划发行大战之中,到今年年初国有银行有意跟进,可以看出人民币理财产品和业务受到居民的广泛关注和青睐。
据悉,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对银行理财产品的需求,商业银行酝酿今后将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投资范围扩大到企业债券、信托产品甚至委托贷款等领域,以提高其综合收益。
就这样,在炒股时代给许多股民留下难以泯灭的伤痛之后,在炒房时代许多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在泡沫经济中蒸发,居民将目光转移到人民币理财上,随着各大国有银行不甘示弱纷纷推出各自的人民币理财产品之时,人民币理财已风起云涌。
人民币理财激战正酣
由于从2006年1月1日零点起,中国将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而开放后国内银行所受到的外来压力却已经提前显现出来,各家银行纷纷开拓自己的个人理财业务,而人民币理财业务的竞争更是硝烟四起……
作为一种新兴的理财产品,人民币理财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投资者的一致追捧。
推出此类产品的先驱——光大银行也掘到了人民币理财产品的“第一桶金”,其中第一期深圳地区6天就把所有的4000多万额度卖光了,北京销售近1亿元。随后的第二期人民币理财产品的上市,光大银行福州分行就销售一空,并且销售过亿元,而北京地区还把认购门槛从1000元上升到10000元。
紧接着,民生银行也隆重地推出了“民生财富·人民币保得理财”,仅上海分行发行头两天就销售了1。5亿元。此外招商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也相继推出人民币理财产品。与此同时,券商也将加入人民币理财行列,三家证券公司获证监会批准,随后也推出了人民币理财产品。
正是看到其中蕴含的巨大机会,招商、华夏、中信、民生、兴业等多家股份制银行纷纷跟进,杀入这一领域。一时之间,人民币理财产品市场硝烟四起,各大银行使出浑身解数,在猴年岁末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人民币理财大战。
自从去年9月,光大银行首家推出人民币理财产品,此后,随着各银行竞争日趋白热化,人民币理财产品年收益率一路攀升到3。2%。
曾经只有存款和国债两大主渠道的银行如今推出了全新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其最新的人民币理财计划着实吸引了不少储户的目光,而且销售形势良好。
无论内资外资,各个金融机构对个人理财市场的市场份额之渴望溢于言表。而据分析,在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后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中,对个人理财的需求越来越大,真正优质的理财产品与服务的空间还会继续扩大,这也正是各大银行在人民币理财业务上激战的真正原因。
据专家预测,在未来的五年中,个人理财市场将以30%的速度递增。个人理财理所当然成为银行比拼创新能力和实力的必争之地。根据国际大型商业银行的经验,个人银行的中间收入成为银行最重要的利润来源。
调查显示,北京的中高收入群体的理财更倾向于稳健型的银行产品,如储蓄和国债等。因此,人民币理财的推出,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以往个人理财工具,尤其是稳健型理财工具极端匮乏的情况。光大银行抢在多数银行的前面,开设各项人民币理财业务,无疑开了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好头。
今年年初,中国工商银行推出人民币理财产品“稳得利”后,建设银行的同类产品“利得盈”、以及农行“本利丰”和中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接踵而至,不再“沉默”的四大行已全面切入人民币理财市场,打响了人民币理财市场的争夺战。
国有四大银行加入人民币理财市场后,会对股份制银行产生一定影响,会抢走股份制银行人民币理财业务的客户。专家表示,四大银行涉足人民币理财产品后,势必凭借庞大的网络及客户资源,对股份制银行的相关业务带来威胁。
与此同时,一些城市商业银行也不甘落后,纷纷推出自己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如南京商行的“梅花”系列、北京银行的“心喜”系列等等。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白炽化,人民币理财市场的争夺激战正酣。
人民币理财时代的到来
由于理财产品收益稳定且高于存款利率,因此一经推出,就受到投资者尤其是普通居民等中小投资者的热烈欢迎。
据了解,光大银行去年推出的“阳光理财”产品,为该行累计募集资金折合人民币170亿元,截至去年底,该行储蓄存款余额达到541亿元,增幅达到44。2%。
业内人士曾经分析各家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供不应求的内在原因:以银行的信用作保证,资金的投向是央行票据、国债,风险较低,又能带给客户较高综合收益,非常贴近市场、贴近百姓,因而比储蓄更有吸引力。
另外,从最初的与定期存款结合到纯粹的理财产品的推出,人民币理财产品已不是简单的银行理财产品,更使广大居民面前多了一种投资渠道,而在广大银行的热情参与下,这种投资渠道的出现将引入居民主动投资观念,也对银行业本身带来整体的冲击。
从银行业来说,随着近年同业竞争日趋激烈,传统业务(利息收入和金融机构往来收入)所能带来的利润越来越少。中国的商业银行亟需转变传统的单一盈利模式,寻求和扩大盈利空间。
虽然这一新鲜事物从一开始便受到广大居民的欢迎,但仍然存在着潜在的风险。
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自从去年9月份光大银行首推人民币理财产品以来,银监会对这类产品的潜在风险就特别关注,不断发出风险提示。今年2月底,为了遏制各家银行在预期收益率上的恶性竞争,促进该产品市场的良性发展,银监会在向各家银行下发的一份内部通报中明确提出了“产品收益率不能盲目攀比”、“人民币理财产品不能搭售存款”、“明确风险提示”三方面要求,以规范这一市场。
虽然如此,但是也未能阻止各家银行力推人民币理财业务的热情。
2005年上半年各种居民理财产品更是层出不穷,从上半年居民理财市场的空前活跃程度可以看出,随着国内居民储蓄率创出新高,居民理财市场已经非常巨大。
比如货币市场基金,由于其良好的流通性、较好的收益率和低风险特性满足了居民的理财需求,发展极快,截至今年6月底,货币市场基金的整体规模已经超过1800亿份。
理财产品对于我国银行业来说,属于新兴的中间业务,人民币理财产品本身拥有诱人的市场前景。
近期专业机构对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城市居民进行的专项调查显示,74%的被调查者对个人理财服务感兴趣;41%的被调查者表示需要个人理财服务。由此可见,人民币理财产品不但被银行业看好,也为城市居民所青睐,可以说人民币理财的时代已经到来。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