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古诗写出五首诗的诗题 作者 名句(重点诗句) 和 思想感情
《行路难》 李白
行路难①
金樽清酒斗十千②,玉盘珍羞直万钱③。
停杯投箸不能食④,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⑤。
闲来垂钓碧溪上⑥,忽复乘舟梦日边⑦。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⑧,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⑨,直挂云帆济沧海⑩。
名句是: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释]:
①行路难:乐府歌辞之一。 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一首。 ②金樽(zūn):金酒杯。斗(dǒu)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钱。 ③玉盘:玉制的盘子。珍羞:精美的食品。羞:同“馐”。直:同“值”。 ④箸(zhù):筷子。 ⑤太行(háng)山名,位于山西河北交界处。 ⑥垂钓碧溪:据《史记--齐...全部
《行路难》 李白
行路难①
金樽清酒斗十千②,玉盘珍羞直万钱③。
停杯投箸不能食④,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⑤。
闲来垂钓碧溪上⑥,忽复乘舟梦日边⑦。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⑧,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⑨,直挂云帆济沧海⑩。
名句是: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释]:
①行路难:乐府歌辞之一。
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一首。 ②金樽(zūn):金酒杯。斗(dǒu)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钱。 ③玉盘:玉制的盘子。珍羞:精美的食品。羞:同“馐”。直:同“值”。 ④箸(zhù):筷子。 ⑤太行(háng)山名,位于山西河北交界处。
⑥垂钓碧溪: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吕尚(姜太公)曾在渭水边垂钓,后来遇到周文王,被重用。 ⑦乘舟梦日边:传说伊尹在受成汤重用前,曾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旁边。 ⑧歧路:叉路。 ⑨长风破浪:比喻远大抱负得以实现。
⑩云帆:像白云一样的船帆。济:渡过。沧海:大海。
[解说]:
前四句写面对美酒佳肴,“停杯投箸不能食”的苦闷心情。五六两句揭示自己虽然竭尽全力寻找出路,但阻碍重重,好像到处被冰雪隔绝。
七八两句引用典故,表示自己仍期望能像吕尚、伊尹那样受到君王的重用。接下来四个短句,抒发了自己在寻求人生道路上的迷惘而急切的心情。最后两句表达作者决心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实现远大抱负的信心。全诗感情跌荡起伏,感人至深。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言心,报得三春晖。
名句是:谁言寸言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
1。游子吟:游子,在外作客的人。吟,诗歌的一种名称。
2。寸草:在这里象征子女。3。心:草木的基干叫做心。在这里“心”字双关。
[解说]:
这是一支亲切诚挚的母爱颂歌。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一生穷愁潦倒,直到五十岁才得到溧阳县尉的卑微职位。
此诗便是他居官溧阳时作。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
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
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女儿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女儿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
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无题二》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
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名句是: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注释]
灵犀:指犀牛角。传说犀牛是灵异之兽,角上有条白纹,从角端直通大脑,感应灵敏,故称灵犀。这里借以比喻彼此心意相通。
[解说]
这是作者表达爱情的无题诗的前四句。
诗人追述说:昨晚在清风徐徐、繁星满天的夜幕中,我们在画楼西边、桂堂东面难得地会见了,可匆匆分手后我就再见不到你了。只恨我身上没有长上两只彩凤的翅膀,不能飞到你的身边。不过,我们俩的心像灵异的犀角一样,息息相通。
从而表达了对意中人的一往情深。 (李商隐)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重点诗句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作者简介]杜甫(71—770),字子美。原籍襄阳,后迁居巩县(今属河南)。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漫游各地,居长安十年。肃宗时,授左拾遗。安史之乱平定后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后弃官居秦州同谷,又移居成都。
晚年出蜀,病死于湘江旅途中。被称为“诗史”。
[简注]①“国”,国都,指长安。②“感时”,感伤时事。③“恨别”,深恨离别。④“烽火连三月”,指安史之乱整整延续了一个春天。⑤“簪”,绾发用的插针。
[导读]这是唐肃宗至德二年三月,诗人被安禄山叛军俘获困居长安时写的一首触景生情的诗。首联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满长安,只是失去了往日的繁华景象。“破”字令人怵目惊心。“草木深”,则是满目萧条的写照。
次联是抒情,写诗人感念时事,痛恨别离,见春花而落泪,闻鸟鸣而惊心。感情深沉悲痛。第三联转写由于战争隔绝,音讯早断,诗人盼望平安家书的迫切心情。末联写思念亲人,忧心国事的惨寂情态。“更短”,即见衰老之形,又状忧愁之深。
这首诗,深切地表明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心,也蕴含着希望早日平叛,使国家安宁,人民乐业,个人生活改观的良好愿望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名句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赏析】
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
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
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
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如“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
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
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写山为远望,写水为俯瞰。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
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
诗篇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
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
“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登高”的节候。
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这两句词意精炼,含意极为丰富,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
尾联进一步写国势艰危,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古人重阳节登高照例是要饮酒的,而诗人连这点欢乐也失去了。这一联分承五、六句:“艰难”备尝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结果。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细细体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无怪乎胡应麟盛誉其为“旷代之作”清代杨论推崇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明人胡应麟更说此诗“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
”(《诗薮》)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