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人文学科 哲学

老子

思想及其主张

全部回答

2006-04-01

0 0
    老子 公元前571年农历2月15日,在世界的东方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即现在的河南省鹿邑太清宫镇降生了一位伟人老子。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学家派的创始人,被当代评为世界百位名人之一。
  大家知道在老子之前,社会上仅有一些哲学观点出现,从《老子》开始形成了系统的哲学理论。  因此,鹿邑这块宝地,即是降圣的仙乡,又是东方哲学的发源地。 据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号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司马贞《史记索隐》云:“苦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司马贞《史记索隐》云:“苦县本属陈,春秋时楚灭陈,而苦又属楚,故云楚苦县。”郦道元《水经注》称:“边韶老子碑云老子楚相人也,相虚荒,今属苦,城犹存,在赖游乡之东,涡水处其阳”,(元初涡河由太清宫南边改道走太清宫北边)。
  翻阅历代国史,各种词书,名人论著以及《河南省志》、《归德府志》、《鹿邑县志》、《江南通志》、《安徽省通志》、《毫州志》都明确记载,老子生地在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  史学界、哲学界、宗教界及研老专家,或著书立说,或撰写老证论文,认为老子生于鹿邑太清宫镇证据凿凿。
  据《毫州志》记载:“太清宫在城西四十五里,今属鹿邑,老子所生地”。《江南通志》(清顺治时期,今安徽与江苏合称江南省)卷二百,有一项“辨讹”,专门考证旧志中的讹错其中有对李耳的考证。  结论是:“李耳,归德鹿邑人,非今江南地。
  唐宋之毫州,邻六县,惟谯、城父二县今江南境,余俱属河南。旧志载李耳凤阳人物中,误矣”。在重修《安徽省通志》卷二百六十,却有这样两段记载:“太清宫在毫州西四十五里,老子所妊之地,基地犹存,旧名紫极宫,唐天宝二年改”。
  再一段是:“陈抟为毫州真源人,今河南归德府鹿邑县地,旧志收入颖州,与老子误同,兹并削之”。  写得明明白白,自动纠正了过去的错误记载。一九九一年,新华社合肥五月十日电,报道安徽毫州决定举行世界老子学术研讨会的消息称:“生于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老子,又称聃,是与孔子同时代并齐名的一位古代思想家,也是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家乡在与毫州毗邻的今河南省鹿邑县”。
  实事求是,是我们传统的学风,应该发扬光大。   老子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上都是有巨大影响的人物。老子是人,但要从宗教文化去研究,他又是神,是道教的教主。群众尊称为老君爷。
  老子由人而神有一个历史衍化过程。唐代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非突然而来,盖早有“太上玄元”之名。从司马迁讲“盖老子百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说明西汉时已流传着老子修道养寿是活了几百岁的活神仙了。
  东汉边韶《老子铭》曰:“老子先天地而生”,又曰“老子离合于混沌元气,与三光为始”。老子在后汉时期,已经完全神化,成为尊神、教主,所以汉桓帝于宫中产黄老浮屠之祠,把黄老与浮屠并列,前者是道教的教主,后者是佛教的教主。
    这里所谓的“黄老”即指老子而言。因此在汉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命中常侍左官到苦县(鹿邑)祭祀老子。延熹九年(166年)桓帝在濯龙宫亲祠老子。可见这时老子已经成为神圣的教主。
  现在全国各地都有道教宫观,鹿邑的太清宫始建于汉延熹八年,老君台始建于唐初,香火久盛不衰,老子以太上老君受到群众的尊奉。   老子留下的五千言《道德经》,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的大宝藏—也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第一部名著。
  其内容涉及哲学、文学、兵学、美学、医学、社会学、伦理学、天文学、养生学,被誉为百科全书。他的清静无为的学说,一物两项的转变率的辩证理论,深邃的天人之际的哲理,两千五非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
    作为文化基因,渗透到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之中。影响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生死观等各种文化观念。《道德经》不但影响了汉代以来两千年的思想史,而且也受到西方思想家的重视,已成为世界哲学宝典之一。
  从古至今注释者三千余家,出版发行量居世界第二。  当今,兴起了全球的“老子”热,老学研究空前高涨。最近几年各地连续召开国际性的老子学术研讨会议。一九九三年德国举办老子国际学术研讨会议;一九九四年鹿邑举办老子国际学术研讨会议;一九九五年中国社科院在西安举办道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议。
  这样频繁的国际性研老活动,历史上是没有的,它樗着老学研究推向了新的阶段,达到了新的水平。   老子思想所以能够发生这样巨大的历史影响,一方面是由于对远古以来的文化传统作了系统的概括和总结,有着极其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另一方面是老子在继承的基础上又开拓了文化发展的新方向,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创立了以“道”为本体论的哲学体系,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哲学基础。
    老子思想对中国文化发生了全主位的影响,并对现代文化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最大的贡献,就是指出了作为宇宙万物本原及其存在的根据的形上之“道”,创立了以“道”为核心,包括体体论、辨证法、认识论和人生哲学等内容的系统的哲学思想体系。
  老子的本体思考和方法思考,使“道”真正成为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  从先秦道家、两汉黄老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对老子道论的继承和对老子提出的诸如“道”、“德”、“有”、“无”、“动”、“静”、“无极”等范畴的援用可以看出,老子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
  由于老子思想是一个概念丰富的思想体系, 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都有许多深入、准确的洞察,因此,它获得了某种特殊的理论品质,蕴藏着许多理论生长点和不同思想体系。  所以现代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发展,仍需要借鉴老子哲学思想。
  老子的智慧对于解决现代人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具有启迪意义。他提出了作为人生价值根源和基础的“道”范畴。老子的“道”既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又是万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源。形而上的“道”落实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上,就成为人的行为方式和处世。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老子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自然规律的客观性,主张人应顺任自然,反对人对自然的掠夺。在个人与他人、与群体的关系上,老子提出“无争”的处世原则,主张挫脱解纷,和光同尘,反对争功名利禄,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在个体生命的自我完善上,老子提出了“深根固柢”的“长生久视之道”。  老子思想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人类目前和未来的文化和生活提供着积极的智慧。
  我们要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开拓和谐的天下,创造美好的人间。 。

2006-04-01

97 0
    老子的思想 作者 詹?F谚 国立水里商工 饮科二年孝班 PDF created with FinePrint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壹●前言 老子认为万物皆应顺其自然运行,人亦要应此法则,不可与之抗衡,同时也要充分 了解「物极必反。
    」和「祸福倚伏。」的道理。人们必须在事物尚未发展至极尽 文时,便要谦虚逊让,知足寡欲,并且以柔制刚。他说:「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 面对纷乱的局势,若不「清虚」,「卑弱」,必容易招来杀生之祸,这和我们做人处 世的方式有者许多的共同点,於是起了好奇心,便想了解老子对於我们到底影响有 多深远,为啥麼一本书可以影响我们那麼深,道?跃?老子道德经一向被 认为是玄而又玄的形上学著作, 五千字的真义也不知经过多少释注。
    这些释注都 在设法探索老子原义 , 但是。 。 。在中国哲学发展中无论是自承承传老子的道家 或是由道家衍生出来道教 , 又或是成为主流的儒家 , 对无为而不为的注解 ,对 道生一, 一生二 , 二生万物的意见 ,以及各种对道的解释,这些情况都显示出老 子的影响,所以将老子对於我们做人影响最深的几段给选取下来 贰●正文 A。
     物极必反 老子认为世上万事万物的进行,其所遵循的法则是「物极必反」和「祸福相倚」 的。他提出了「祸兮福之所苟,福兮祸之所伏。」凡是事物在某一方面发展到极 致的时侯,也就是它走向相反方向的开始,因此,「祸」与「福」在轮流的变换 著。
  故要避祸求福,便不可把福发展到极致,逾其限度,所以要谦逊,卑弱,知 足寡欲,功成身退,要以柔制刚。  换这之,就是要人懂得清虚自持,卑弱自守, 使物极必反的事情不会发生。(注1) (例如一家公司,事业已到巅峰了!那麼接下来只有衰败了。
  人生的最大问题 不是有问题,而是没有问题,当一个人没有问题时便是有问题的开始。像是古代 的朝代,当繁荣达到了极端便是衰败的开始,当衰败到了极端,便是新朝代的开 始,也就是新的繁荣开始) B。
     大智若愚 当无为而无所不为的时候:「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大辩 若讷。」(四十五章)老子所以要主张「无为」,因为他认为「有为」必定招致失 败,有所得必有所失。
  然而,老子所主张的「无为而治」,并不是真的要「无为」 到底,他的最后目的,是在「无不为」。  政府对人民不加干涉,结果却「民自化, 民自正,民自富,民自朴。」社会自然安定,人民自然没有痛苦,国家便得到治 世,道便是「无为而无不为」了。
  (注2) PDF created with FinePrint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刚而易折, 一个人若锋芒毕露则容易成为别人攻击的目标,人通常会评估对 方是否对自己有威胁,若是有威胁通常会成为别人恶意重伤的对象 。
    春秋战国 时期有一位孙膑,他因为才智过人於是导致他的同门师兄庞涓的妒忌, 於是惨 受剐足之苦,后又以装疯卖傻骗过庞涓而得以逃过一劫(注3)) C。 道生万物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是指「元气」,「二」 是指「阴阳二气」,「三」是指「阴阳交合」。  道产生了元气,元气产生了阴阳 二气,阴阳二气产生了阴阳交合,阴阳交合产生了万物。是天地万物生生不息所 依循的自然法则;老子又说:「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 (注4) (天下之间所有的东西都是由最简单的东西所构成,人最大的问题在於将简单的 事情复杂化,所以才会衍生不必要的麻烦。  ) D。 有生於无 《老子》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这话是说天下万物生於可 见的具体事务,即「生於有」,而具体事物的「有」却是由那些不见於形,不闻 於声的「无」即「道」产生的。企业管理中的创新也应本此思想去实施。另外《老 子》十一章是这样写的:「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植以为器, 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 为用」这段话是说,三十根辐条集中到一个毂里,有了车毂的中空处,车才产生 作用。揉陶土坯制成器皿,有了器皿中的空隙处,器皿才起作 用。
  (注5) (陶碗要有中空处才有作用,人。   。 。要有包容和谦虚之心,人才会有作用,人有 包容心才能包容人才,人有谦虚之心才有虚心求教的精神。以孔子的才智,仍求 教於老子。
  论语有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注6)就是这道理) 参●结论 事无十全,做人处世不可太过极端,世界因为有了个无於是才生出个有,不论是 做啥麼事,最后总会归於常态,再由常态转变为不一样,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 是因为他从平常中找出了不一样的东西,再由不一样的东西归於平常。
     所以万物皆应顺其自然运行,人也要应此法则,不可与之抗衡,同时也要充分了解 「物极必反。」和「祸福倚伏。」的道理。人们必须在事物尚未发展至极尽文时, 便要谦虚逊让,知足寡欲,并且以柔制刚。
  他说:「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面对 纷乱的局势,若不「清虚」,「卑弱」,必容易招来杀生之祸,所以对事物的发展要 有静态,冷静的观察,然后判别是非的心。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哲学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人文学科
哲学
管理学
传播学
考古学
伦理学
语言学
历史学
哲学
哲学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