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怎么分辨宝宝是油耳而是耳朵发炎呢
油耳朵有可能是遗传的,它的表现通常是宝宝爱自己抓耳朵,没有别的异常反应。
油脂状的耵聍俗称“油耳朵”医学上各中“生理性脂性耵聍,是由父母遗传而来;由于它更容易将尘埃等物粘着于耳道口,使其不能进入耳道深部,在这一点上它更优于干性耵聍。 不管干性或油性耵聍,大人就一定不要去掏去取去做多余的事。当然大块耵聍,如现出症状,痛、痒、堵等。需找医生帮助取出。
而中耳炎的症状是:
当幼儿的语言能力尚不足以表达身体的感受时, 就以哭闹不安、搔抓耳朵、摇头等方式告诉妈妈自己的痛苦;如果伴随发热等全身症状,宝宝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父母会误认为宝宝的饮食不当;如果发生抽风,家长就可能带孩子去看神经科...全部
油耳朵有可能是遗传的,它的表现通常是宝宝爱自己抓耳朵,没有别的异常反应。
油脂状的耵聍俗称“油耳朵”医学上各中“生理性脂性耵聍,是由父母遗传而来;由于它更容易将尘埃等物粘着于耳道口,使其不能进入耳道深部,在这一点上它更优于干性耵聍。
不管干性或油性耵聍,大人就一定不要去掏去取去做多余的事。当然大块耵聍,如现出症状,痛、痒、堵等。需找医生帮助取出。
而中耳炎的症状是:
当幼儿的语言能力尚不足以表达身体的感受时, 就以哭闹不安、搔抓耳朵、摇头等方式告诉妈妈自己的痛苦;如果伴随发热等全身症状,宝宝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父母会误认为宝宝的饮食不当;如果发生抽风,家长就可能带孩子去看神经科,等到宝宝耳朵流出脓液来了才认识到问题的所在,那时候真的有可能延误了病情。
中耳炎发病原因
幼儿很容易患中耳炎,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咽鼓管比较宽、短、平。幼儿感冒后,咽鼓管功能受到影响,使中耳分泌物引流不畅,鼻咽腔的细菌或污染的分泌物就容易进入中耳,引起感染和炎症反应。
这可以说是最常见的病因。
婴儿如若患过一次中耳炎,极有可能在同一年中再次罹患中耳炎,随后也可能演变成慢性中耳炎。慢性中耳炎与孩子今后的听力丧失、语言发展迟缓都有密切关系。因此,中耳炎,尤其是婴儿期中耳炎的诊断与治疗是十分重要的。
病原体
中耳炎的病原体,主要是细菌和病毒,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呼吸道病毒等。
中耳炎根据病程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后者是指病程超过12周,中耳结构有了不可逆的改变;根据病情可以分为化脓性和非化脓性。
化脓性中耳炎使宝宝感到耳朵非常疼痛,而非化脓性中耳炎并不让患儿感觉疼痛,而是感到耳朵内嗡嗡响,以听力下降为主要表现。
事实上,各种中耳炎如果治疗不及时,或者方法不恰当,都会造成孩子的听力下降,父母在生活中可以注意到孩子的这些变化,比如,对同样的声音刺激,宝宝的反应不如患病前灵敏了等等。
治疗
抗生素是必不可少的药物,要坚持使用一疗程(7~10天)。至于抗生素的选择,要看医师的经验、孩子的病情、家庭状况、孩子对药物的接受程度和当时疾病的流行情况。
治疗关键是:家长要有耐心,和孩子一起就诊、输液或服药。
中耳炎治疗的效果与孩子是否按医嘱服药很有关系。擅自停药或不按医嘱服药,造成细菌产生耐药性是治疗不彻底并复发的主要原因。如果治疗10天后症状仍没有好转,就需要做进一步检查,排除其他疾病。有些非化脓性中耳炎在鼓室积液自行流出后可以好转。
中耳炎的并发症最常见的是脑膜炎,婴儿并发脑膜炎的可能性更大,家长要特别小心。
预防胜过治疗,生活中的预防措施是十分重要的。需要避免的危险因素有:
1。多次反复发生上呼吸道感染。
2。哺乳体位不当。当宝宝平卧吮奶时,或乳汁流出过急时,乳汁可以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炎症。哺乳时应将婴儿抱起,使头部竖直;乳汁过多时要适当控制流出速度。
3。空气污染及集体生活。
由于宝宝的抵抗力差,在各种传染病,如麻疹、百日咳、猩红热等的流行时期不要带宝宝到人多的公共场所,以防感染。
4。不良睡姿。不良睡姿易导致唾液进入中耳,引起炎症。
5。过敏。
你仔细观察宝宝如果没有其他异常症状,可能就是油耳朵了。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