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请求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 请问谁能提供一套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要求是散文,不胜感谢!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 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全部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
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汽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出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地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冬至而不败,红时也有时候会保住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
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的三五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
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同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
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 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1、题为《江南的冬景》,为何开篇却从北国的冬天写起?本文开篇有何特点?作用是什么?
2、作者善于捕捉典型的景物来突出江南之冬和暖、恬静的特征。
根据作者在文章中的描述,分条概括江南冬景的特点。
3、“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请根据原文具体解说。
4、从下面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
①谈谈《江南的冬景》的构思技巧。
②试赏析《江南的冬景》的艺术手法。
③试分析《江南的冬景》的主题思想及其主要表现。
参考答案:
1、本文以写北国的冬景开篇。通过对北国冬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概括叙述,为下文写江南的冬景做铺垫,突出江南冬景与北国冬天的不同特点。
2、江南冬天的花和草依然让人感觉到生机。江南冬天的微雨迷人。江南冬天的雪景美丽。
3、芦花到冬至不败。乌桕树红叶落后,桕子着在枝头。草根边带点绿意,寒风吹不倒。
4、③《江南的冬景》的主题思想及其主要表现
冬天在人们的印象中是肃杀的也是残酷的,但本篇文章真切描绘出江南冬景的特殊情调,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北国冬天“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然而江南的冬至过后,“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去坐着曝背谈天”一派与北国不同的景象,突出了江南冬天的和暖。
当然江南的冬景最突出还是表现作者捕捉江南的冬景典型的景物,在细致的观察和细密的描写中来表现主题。芦花“冬至不败”,乌桕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小草“根边总带点绿意”,这些江南冬天的花草的确像作者所说的“感不到岁时的肃杀”。
然后作者又描写了冬雨和冬雪,在细致描写的基础上,分别用“迷人”和“美丽”来概括江南冬景的特点。作者观察细致,描写细密,中心显豁,情趣鲜明。感情真切、自然,没有虚饰,这样将江南之冬和暖、恬静如图画般地印在读者的心上。
②江南的冬景》的艺术手法
本文是作者写景抒情的一篇随笔,阅读这篇文章,要仔细品“细”、“清”、“真”的特点。“细”就是观察细致,描写细密。例如写江南冬至过后,树叶不至于脱尽,清晨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去坐着曝背谈天,突出了江南冬天的和暖。
“清”就是中心显豁,情趣鲜明。文章真切描绘出江南冬景的特殊情调,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虽然全篇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喜爱”或“热爱”的字眼,但在作者对江南冬景的描绘中却又无处不洋溢着这种情感,“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也许就是这种境界。
“真”就是真切、自然,没有虚饰。作者捕捉住典型的景物:冬草、冬雨、冬雪,娓娓道来,一切从心底自然流出,没有半点做作。如写冬雪的时候无论是江南日暮的雪景,还是会合了雪月梅的冬宵,还是更深人静后的江南雪夜,抑或是“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的第二天早晨,作者引用的四个诗句,按照时间的顺序,写出了不同时段的江南雪景的美丽,绝不牵强附会,而是真切、自然,浑然天成。
①江南的雪景》的构思技巧
文章以《江南的雪景》为题,但文章并未从江南着笔,而是从北国入手,写出北国的“雪深几尺”“风在若雷”“蛰居意境”让读者首先感觉到风雪扑面的严酷和寒冷。正因为如此,下文一进入江南的冬景的描述,就会感受到作者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岂不可爱得很么”“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作者以北国对比烘托,增强了文字的感染力,避免了平铺直叙。
如果说此时江南冬景只是一幅远景的写意画,那么作者接下来对江南冬景的具体描绘就是三幅工笔画。冬天的花草、冬天的雨、冬天的雪都是一幅幅美妙的图画,以“花草图”为例,有芦花“冬至不败”乌桕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小草“根边带点绿意总”,如此等等,作者用笔细腻而精到,画面美丽而温暖。
作者巧妙结构,江南的冬景在作者笔下,有疏有密,有动有静,摇曳生姿,引人入胜。
子夜昙花
恩师过世。
其子邀我去拿些物品,留作永久的纪念。于是我去他家搬回一株昙花。
也许是对老师的感情难以割舍吧,总觉得世间万物,包括花魂鸟魂,冥冥中可以沉默交流。人离开了,见不到了,但他在我心中,于是便存在。
昙花搬回来,静静紧靠屋檐下数月。自春入夏,人花无语,岁月无声,只有偶然翠绿,显示它对环境的适应。新叶缓慢自旧叶中长出,黑斑渐褪,花树重新有着雍容气度,一如恩师的寡言性格,在低调行事风格中,始终带着浓郁而清晰的自信。
我对花树没有期待,它存在我已心满意足。
就在寻常一天,竟意外发现昙花已垂首含苞了。
何等蓦然而来的惊喜!不是花开花落,而是花的讯息。像久别的人,传来心花怒放的约会,直教人朝夕亟待。
久闻昙花只开一夕,是最初一夜,也是最后一夜,充满生命与无常的哲理,便决心迎接它来临的启迪。
那几乎是即时降临,一旦发现满蕾的翌夜,便有如忍俊不禁的笑容,迫不及待地绽开。黑暗夜晚,洁白花朵,如冬天雪夜,没有星光,星夜也暗淡。它的来临使人震撼,也使人惊惶。有一种漫步而来的绰约,以缓慢节奏,进入生命最灿烂点,也是最颓废点,没有一丝保留像爱与死!
犹如一张昂首的脸,花容就是一世青春。
然而此花与众不同,它的才情志趣极端隐秘,因而选择了寂静无人之夜,不屑在白日与红尘争艳。
它极端美丽。尤其在孤独时,要在众芳国里遗世独居,又是何等勇毅果决?花开之夕,遂有清雅幽香。香随夜转浓,弥漫四周,有如昭告天下:在这一夜,全世界只有一种花香,为一个人。
为了此夜,必须是另一朵花,另一种香。永远没有重复,像一段情,或一个名字。
它的性格极其刚烈。它幽雅绝俗,不只有意逃避四周繁华,甚至鄙弃热闹,喜欢冷清。
它一夜尽情绽开无悔。花期虽短,绽放姿态却极为狂放,有一种壮士舍身之悲壮。
但每年花季有如转世,无悔依然。
我随即发觉,即使在短暂漆黑的夜里,它的笑容已日渐难以为继,并带着英雄的疲惫。本来雪白如银的花瓣,光芒四溅,几可灼伤人目;而后却慢慢苍白如纸,只隐约露出些许荶原来风骨神韵。
这一张脸,我想我最熟悉,最会为之伤心垂泪。那不只是物伤其类,更是命运中许多注定的无法回转与挽留。
生命的确如此!许多灿烂时光,有如昙花一现。花开刹那,如幻如梦,花不知自己在盛开,梦中人更不觉自己在幻梦。
唯有梦醒花凋,方悉前尘过往。我知道今夜昙花会尽情怒放,正如黎明一定会来临。
辞世恩师如此幻过,今日我也如此梦过,将来我的学生还会如此幻梦下去,最终我们便会一一走入夜里。留下一生的纪录,其实不过是花与夜的争辉。
1、 作者写道“我对花树没有期待,它存在,我已心满意足”,继而又写到“何等蓦然而来的惊喜”。
⑴作者“心满意足”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⑵作者“惊喜”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作者说,“它的来临使人震撼,也使人惊惶。
”请根据文意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⑴这篇散文中,作者认为昙花与众不同之处是什么?⑵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全文,根据下面的三个小题,选择其一,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
①试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及其体现。
②试分析本文的主要艺术手法。
③试分析本文作者的情感轨迹。
参考答案:
1、⑴昙花如恩师一样的寡言性格,“我”能够与之沉默交流。⑵本来对花树没有期待的“我”意外发现昙花已垂首含苞了。
2、 花因迸发出生命的全部活力而无比灿烂,同时也因步入生命终点而转瞬即逝。
3、 ⑴它的才情志趣极端隐秘;它极端美丽;它的性格极其刚烈;它一夜尽情绽开无悔。 ⑵表达作者对人生价值的独特感悟和理解。
(或:恩师的精神品质将一代代传下去。)
4、 ①本文属于托物抒情的散文,通过对昙花形象和性格的描写,艺术地表现出对人生价值的理解。俗话说“昙花一现”,昙花的盛开极其短暂,“只开一夕,是最初一夜,也是最后一夜”,且“选择了寂静无人之夜,不屑在白日与红尘争艳”但它性格极端刚烈,一夜之间尽情绽开,随即步入生命终点而转瞬即逝。
昙花的这些特点尽显于作者明亮的眼里和细腻的笔端,同时也带给作者联翩的浮想和深刻的启迪。“花容就是一世青春”,昙花的短暂与灿烂与人生何其相似!睹物思人,恩师的形象与品格毕现眼前,给“我”以永远的怀念和长久的景仰;由物及人,真正的人生莫不如昙花――于短暂的时光中活出美丽,活出 灿烂,活出应有的价值!全篇依托于昙花,状写出昙花的诸多特质,藉此引发出对生命、对人生本质的探讨,给人以情的熏陶和理的启迪。
②本文艺术手法上的最大特点就是托物抒情,状物明理,物人合一。文章以昙花为依托,对昙花花前花后的具体形象,对其性格的内涵外延,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揭示,所有这些铺陈与铺垫,为花与人生的有机对接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尤其是注重对昙花的人性化性格的挖掘,使自然物赋予和承载了人生世象的诸多特质,使全文对外物的状写、对生命哲理的阐发,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情感的依附与流露便不显雕琢与生硬。
本文艺术手法上的另一显著特点就是构思上的首尾呼应。文章以恩师的辞世起笔,又以恩师的谢世收束,中间也含蓄地触及恩师的性格与品质,这样既使文章的主体内容集中呈现于相应的区间,同时也有助于花事人生构成一个和谐整体。
③本文的感情基调相对低缓沉郁,注重于理性的思考中得到关于人生价值的体悟,洋溢着哲理的光辉,但静中有动,平缓中有波澜,其流动变化的轨迹十分清晰。具体而言,恩师谢世,感情难以割舍,心中不免沉重,是为本文作者情感的原始基调;本来对花树“没有期待”,却意外发现昙花已“垂首含苞”了,平添“蓦然而来的惊喜”;于是欣然守望,目睹其狂放灿烂的绽开,难以为继的疲惫,苍白如纸的凋谢,期间的每一环节,每一变化,都引发出作者对人生世象的万端感慨,作者的心绪由高昂转为平静:花开刹那,如幻如梦,梦醒花凋,方悉前尘过往。
最后可谓花人合一:虽然昙花一现,但也会尽情怒放;虽然我们会“一一走入夜里”,但并不妨碍“辞世恩师如此幻过,今日我也如此梦过,将来我的学生还会如此幻梦下去”,生命固然短暂,但轰轰烈烈一场,灿灿烂烂一回,“花与夜的争辉”,仍应是生命不变的追求,至此,久抑的情感得以张扬。
我的沿阶草
她静静地伏在窗台上,默默地度过了无数个朝夕晨昏。年复一年,除了数日一勺清水外,再也不曾得到过任何微薄的馈赠。
可许久了,我却喊不出她的名字来,只知道针叶细密地排列在藤条上,无声地展露着生命的韵律。
春天,悄然地沿枝条开出极小极小的淡蓝色小花,不久,便会结出一串串浅绿色的果实;而到了秋天,那果实则变得殷红殷红的远远望去,酷似儿时家乡崖畔上的酸枣或枸杞,委实可爱。
因为珍惜这果实的色彩,便不忍心采摘,以至经过漫长严冬,等果实失去了水分,有的偶尔落到地上,才捡起来,剥开干瘪的表皮,只见里面一个圆圆的果核,呈黑色,用舌尖一舔,方觉有一种淡淡的酸苦味儿……
不料,某日邻居突然闯来,说要几粒拿去治病。
我为之诧异,忙问道,这果实真能治病么?谁知人家要的是根――一种半透明的,状若枣核形的良药,有养阴生津、清肺止咳的功能,名为麦冬。我这才恍然而悟,原来这盆景竟是沿阶草,其根部真是一种止咳药材,可惜的是自己也曾久咳不止,以致卧床成疾,却未能求助于他……真是两心相近不相知。
春日将至的日子里,伏案已久后,便抬头伸腰,却不想被什么 触动了头发。待赶忙寻问之后,见正是这沿阶草长出了几条长长的蔓条,上面已爆出了纤弱的叶芽。那嫩绿的色彩,虽则幼稚,却透露出一种勃然的生机……
我忽而想到,相伴数载,却似乎从来未见过她如此诱人的风采惹人注目。
是因为去冬并不严寒的缘故,以至这春天的精灵过早地获取了对春的敏感?但仔细思索,又不为然。心想,也许是那次邻居的意外觅求,使她“含情欲说独无处”的忧郁,使我心中那番突然产生的珍惜之情,找到了归宿,才使心灵贴近了许多。
也许人间至为珍贵的,恰恰是用真诚换来的友情,因为无人理解,而常常是“眼腔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更向谁?”此刻,当寂寞寥落的心境获得了理解,那生命的朝霞才忽而绚丽起来,呈现一派罕见的色彩,展露出一种少有的潇洒……
我窗台上的沿阶草,你是否因为领受了一次心灵撞击的回音,才使生命的价值获得了升华的快慰?
1、 从文章前三段可以看出作者对沿阶草的态度是怎样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四段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章最后一段为什么要用“你”来指称沿阶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从下面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
①谈谈《我的沿阶草》表达的人生哲理。
②《我的沿阶草》对比、拟人手法赏析。
③简析《我的沿阶草》的表达方式。
参考答案:
1、漠视其存在,仅仅欣赏它的小花和殷红的果实,对它的价值很不了解。
2、点明了沿阶草的作用,形成了在情感和态度上的转折,为下文的议论和抒情作铺垫。
3、进一步拉近了与沿阶草的距离,使自己对沿阶草的喜爱之情更加真挚和真切。
4、①本文通过自己对沿阶草的认识和态度的变化,形象地说明了“理解才是叩开友谊之门的钥匙”的人生哲理。
②本文第三段写作者漠视沿阶草的存在,未欣赏它的价值,第五段写自己对沿阶草的色彩和生机的注意,与前三段自己对沿阶草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文章 用“抑郁”、“垂泪”、“寂寞”、“潇洒”等词语把沿阶草当成了人,多处使用拟人手法。
③本文综合运用了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
明月清泉自在怀
贾平凹
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泉流石上”是什么样。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
可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好友。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获得师长赞许。
再后来深入乡村,那儿有田园,却无松竹流泉;及至上了华山、峨眉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乘江南渔舟,访溪边浣女,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着情绪结。
一段时间,于人世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
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
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人的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
”顶上的松月,足下的流泉以及座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我不止一次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摧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
到头来这风霜雨雪,这刀斫虫雀统统化做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养情操的“胎盘”。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襟?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去得逞又能怎样?!
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穷极物理,形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坦诚、执著、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
谁又能说不呢?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间的境遇。“竹喧”也罢,“莲动”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是太多太多,而物质的欲望则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
惟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王维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放弃,也便才有了他“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的高洁的情怀,也便才有了他哲悟金铂般的千古名篇!
“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流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
浣女是个好,渔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1、 在文中,作者写出了自己在不同人生阶段读王维的《山居秋暝》的不同感受,请概括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作者把王维和爱因斯坦联系起来,认为“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请你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结合全文,请分析题目“明月清泉自在怀”的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从下面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
①分析《明月清泉自在怀》的“托物言志”。
②浅谈《明月清泉自在怀》“形散神聚”的特点。
③赏析《明月清泉自在怀》的语言美。
参考答案:
1、 少年时期:只会背诵而不知其意。青年时期:自以为已经读懂,认为自己有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心态,但与实际情况还有差距。
中年时期:真正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
2、 借爱因斯坦的人品和学识来衬托王维的人品和学识。
3、 明月清泉象征远离尘世纷争、自始至终保持独立人格的高洁心灵,寄托着作者对高雅纯洁的人生境界的追求。
4、 写作提要:
①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托明月清泉,寄托自己对高雅纯洁的人生境界的追求:远离金钱地位、功名利禄的纷争,保持自己的尊严和高尚的心灵。
②这篇散文旁征博引,古今中外的材料信手拈来,但始终以读王维《山居秋暝》的感受为线索,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
③本文语言典雅而含蓄,富有美感。赏析时要叙、评结合。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