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文学

文学:翻译文言文《大学》(四、五、六、七)

   四原文:《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五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
  ”〈〉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六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七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译文?。

全部回答

2018-03-25

76 0
    (五)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原文】    汤之,《盘铭》(1)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2)《康诰》曰:“作新民。”(3)《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4)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传2)【注释】    (1)汤:即成汤,商朝的开国君主。  盘铭:刻在器皿上用来警戒自己的箴言 。
  这里的器皿是指商汤的洗澡盆。 (2)苟 :如果。新:这里的本义是指 洗澡除去身体上的污垢,使身体焕然一新,引申义则是指行精神上的弃旧图新。 (3)作:振作,激励。新民:即“经”里面说的“亲民”,实应为“新民”。
  意思是使新、民新,也就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诗曰》”句:这里的《诗》指《诗经。大雅。文王》。周,周朝。旧邦,旧国。其命,指周朝所禀受的天命。维:语助词,无意义。
  (5)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是故,所以。君子,有时候指贵族,有时指品德高尚的人,根据上下文不同的语言环境而有不同的意思。  【译文】    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 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诗 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 德高尚的人无处下追求完善。【读解】    如果说“在明明德”还是相对静态地要求弘扬人性中光明正 大的品德的话,那么,“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从动态的 角度来强调不断革新,加强思想革命化的问题了。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被刻在商汤王的洗澡盆上,本来 是说洗澡的问题:假如今天把一身的污垢洗干净了,以后便要天 天把污垢洗干净,这样一大一大地下去,每人都要坚持。引申出 来,精神上的洗礼,品德上的修炼,思想上的改造又何尝不是这 样呢?这使人想到基督教的每日忏悔,使人联想到女作家杨绛把 她那本写“干校”生活的书起名为“洗澡”。
    精神上的洗澡就是 《庄子·知北游》所说的“澡雪而精神”,《礼记·儒行》所说的 “澡身而浴德”,说到底,也就是毛泽东所一再强调的”加强思想 革命化”。 话说回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无论如何展示的是一 种革新的姿态,驱动人们弃旧图新。
  所以,你不仅可以像商汤王 一样把它刻在洗澡盆上,而且也可以把它刻在床头、案头,使它 成为你的座右铭。   (四) 弘扬光明的品德 【原文】    《康诰》(1)曰:“克明德。
  ”(2)《大甲》(3)曰:“顾(讠是)天之明命。”(4)《帝 典》(5)曰:“克明峻德。”(6)皆自明也。(7)                                     (传1)【注释】    (1)康浩:《尚书·周书》中的一篇。
    《尚书》是上古历史文献和追述古代 事迹的一些文章的汇编,是”五经”之一,称为“书经”。全书分为《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2)克:能够。(3)大甲:即《太 甲》,《尚书·商书》中的一篇。
  (4)顾:思念。是:此。明命:光明的禀 性。 (5)帝典:即《尧典》,《尚书·虞书》中的一篇。  (6)克明峻德: 《尧典》原句为“克明俊德”。俊:与“峻”相通,意为大、崇高等。
  (7) 皆:都,指前面所引的几句话。【译文】    《康诰》说:“能够弘扬光明的品德。”《太甲》说:“念念不忘 这上天赋予的光明禀性。”《尧典》说:“能够弘扬崇高的品德。”这 些都是说要自己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读解】    这是“传”的第一章,对“经”当中“大学之道,在明明 德”一句进行引证发挥,说明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是从夏、 商、周三皇五帝时代就开始强调了的,有书为证,而不是我们今 天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的产物。
   《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 性乃迁。  ”也就是说,人的本性生来都是善良的,只不过因为后天 的环境影响和教育才导致了不同的变化,从中生出许多恶的品质。
   因此,儒家的先贤们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在作为“四书 五经”之首的《大学》一篇里开宗明义,提出“大学”的宗旨就 在于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在明明德”就是加强道德的自我完 善,发掘、弘扬自己本性中的善根,而摒弃邪恶的诱惑。
  从这个 意义上说,无论是西方基督教的“忏悔”,东方佛教的“修行”,还 是列夫·托尔斯秦式的“道德自我完善”,毛泽东式的“狠斗私字 一闪念”,乃至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五讲四美三热爱”、“培养四 有新人”等等,都是“在明明德”,以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 为目的。
     (六) 找准自己的位置 【原文】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1)《诗》云:“缗蛮黄鸟,止 于丘隅(2)。”子日:“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3)!”为人君,止于仁;为 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 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 琢如磨。瑟兮(亻闲)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讠宣)(4)兮!”如切 如磋者,道学也(5);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亻闲)兮者,恂栗也(6);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讠宣)兮者,道盛德至善,民 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7)。”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 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传3)【注释】    (1)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引自〈诗经·商颂·玄鸟》。
  邦畿(ji),都城及 其周围的地区。  止,有至、到、停止、居住、栖息等多种含义,随上下文而 有所区别。在这句里是居住的意思。(2)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引自〈诗 经·小雅·绵蛮〉。
  缗蛮,即绵蛮,鸟叫声。隅,角落。止,栖息。(3) “穆穆”句:引自《诗经·大雅·文玉》。穆穆,仪表美好端庄的样子。於 (wu),叹词。  缉,继续。熙,光明。止,语助词,无意义。
  (4)《诗》云: 这几句诗引自《诗经·卫风·淇澳》。淇,指淇水,在今河南北部。澳(yu) 水边。斐,文采。瑟兮(亻闲)(xian)兮,庄重而胸襟开阔的样子。赫兮喧兮,显 耀盛大的样子。(讠宣),《诗经》原文作“(讠爰)”,遗忘。
    (5)道:说、言的意思。 (6)恂栗,恐惧,戒惧。(7)於戏!前王不忘:引自《诗经·周颂·烈 文》。於戏(wuhu):叹词。前王:指周文王、周武王。(8)此以:因此。 没世:去世。
  【译文】    《诗经》说:“京城及其周围,都是老百姓向往的地方。”《诗 经》又说:“‘绵蛮’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冈上。  ”孔子说:“连 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难道人还可以不如一只鸟儿 吗?” 《诗经》说:“品德高尚的文王啊,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终 庄重谨慎。
  ”做国君的,要做到仁爱;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 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 做到讲信用。   《诗经》说:“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嫩绿的竹子郁郁葱葱。
  有 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研究学问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修炼自 己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他庄重而开朗,仪表堂堂。这样的一 个文质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难忘啊!”这里所说的“如加工骨器, 不断切磋”,是指做学问的态度;这里所说的“如打磨美玉,反复 琢磨”,是指自我修炼的精神;说他“庄重而开朗”,是指他内心 谨慎而有所戒惧;说他“仪表堂堂”,是指他非常威严;说“这样 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可真是令人难忘啊!”是指由于他品德非常 高尚,达到了最完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难以忘怀。
     《诗经》说:“啊啊,前代的君王真使人难忘啊!”这是因为君 主贵族们能够以前代的君王为榜样,尊重贤人,亲近亲族,一般 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泽,享受安乐,获得利益。所以,虽然前代 君王已经去世,但人们还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读解】    这一段发挥“在止于至善”的经义。  首先在于“知其所止”, 即知道你应该停在什么地方,其次才谈得上“止于至善”的问题。 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鸟儿尚且知道找一个 栖息的林子,人怎么可以不知道自己应该落脚的地方呢?所以, “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大都市及其郊区古来就是人们向往而聚 居的地方。   但这还只是身体的“知其所止”,不是经义的所在。经义的所 在是精神的“知其所止”,也就是“在止于至善”。 要达到这“至善”的境界,不同的人,不同的身分有不同的 努力方向,而殊途同归,最后要实现的,就是通过“如切如磋,如 琢如磨”的研修而达到“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成为流芳百 世的具有完善人格的人。
     这当然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英雄主义的教育:渴望不朽,崇尚 伟大,追求完善。 对于一般读者,尤其是当今读者来说,这种要求似乎过于理 想化,过于远距离了。倒是回过头来说到“知其所止”,对于我们 来说,仍具有较深的启发意义。
   “知其所止”,也就是知道自己应该“止”的地方,找准自己 的位置,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天地悠悠,过客匆匆,多 少人随波逐流,终其一生而不知其所止,尤其是当今时代,生活 的诱惑太多,可供的机会太多,更给人们带来了选择的困惑。
   比如说,在过去的时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 人心态平衡,或许还“知其所止”,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可是,进 入市场经济时代后,所谓“下海”的机会与诱惑重重地叩击着人 们的心扉,读书人被推到了生活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所止何 处?使不少人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精神的流浪儿无家可归。
     以至于出现了教授卖大饼之类的畸形社会现象。 其实,《大学》本身说得好:“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 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不同的身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关键在于寻找最适合自 身条件,最能扬长避短的位置和角色——“知其所止”。
    这才是最 最重要的。 这样一来,教授当然也就不会去卖大饼了! (七) 凡事抓住根本 【原文】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1)无情者不得尽其 辞(2)。
  大畏民志(3)。此谓知本。 (传4)【注释】(1)“子曰”句:引自《论语·颜渊》。  听讼,听诉讼,即审案子。犹人, 与别人一样。(2)无情者不得尽其辞: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能够花言巧 语。
  (3)民志:民心,人心。【译文】  孔子说:“听诉讼审理案子,我也和别人一样,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花言巧语,使人心畏服,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读解】  这一段以孔子谈诉讼的话来阐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的道理,强调凡事都要抓住根本。
  审案的根本目的是使案子不再发生,这正如“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的道理一样。  审案和卖药都只是手段,或 者说是“末”,使人心理畏服不再犯案和增强体质不再生病才是目的, 或者说才是“本”。
      说到底,是一个教化与治理的问题,教化是本,治理是末。正是由此出发,我们才能够理解《大学》强调以修身为本,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只是末的道理。  本末的关系如此,终始的因果也一样。
  从哲学命题的角度来 看,本末是本质论,终始是发展观,千古哲学的两大范畴在《大学》这篇儒学的入门读物中以轻轻巧巧的八个字对仗而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再以八个字加以干净利落的解决:“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真是语言极度简洁而蕴含无比深刻,显出“经”的本色。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文学
民俗传统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文学
文学
小说
散文
诗歌
戏剧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