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源于律诗的疑问?
对联并非起源于律诗,律诗的发展促进了对联的成熟
对联起源于何时?
东汉末年,孔融将其诗中一联单独写出,悬挂于客室,它应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宅室联。
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
南朝梁刘孝绰罢官后,自题其门,它应是我国最早出现的门联。
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
在文学上骈偶文演进,日益精工,开始出现对联的时候,民间的桃符也在演进。桃符,又名仙木,最早是过年时挂在门两侧的桃木板,上画镇邪降妖的神荼、郁垒二神像,祈求吉祥。 在流行中,逐渐简化,有的不再画像,就在桃木板上写“神荼”、“郁垒”的神名。意未尽,进而代之以镇邪降妖、祈求吉祥的语句。敦煌遗书S0610卷明确记载,唐开元十一...全部
对联并非起源于律诗,律诗的发展促进了对联的成熟
对联起源于何时?
东汉末年,孔融将其诗中一联单独写出,悬挂于客室,它应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宅室联。
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
南朝梁刘孝绰罢官后,自题其门,它应是我国最早出现的门联。
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
在文学上骈偶文演进,日益精工,开始出现对联的时候,民间的桃符也在演进。桃符,又名仙木,最早是过年时挂在门两侧的桃木板,上画镇邪降妖的神荼、郁垒二神像,祈求吉祥。
在流行中,逐渐简化,有的不再画像,就在桃木板上写“神荼”、“郁垒”的神名。意未尽,进而代之以镇邪降妖、祈求吉祥的语句。敦煌遗书S0610卷明确记载,唐开元十一年(623年)八月,刘丘子书写有岁朝和立春日的十余副对联,如:
福延新日;庆寿无疆。
宝鸡能辟恶;瑞燕解呈祥。
又注明“书门左右,吾傥康哉”。这应当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春联。
一般认为对联起源于五代后蜀主阵昶。近人根据一些资料,认为对联产生于唐代。据《中国楹联报》载:福建省福鼎县发现三副七家唐联,湖北省黄梅县发现一副七字唐联。
武汉也搜集到五副唐联,其中以初唐李道宗所撰十字联最为工整。其联文是:“深山窈窕,水流花发泄天机,未许野人问渡;远树苍凉,云起鹤翔含妙理,惟偕骚客搜奇。”这些对联的发现,绝非偶然。汉赋骈体文的成就表现在对联中,主要是引进对偶句的概念,使之出现萌芽阶段的应对;说对联产生于唐代,则主要得助于律诗的诗律。
其颔联或颈联的对仗和声律,往往成为对联创作的借鉴。对联包含了诗(尤其是近体诗)、文(尤其是骈文)两个源头,可视为“母体遗传”,但对联一经“脱胎”,广为吸收营养,就出现了一些“变异”。比如,由五、七言为主的短联转向句式纷杂的长短句创作,而且字数无限制。
对仗上,不像律诗那样讲究“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对联允许重字,有时重复的字词,还能增加其艺术性和趣味性。到明、清两代,对联更加趋于成熟,到清代对联得到蓬勃发展。研究对联,不能不知其有两个源头,不可不分偶句与对句之别。
对联由偶句而取法诗与骈文宫商平仄;由词意精妙,到声律动人,应该是一次飞跃,是一个进步。这是对联的源与流的实际。由此可以看出:对联和诗词是在同一历史长河中流淌的两种文学形式,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内涵。
对联有区别于诗词的独特属性和创作规律,有其独具的广泛性和实用性。
楹联的发展
1.唐五代楹联成熟
由于律诗的成熟和盛行,文人中联句对句的流行,不可避免地使对联也成熟起来。唐代江夏王李道宗的楹联:“深山窈窕,水流花发泄天机,未许野人问渡;远树苍凉,云起鹤翔含妙理,惟偕骚客搜寄”。
李道宗(公元600年——653年)字承范,李世民堂弟,以武功被封江夏王。唐代中期,门联已较普遍。
如李白的题湖南岳阳楼联:
天水一色;风月无边。
杜甫题写的诸葛亮故居联:
三顾频繁天下事;两朝开济老臣心。
骆宾王题杭州观联: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山西太原晋祠贞观宝翰藏有李世民的对联墨迹,为唐太宗御笔亲题:
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
文人与民俗相结合,所以五代时期,春联的质量已高,后蜀主孟昶写出了那副有名的春节门联:
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
五代后蜀兵部尚书王瑶为孟昶(公元919年——965年)御花园的百花潭题了一副对联,成了我国最早的胜迹联:
十字水中分岛屿;数重花外见楼台。
2.宋元对联的流行
宋、元两代,是对联的发展时期。
对联向各个领域延伸,应用场所逐步推广,种类增多。除了春联、门联、胜迹联等以外,又出现了书斋联、书院联、灯联、寿联、挽联等,还出现了以纸代桃符的对联新形式。宋、元两代,一些大联家同时又是书法家,如苏轼、黄庭坚、赵孟頫等,使对联艺术与书法艺术相结合,大大增强了对联的审美功能。
赵孟頫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为宫殿和应门书写的对联,影响颇大。如: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到了宋代,在门上粘贴对联已经是一种普遍的风俗。王安石在他的《元日》一诗中这样写道:“千家万户??尤眨馨研绿一痪煞!闭愿蛟谒摹冻词隆肥姓庋吹溃骸疤曳浜茫侄慈恕!闭馑得鳎诘笔绷镒髡咭巡辉谏偈恕L饬姆段б灿兴┱梗粤哑毡槌晌す偶!⑺旅砝仍旱却Σ豢扇鄙俚淖笆纹贰O袼律跤阄庠街臆餐跚糜位破纸保滩ㄍぬ饬?
三千里外一条水;十二时中两度潮。
著名文学家苏轼也为广州真武庙题联:
逞披发仗剑威风,仙佛焉耳矣;有降龙仗虎手段,龟蛇云乎哉。
到了元代,由于种种原因,对联较之前朝显得冷落了些,流传下来的也少,现在能见到的只有杨瑞、赵孟頫等人的少数作品。
如杨瑞的自题寓所联:
光依东壁图书府;心在西湖山水间。
赵孟頫题西湖灵隐寺联:
龙涧风回,万壑松涛连海气;鹫峰云敛,千年桂月印湖光。
元代的对联形式,微妙地在元杂剧中得以运用。
如关汉卿的杂剧《救风尘》在结尾处写道:
安秀才花柳成花烛;赵盼儿风月救风尘。
这也算是对联的一种新的形式吧。
3.明代对联的勃兴
明初,皇帝朱元璋受民俗的影响,大力提倡对联,命令公卿士庶家必贴春联,亲自为阉猪户题联。
又撰联赠开国元勋,还为秦淮河题联:
佳山佳水佳风佳月,千秋佳地;痴色痴声痴情痴梦,几辈痴人。
明代,统治阶级对骈体文及对联非常重视,还将其列入科举考试之中。因此得中的进士、举人,无人不通应对。
由于皇帝垂青,身边大臣无不精研对工,以赢得主子的赏识。因一副对联而改变一个人命运者有之。为此楹风日盛,文人墨客以题联巧对为幸事,访胜寻古之际,不免撰联题字,以壮雅兴。
朱元璋定都金陵后,在一年除夕之前,传旨金陵等地:“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
”除夕夜,并亲自微服出巡,以体实情。一次他发现一家未贴春联,问后方知是一阉猪者,不知该怎么将自己的经营内容写进联句。朱元璋听后,寻思片刻,为阉猪者题联曰:
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由此可见,朱元璋这位马上皇帝,在弘扬和发展楹联事业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楹联大家,如解缙、唐寅、徐渭、杨慎等,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解缙。
上令下行、上行下效。对联适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因此写春联和其他对联,蔚然成风。
4.清代楹联是鼎盛期
清代达到了对联的鼎盛时期。对联种类繁多,除原有品种外,又有婚联、行业联、装饰联、集联、课联、应制联等。形式多样,律句、散句,短联、长联,嵌字、回文等,争奇斗胜。
内容更是广泛深刻,写景状物,抒怀言志,歌颂讽刺,各方面都有许多佳作名作。
在这一时期,对联的范围逐渐扩大,凡是记述、抒情、议论都可入联,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长联形式。孙髯翁所撰昆明大观楼联开历史长联之先河,被誉为“古今第一长联”。
张之洞的君山湘妃祠联又长于大观楼联。最长的要属钟云舫的“拟题江津临江楼联”,长达1612字,为迄今为止的长联之最。清康熙、雍正、乾隆帝也热衷对联,并且是撰联的行家里手,京城内外都有他们题联。这也推动了全国对联的大普及、大提高。
明、清两代,对联名家大家,层出不穷,不仅文士,而且武官都能创作对联,如明代的解缙、祝允明、杨慎、唐寅、徐渭、郑燮;清代的孙髯、袁枚、纪昀、阮元、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俞樾、张之洞、康有为、钟云舫、梁启超等。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汇集、谈论对联的书籍,如梁章钜、梁恭辰父子的《楹联丛话》系列,为对联的发展推波助澜,为后世对联研究积累了可贵的历史资料。
〔附〕:清代楹联大师梁章钜(1775—1849年),字臣林,号退庵,祖籍长乐,后迁居福州。
清嘉庆年间进士,官至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是一位政绩突出、深受百姓拥戴的官员。他是林则徐的好友、坚定的抗英禁烟派人物。他在广西巡抚任上,曾奏请摘去禁烟不力的梧州知府刘锡元的顶带,愤怒地责令刘去抓拿大宗的烟贩以赎过失,表现了他禁烟要‘清其源’的明智主张。
在他护理江苏巡抚期间,江淮患水灾,每天有万余灾民沿江聚集苏南,他赈灾民、修水利,表现出崇高的人格精神。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