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副班长该怎么样管理好班级
一,调整心态,把握成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查一下这一篇,对你有所借鉴,因不能提交)
二,班级管理模式初探
文章来源:不详 2006-10-31
目前中师班级管理中有哪些常见类型?怎样进行理性的思考?对于这样一类问题,有必要从实践的认识到 理论的分析进行深入探讨。
一、班级管理目标的设定
班级管理目标的建立,是班级管理操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应该说任何管理模型的构建仅仅是一种方式方法 ,只有达到规定的目标,才能衡量一种模式的优劣甚至是成立与否。 因此管理目标的设定和管理模型的建立、 操作有着决定性的关系。中师的学生在校三年,这期间正是他们的身心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性的关键阶段...全部
一,调整心态,把握成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查一下这一篇,对你有所借鉴,因不能提交)
二,班级管理模式初探
文章来源:不详 2006-10-31
目前中师班级管理中有哪些常见类型?怎样进行理性的思考?对于这样一类问题,有必要从实践的认识到 理论的分析进行深入探讨。
一、班级管理目标的设定
班级管理目标的建立,是班级管理操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应该说任何管理模型的构建仅仅是一种方式方法 ,只有达到规定的目标,才能衡量一种模式的优劣甚至是成立与否。
因此管理目标的设定和管理模型的建立、 操作有着决定性的关系。中师的学生在校三年,这期间正是他们的身心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性的关键阶段。就大 多数情况而言,学校的管理都是以班级为单位。实际上,这个基本单位具备着多种功能,它既是进行教学、组 织活动、纪律规范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进行交往和个性成长的最小环境。
在这样一个具有社会意义和生态意 义的组织单位中,班主任担任着多重的角色。班主任既是班集体的组织者、管教者,又是指导者、联系者和参 与者。同时,管理的对象和目标的终端实现者又是学生,而且不同年级的师范生有着不同的阶段特征。
因此班 级管理的目标应该具有层次性,它相应的模式也应该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认为:在集体的教育目标中既有远景性的,又有中景性的和近 景性的。这个理论启示我们,在班级管理的目标建立中,要考虑到其层次性和递进性。
也就是说后一个目标的 开始必须建立在前一个目标达到的基础上,前一个目标的实现又推进着更高层次目标的实现。例如,根据中师 生培养规格,设定某班级一年级以“形成专业意识,打好专业基础”为管理目标;二年级以“巩固专业思想, 培养专业能力”为目标;三年级以“树立教育理想,具备职业素质”为目标。
这个目标体系的设定是以形成专 业特色为主线,以形成集体意识为核心,以形成教育理想为最高境界。班级的管理主要是通过管班活动使这个 群体组成的异质性班级过渡成为具有纪律性和共同目标的班集体。这就告诉我们,要避免把班主任仅仅看作是 一个“管教者”,纠正学生违纪行为、对学生的日常活动进行监督,这只是班主任工作职责的一部分。
对学生 进行专业指导,通过集体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形成他们的崇高理想与职业信念。要使班级管理成为 生动的、全面的、高层次的管理。
二、班级管理的“理论——操作”模型
为什么要称之为“理论——操作”模型呢?因为任何一种“模型”的建立都必须要有全面的实践基础和深 刻的理论背景。
本文提出的几种模型结构尚属初步认识。它主要是体现由实践认识到理论分析的一种思路。下 面根据班级管理过程中的人际关系结构和主要影响通道提出四种“理论——操作”型的模式。
1。树状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要结构是以班主任为班级管理中的主干。
班主任并不直接参与对全班学生的管 理,他是通过对班委会的管理,再由班委会具体参与班级管理。并且由班委会将学校、班主任的管理意图渗透 到学生中去。在这种模式中,班主任扮演着一个“导演”的角色。其主要特点是管理结构层次分明、程序清晰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锻炼学生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的班级。
但这种管理模式不利 于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信息反馈。这种模式的操作要点是注重先行培养班委会成员的管理能力,正 确看待和发挥班委会的中介作用,使他们成为管理过程中的“主角”。
2。
网状模式 在这种模式的结构中,班主任起着担纲作用,学生处在这个整体的管理网络中。它的实质是 :班主任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由被动接受管教变成主动参与管理。由此使学生之间形成一种 相互影响的管理关系的网络,以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其主要特征是:以班主任为纲要,以班委会为骨干 。这种结构是一种动态的整体,在这个网络里每个学生的位置、角色在不断变化着。例如在课外体育活动中, 一些具有体育才干又有较强组织能力的学生就处在管理者的地位。
在班会活动中,一些表达能力强或者是具备 艺术能力的学生又可处在管理者的位置。可见这种模式有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潜能。还有利于培养学 生的集体意识和自主性,使大多数学生的个性在集体互动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但这种模式对班主任能否起到“ 纲领”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处理不好学生容易处在自由状态。其关键是班主任要充分研究了解每一个学生 的个别特征,注重在不同的管理环境中发挥不同学生的作用。
3。
交叉模式 这是指在管理过程中班级里的学生要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例如,在学习、活动和生活 中要受到来自班主任、教务处、政教处、团委、总务处等多方面的管理。这种模式是把班级管理放到学校整体 环境中去考虑,因为班级是不可能脱离学校环境而存在的。
其主要特征是:结构倾向于开放,有利于学生接受 全方位的管理和多方面规范化的发展。当然这种模式要求各方面要协调一致,否则就会造成管理上的混乱。还 会形成一管就“死”,一放就“散”的局面。
4。
轴辐模式 这种模式是以班主任为中心,整个班级的管理工作都围绕班主任的中心意图运作。这样在结 构上就以班主任为原点将管理影响辐射到每个学生身上,形成明确的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班主任直接参与每 个学生、每个事件的管理。
班级中出现的各种事件也可以直接了当地反馈到班主任这里。其特点是:模式结构 呈圆周式,带有闭合倾向。这种管理比较细致,能深入到每一个学生的细微之处。可以及时掌握班集体发展的 动态,其控制性较好。
但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很难达到更高层次的管理目标。其操作要领是班主任要 全面关心学生,以情感交流作为联系学生的纽带,逐步形成教师的权威性。切忌“婆婆嘴”造成学生的逆反心 理。
以上四种模式无论是从操作还是理论而言,孰优孰劣不能一概而论。
这里主要是以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与 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定位、作用发挥的形式途径来加以区分。因此不可能是运用某一种模式就能达到 既定的管理目标。除了这种构建的方法还可以根据管理者的风格、管理内容等参照标准进行模型建立和理论分 析,这就另当别论了。
我们倾向于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主导模式操作和辅助模式操作相结合的方法。这样就可以 照顾多方面的因素,使操作模式具有独特的运行机制。如何建立具有现代教育意义的哲学层次的理论模型,这 不仅是理论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更是中师教育实践有待探索的新领域。
三、建立优化模式的“质性材料”
在每个不同的班级所处的环境中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影响因素。一些具有确定性的或量化的影响材料且不 去关注它。这里之所以把另一些因素称为“质性材料”,正是因为这些影响因素具有不确定性,而且这种“材 料”有一个开发、利用、组合的过程。
正如有了砖头,还需要泥浆来粘合一样,有了一定的管理关系还需要情 感作为“融合剂”。在这些材料中有“显性材料”,有“隐性材料”;有“刚性材料”,也有“弹性材料”。 作为“质性材料”主要是指以下几方面内容。
1。确立管理关系、赋予基本型态。班级中的基本关系可以从多角度来看,如组织关系、教学关系、交往关 系,正式关系、非正式关系,团体关系、个人关系等。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主要是管理与接受管理的关系、被管 理者之间的关系、成员与环境的关系、运作过程中的主从关系等。
班主任要指导学生在较短时间内确立班级的 组织结构、目标结构、角色结构、管理关系,班级的基本形态才能形成,管理模式才能具备操作的内在机制。
2。营造班级氛围,注意管理者人格特征的作用。
良好的班级氛围显示着班级中各种成员共同的心理特征或 倾向性。它在形成集体意识和班级特色中起着渲染的作用。班级气氛形成的凝聚点就是每个成员都有强烈的集 体荣誉感。高级情感的激发与培养是朝向更高管理目标迈进的群体动力。
一些学者认为教师的领导方式也影响 着班级气氛的形成和学生的意向。教师以他的理智的(如劝诫、指导、说教等),情感的(如关心、热爱等) ,个性的(如风度、气质、坚毅等)心理因素融进管理的影响通道中去起隐性作用。
班主任民主式的领导帮助 学生学会自动解决问题,乐意为班集体贡献力量,形成班集体的正确舆论并起到监督和调节作用。
3。创造班级文化特征。这是一种与班级管理有着直接关系的校园文化,在中师还应包括宿舍文化。
它是指 作为班级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例如班级成员的言行倾向、人际关系的环境、班级气氛、 审美情趣等。它又是通过环境的改变体现出来的,例如墙报、手抄报、班会活动、课外活动、宿舍环境布置等 。
班级文化既是影响班级管理的环境因素,又是班级管理成果的物化标识。学生思想品德、个性特征、专业意 识、知识才能、情趣情操也反映班级文化的特征。
4。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高质量的合格中师毕业 生。完善的管理机制应该能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使他们既具有共同的信仰、价值观和人生观,又具有个人的 风格特征;既具备中师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又能显示自己的一技之长。
在一个班级中应该有校园级的“歌手、 演说家、艺术家、教育家、生物学家、诗人”等各具特色的人才。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班主任进行有系统的、 有指导性的管理。
论文中心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三,浅谈班级管理 何志成
摘要:文章通过论述如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自我控制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从而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关键词:培养自主精神,坚持自主管理,激发自主意识,提高自治能力,建立竞争机制。
魏书生说:"管理是集体的骨架"。一个班级由几十名学生组成,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及对学生的教育,都要学生响应及接受,才能使班级的管理意愿及管理目标得于实施,使对学生的教育得到保证。
因此在班级的管理中,班主任不可唱"独角戏",而应该以班主任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取师生双向互动的方式,使我们所管理的对象(学生)由"他律"逐渐变为"自律",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
一,引导学生制定目标,培养自主精神。
1,制定班级总目标。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为此,班主任在管理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中学德育大纲》)。
每次我刚接手新班级时,我都努力使学生体会到"我是班级管理的主人",正确引导学生确立班级管理的总目标,就是创建"文明班集体"。然后根据这个班级总目标制定班级工作计划,并积极,主动完成计划。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自觉遵守校纪班规。
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义务感和责任感,又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2,制定分解目标。
(1)横向目标。
横向目标涉及学习,组织纪律,仪容仪表等。对每一项目标,都予以量化。同学之间开展竞赛,激发学生把潜在的能量充分发挥出来。
每位同学的情况有专人记录,每周统计一次,评出"优秀学生",并在每周的班会课上公布得分情况,期末则按累计分数评出"优胜者"。
(2)纵向目标。
纵向目标 是指"横向目标"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要达到的具体标准,须明确设计。
例如每期的学生板报,我指导学生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目标,要求板报成绩要在年级中排前三名,然后引导学生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并制定工作计划。学生通过参与目标的制定,增强了主人翁的意识与责任感,使板报工作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让"要我做"变为"我要做",为班级工作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基础。
二,参与制定班规,激发自主意识。
班规的制定向来是班主任的"专利",班主任是"管理者",学生是"被管理者"。但是,学生自主管理不仅是学生管理学生,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前一种能力是管理能力,后一种能力是自我约束能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我每次刚接手新班级时,都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以法治班的做法。首先,班主任要充当"火车头",让全体学生参与,使每个人都成为"立法者", 正如魏书生所说:"民主管理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多数人参与政治,参与决策,参与比较复杂的工作"。
主要通过让学生写一篇《假如我是班主任》的周记,征集"金点子",交班主任审查,再以"提案"的形式放到班委会上讨论通过,然后确定班规,最后对全班同学宣布开始实施。使学生觉得这不是老师在管自己,而是自己对自己约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效性。
再者,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充分发挥班规的作用。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民主参与,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健全班级组织机构,坚持自我管理。
1,组建责任心强的常务班委。
许多班主任说班级难于管理。
有的对学生进行"超级保姆式"的全方位监护,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管理;有的放任自由,造成无人负责,无人管理的"放羊"形式。其实,班干部是班集体领导的核心,组建素质良好,责任心强的班干部队伍,就能协助班主任发挥积极的作用。
首先,由学生自我推荐作竞选演讲,再由同学无记名投票,民主选举,组建班委会。然后,制定班干部工作的责任和职权范围,向全班公布。班干部在开展工作中,由全班同学负责监督和评价,班上的一切日常管理,全部有班干部负责。
而此时,班主任是不插手的,只作为班干部的坚强后盾。
2。设立"轮流执政"的值周班干部。
为了使更多的学生有当干部的机会,我采取干部定期轮换制的方法。每周的值周"班长"由一名班委和一名学生共同负责,从学习情况,课堂纪律,仪容仪表,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监督和检查,及时与班主任联系,反馈班级情况。
值周班干部还要负责记载班务日志,每天记录"晨检"的情况。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而自我管理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3,增置灵活多样的自治小组。
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这样一句话:"记住你的管教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人来管理的人。
" 因此,增设管理岗位,使更多的学生参与班级的管理工作,有助养成自治习惯。例如车管组--负责上学的自行车停放秩序;卫生组--负责教室及公区的清洁工作;课间纪律组--负责监督课间追逐打闹现象。这些小组吸收了全体学生参加,从而使全班同学人人有责任,个个担担子,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人人有人管,人人能管人"。
他们不仅能管别人而且能自觉地管理自己。这些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管理手段,增强了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和信任感,提高了班级的工作效率。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提高自治能力。
1,新颖别致的主题班会。
许多班主任在上班会课的时候多采用"满堂灌"的说理式,结果使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教育效果不太明显。因此,班主任应坚持"说服为主,灌输为辅"的原则,变"一言堂"的说教为"群言堂"的辨析。每次的班会由一名班委和一名学生共同主持(学生自报,要求从班会设计及安排等各方面全方位考虑,拟出方案及实施的具体措施,经班主任审核后由主持人实施)。
全班同学共同参与,班会课结束时班主任作总结发言,深化主题,增强教育力度。
2,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课。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集体若没有丰富的集体活动,就必然死气沉沉,缺乏活力,这将有碍于班集体的健康发展"。
班主任在第二课堂中可举办辩论赛,演讲比赛,趣味运动会等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这些活动使知识性,趣味性,灵活性,创新性融为一体,又有启迪教育意义。既成了学生展示个性,尝试成功的乐园,又培养了学生的自治能力,对班集体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五,建立竞争机制,让每个学生得到发展。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属于养成习惯的事,光反复讲未必有用,一句老话,要能游泳必须下水。因此老师的任务就是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下水,练成游泳的本领。
"因此,班主任可在班级中建立竞争机制,创造竞争气氛。例如,将学生的名单列表上墙,比学习,比思想,比体育,各自的成绩公布于表,名列前茅的同学贴上"红旗",以便时时激励。通过竞争,优等生更优,基础薄弱的学生也不甘落后,奋起直追,进步也特快。
班级中形成了一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你追我赶的氛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了学生的和谐发展。
总之,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作为一名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才能,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达成有效的班级管理目标。
班级的管理工作已经不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了,而成为班级中每一个成员的责任。教育也不再是外在的,强加于学生的,而成为一个自我教育的自觉过程。班级的管理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班主任的工作效率得到很大提高。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