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人文学科 历史学

易经起源与发展

易经起源与发展...

全部回答

2011-06-22

0 0
    《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哲学著作之一,传说伏羲所画的八卦是中国文字的雏形,由此衍生出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我们的祖先面对变幻莫测的世界,对日出日落,电闪雷鸣等现象感到迷惑不解,后来圣人伏羲氏仰观日月星象,下察山川地理,通过观察鸟兽身上的花纹,在河图,洛书的启示下,画出了八卦图,成为《易经》的核心内容。
    古人用八卦来与神明沟通,并以此解释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 《易经》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通人事,以无所不包的最终原理来统摄万物。通过对《易经》的研究,我们不但可以穷究天人之际,通晓古今之变,而且可以得到基本的处世法则,这对指导我们的人生有重大的意义。
   纵观整个中华文明史,几乎每一步发展都与《易经》息息相关。  先秦诸子百家构成了中国第一个思想高峰,尽管他们的主张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有研究《易经》的经历,并且把《易经》原理应用到各自的理论之中。
  魏晋时期,玄学家们奉《易经》《老子》《庄子》为“三玄”,并把《易经》作为“三玄”之首,围绕着“有”与“无”,“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展开辩论,构成了中国思想上的第二个高峰。  宋明理学是中国思想发展到顶峰的形态,而它的开端正是以周敦颐著《太极图说》为标志。
  宋明理学的另一开山人物邵雍所著《梅花易数》一书,对《易经》的占算方法作了重大改进,成为占卜的重要依据。 《易经》早期的发展——三易 《易经》的成书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说法。一般认为它指的是上古时期的伏羲,中古时期的周文王和近古时期的孔子。
    伏羲根据河图,洛书,制定了先天八卦,是《易经》最早的“作者”;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文王把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绎为后天八卦,并进一步推演出八八六十四卦,这是《易经》与八卦的又一次大发展;孔子对《易经》的贡献主要有两点:一是把《易经》列为六经之一,以此教授弟子,从而使得《易经》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研究;二是作《易传》来详细解释《易经》。
     孔子删定的《周礼》上说:“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日《连山》,二日《归藏》,三日《周易》。” 可见《易经》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一般称之为“三易”。
   关于三易的说法有多种,流传最广的一种是:《连山易》是神农时代的《易经》,《归藏易》是黄帝时代的《易经》,《周易》是周朝的《易经》。  但也有人持不同意见,例如汉朝思想家郑玄认为,《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分别是夏,商,周三代的《易经》。
  可惜的是,在几千年的传承中,《连山易》和《归藏易》都已经失传了。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易经》只剩下了《周易》。 《易经》与儒家 有人说儒家只会关注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而不注重在这些现象背后的哲理,这种说法其实是不全面的,因为孔子时代,《易经》就作为六经之一而成为孔门弟子必须要研究学习的书。
    《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序《篆》《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孔子到了老年时喜欢上了《易经》,并亲自为《易经》作了注,这十篇注称为《易经》的“十翼”,其中有注解卦名和卦辞的《篆》上下篇,注解卦名和爻辞的《象》上下篇,解释八卦卦象的《说卦》篇,进一步解释乾,坤二卦的《文言》篇等。
    此外,还有《杂卦》和《序卦》两篇,这两篇则着重讲了六十四卦的理论。孔子是如此喜欢《易经》,竟至于把穿竹筒用的牛皮翻断了好几次。 由于孔子的提倡,儒家一直奉《易经》为根本经典。
  从汉朝刘音,班固开始,《周易》被奉为儒家六经之首,到了宋朝儒家发展出了一种新的形式,即理学和道学。  理学从一开始就是以研究《易经》为契机的,周敦颐作《太极图说》,是理学正式成立的标志;其他代表人物几乎都有关于《易经》的论著,如象数学派的邵雍作的《梅花易数》,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作《周易本义》,说“某不敢教人看《易》,为这物阔大,且不切己”,针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对《易经》的误解而为《易经》正名。
     《易经》与道教 道教在创立的初期就把《易经》作为经典,道教徒把《易经》的深刻理论吸收,并使其渗透到道教的基本信仰之中。从道教发展史上看,以易解道是一个重要的现象。
  在道教看来,《易经》中的理论和《老子》中的“道”本质是一致的。北宋初年的华山高道陈传(陈希夷)对《易经》作出了重要发展。  陈传绘制出“太极图”,“先天方圆图”,“八卦生变图”等一系列《易经》图,成为中国太极文化的创始人。
  陈传还提倡用《易经》原理养生,著有《指玄篇》《观空篇》《胎息诀》和《阴真君还丹歌注》等作品。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易经》思想已经成为道教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今天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道教的神仙体系,方术仪轨,丹鼎符篆,还是戒律道德等方面,到处都充满了《易经》思想的影响。
    。

2011-06-26

339 0
    易经》作为一部传世奇书,儒家称之为“群经之首”,道家信奉它为“三玄之一”,甚至是兵家还有墨家法家甚至是杂家都以易经为其源头。《四库全书之经部易类小序》中写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
  ”历史上众多聪明才俊,甚至是天才人物都为易经所折腰,它是经典中的经典,学问中的学问,哲学中的哲学。  那么易经究竟是如何起源,又是如何发展的呢? 据传《易经》是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并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作十翼。
   伏羲是传说中人类文明的始祖,被尊为“三皇”之首,其母因为踩了雷泽中的"大迹"而受孕,后就生下伏羲,是人首蛇身,颇有神奇来源。  《易。系辞下》中这样写道“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仰则观象于天,附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进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所谓的包牺氏就是指伏羲,他只是留下了八卦的一系列图案,那时候距今应该是6000多年,还是处于旧石器时代,也没有文字,只有用图案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了,所以说那个时候是中华文明形象思维最为泛滥的时代,伏羲就是这样在思考天地时候发现了易经的奥秘,这就是先天八卦的由来,也为后来易经研究奠定了“象”的基础。
    还有一种说法是把河图和洛书作为易经来源的依据,并且我感觉这说法更为合理,在《易。系辞上》上也有所记载:“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故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可见孔子是承认河图洛书的存在,并且认为圣人在发明八卦时候参考了河图洛书。  河图洛书分别见下图,相传在伏羲时,伏羲教民“结绳为网以渔”,养蓄家畜,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存生活条件,这时有一种龙背马身的神兽,生有双翼,高八尺五寸,身批龙鳞,凌波踏水,如履平地,背负图点,由黄河进入图河,游弋于图河之中。
  人们称之为龙马。这就是后人常说的“龙马负图”。  伏羲见后,依照龙马背上的图点,画出了图样。接着,又有神龟负书从洛水出现。伏羲得到这种天赐的用符号表示的图书,遂据以画成了八卦。
  河图和洛书里面包含着深刻的数理关系,关于河图洛书是否真的存在之争自宋代就开始了,直到一九七七年春,在安徽阜阳县双古堆发掘的西汉汝阴侯墓出土文物中,发现“太乙九宫占盘”,其图式与洛书完全相符河图洛书。
    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形意墓,距今约6500多年。墓中用贝壳摆绘的青龙、白虎图像栩栩如生,河图四象、28宿俱全。同年出土的安徽含山龟腹玉片,则为洛书图像,距今约4000多年。
  可知那时人们已精通天地物理,河图、洛书之数。据专家考证,形意墓中之星象图可上合二万五千年前。  所以说河图洛书很有可能是上古人类或者是某个较高的文明留给我们的最深刻的宇宙星空和世界结构图,往往最深刻的到最后会化为最精简的。
  把河图洛书作为易经的起源,更能便于我们理解易经与现代科学之间的一些巧合,例如解释二进制还有人类的遗传基因密码等一系列问题。河洛起源说,为以后的易经研究奠定了“数”的基础。   《易经》的发展后来就该到了周文王,这时候已经是商末周初了,周文王就是姬昌,商纣时为西伯,建国于岐山之下,积善行仁,政化大行,后来被人诬陷被囚于羑里,七年之后才被释放。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文王拘而演《周易》”可见是文王在狱期间,开始推演周易,得到了后天八卦和六十四重卦并作卦辞,也就是现在易经的蓝本了。  其实在《周易》之前呢还有两部易经的书籍,其一就是《连山》,《连山》以艮卦开头,所谓的艮是八卦中的一卦,是山的意思,连山这个名字的来源呢颇多,但是我觉得最合理的解释就是,连山以艮为首,上艮下艮,所以说是连山,这也可以在另一部易经的书中可以印证,那就是《归藏》,《归藏》以坤为首,所谓的坤就是地的意思,万物都归藏于地下,所以说是归藏。
    《周易》这个名字呢,很多人以为是周文王的易经或者是在周朝时候的易经,所以叫周易,我以为不然,这个“周”字,应该是来源于《周易》的首卦,也就是乾卦,乾的意思呢是代表天,乾“元亨利贞”也就是“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无有穷尽,所以叫《周易》。
  而《连山》和《归藏》则亡于晋永嘉之乱,只有周易完整保存下来了。   至于周公做的爻辞呢,记载较少,并且在历史上颇有争议,不过从爻辞来看,有不少是发生在周公之后的事情,可见爻辞也非一人所为,有可能是后人不断的添加的结果。
   孔子读《易经》,据《史记》记载说是到韦编三绝的程度了,韦,穿连简册的皮线,绝是断的意思,可见孔子读易之精深。  《论语》中也说到:子曰:“ 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据《易纬。
  乾凿度》记载,自孔子接触易经后,常常自己起卦为自己占筮。一次,他偶然间用周易占卜自己的命运,占得一卦为“火山旅”。当时,他以此卦请教于商瞿。商瞿看后道:“子有圣知而无位”。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先生您虽然具有圣人的智慧,却没有圣知的权位。
    也就是说孔子没有权威的地位。“旅”卦的彖辞曰:“小亨,柔得中乎外,而顺乎刚,止而丽乎明。”这是讲虽有太阳般的光明但却静止不动,象征孔子本人虽然集大道于一身但却不能施行于天下。
  所以,孔子泣曰:“凤鸟不来,河无图至,天之命也。”于是始作十翼。十翼后来伴随周易流传下来,成为了易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孔子之后我们现在所用的《易经》体系基本上已经形成。
   。

2011-06-16

311 0
题目太大,特别是“发展”,回答你一个问题要打字累死。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历史学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人文学科
历史学
管理学
传播学
考古学
伦理学
语言学
哲学
历史学
历史学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