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社会民生 军事

爱因斯坦的什么跟原子弹有关|?

是不是他发现了什么(比如居里夫人发现铀)或者提出了一些什么理论(比如相对论),这些跟原子弹有关的,或者促使原子弹产生的理论。 最近看到一些东西谈论到爱因斯坦和原子弹有关,我知道他并没有参与过研发,所以很想知道他是不是跟原子弹的产生有密切的关系。

全部回答

2009-03-19

1 0
    质能方程E=MC^2 因为欧洲科学家发现当一个重和核裂变为两个(或更多)轻核时,质量发生了变化,根据质能方程E=MC^2 ,可以推论出此过程伴随能量变化,其中如铀235、钚239之类裂变时质量减轻,一定释放出能量,即裂变能,制成炸弹为原子弹,而氘-氚结合为氦核,质量也轻于原来,即释放聚变能,这一原理导致氢弹的诞生。
     至于原子弹的诞生,要归功于从汤姆逊到卢瑟福,一直到波尔的一大批欧洲-美国科学家的努力,爱因斯坦当然名列其中。另外必须指出,他们都有令人敬佩的高尚人格,这也是原子弹诞生在美国而不是在原子领域领先的德国的主要原因之一。
  

2009-03-20

爱因斯坦跟原子弹什么关系,我从杂志上得知,他老人家仅仅是在给美国总统的联名信上写了自己的名字,直接促成了美国研制原子弹,上面的那些个公式,定论,太过于形式,

2009-03-19

他的“质能定律” 物质的能量(E)=它的质量(m)*光速(c)的平方 还有就是他在劝说罗斯福研制原子弹的文件上签名了,作为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这对罗斯福影响很大

2009-03-19

    以往的爆炸是化学反应,及氧和燃烧物加催化剂遇高温(及点燃的温度),所产生的化学反应,特点是爆炸后总的质量没有变化。而裂变和聚变反应是物理反应,爆炸后质量减轻,而减轻的部分全部转换成了光能。
  
  而爱因斯坦的伟大在于他推导出了质能转换公式E=MC^2 ,按照这个公式人们计算出转换的这个能量是非常非常巨大的,可是当时没有一个科学家道如何实现这种转换。  于是全世界顶尖的物理学家几乎全部投入了这方面的研究,试图第一个找到实现质能转换的方法,又过了好几年后人们才发现裂变反应,进而拉开了原子弹研究的序幕。

2009-03-19

    根据爱因斯坦相对论,质量可以转化为能量。平时的化学反应,虽然也发生了质量的改变,但是非常微小。所以化学家要认为物质质量不改变。这就是化学里的物质不灭定律。19世纪末以后,人们发现了放射性现象。
  一种元素可以转化为另一种元素。同时释放一定能量。这样反应前后总的质量就发生了显著的改变。  深入的研究证明这是由于原子核内部的改变引起的。预示原子核反应将释放大量的,以前不可能想象的能量。
  公式就是E=MC^2。其中C是光速。1939年德国科学家发现铀原子核可以裂变为两到三个比较轻的原子核。于是爱因斯坦清楚地发现原子弹的前景。为了赶在法西斯德国前研究出原子弹,爱因斯坦以著名科学家的身份写信给美国总统罗斯福。
    罗斯福采纳了他的建议,斥巨资(二十亿美元)开展了曼哈顿工程。

2009-03-19

    若翻阅欧美各国的科普读物,“质能方程”简直成了代表现代科学的证身符, 你可以随便从书籍、小报、杂志、光盘、电视画面、电脑网络上剪下一大堆E=mc? 2 ,像膏药一样贴在你的神龛、门楣或床头,旁人一定不会说你是某原始部 落里的土著。
  你懂吗?E=mc?2 ,这一质能方程引导人们发现了核能,制造出了 威力无比的原子弹,爱因斯坦是〖ZZ(〗原子弹之父〖ZZ)〗!质能方程包含了 无穷的科学真理与取之不尽的能量,把它同爱因斯坦蓬乱的头发与乌尔姆烟斗画 在T 恤衫上,它就能代表人类的最高智慧。
    ……?中国的崇拜者在《爱因斯坦文 集》等二卷中留下了这样的赞词:〖HTK 〗作为相对论的一个推论,他又提出了 质能相当关系,在理论上为原子能的应用开辟了道路。原子能的应用果真是靠这 相对论与质能方程开辟的道路?凡爱好独立思考的人都不免要提出一些疑问。
   愿意尊重原子能发展历史的人都知道,原子能(或核能)自始至终都是一门 严格的实验科学,如果真要找一位原子弹之父的话,无论如何也不会找到爱因斯 坦头上去,与他的狭义相对论更是风马牛不相及。
    如果《动体的电动力学》一文 关于质能关系的推论能“预言”什么原子能的存在,那么在这篇文章发表(1905 年)之前6 年,居里夫妇就已经在实验室里发现了铀、钋具有放射性,并在沥青 锅里提取了10克纯镭。
  而那时,我们伟大的“预言家”还刚刚大学毕业,正在到 处找工作。  而且,这位“预言家”正是在受到居里夫人的表扬后才开始成名的。 与其要在科学史上找一位原子弹之父,倒不如找一位原子能之母,她不是别 人,正是前面提到的玛丽?居里(M。
  S。Curie )。? 当然,读者或许会说,居里夫人只是发现了重元素的放射性质,但并没有真 正制造出原子弹来。  也许原子弹是在爱因斯坦指导下制造出来的?兴许制造原子 弹的关键技术是爱因斯坦最先找到的?要不,爱因斯坦从理论上预言过这种原子 炸弹的威力?……?当追溯这历史前夜里发生的一切,我们不难明白爱因斯坦同 原子弹的真实关系,其实是风马牛的关系。
  之所以当今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在无知 地颂扬这位“原子弹之父”,源出于一场历史的误会。  1938年底,德国柏林的哈 恩(Otto Hahn )与斯塔斯曼(F。Strassmann)用中子束轰击铀,使铀第一次发 生人工核裂变,铀元素裂变成了一些碱土元素。
  就在此时,爱因斯坦还在美国给 5000年后的子孙写信,对人工核裂变的事实一无所知。? 1939年初,费米(E。  Fermi )、约里奥?居里(F。Johliot Curie )、与西 拉德(L。
  Szilard )分别独立地研究了这种核裂变反应,并发现铀核裂变时又会 放出大量新的中子,从而想到了用这种新中子又去轰击其它还未反应的铀核,使 之产生链式反应。差不多同时,迈特内(L。  Meitner )与其外甥弗里许(O。
  R。Frisch) 研究了哈恩实验的结果,得出核裂变会释放巨大能量的推论。事实上,这批 欧洲科学家都已经预见到了原子炸弹的可能性,德国希特勒政权的顾问们也已经 窥探到了这些物理发现的军事价值。
  ?费米与西拉德对人工促成“链式反应”的 信心最足,出于反纳粹的政治立场,费米最先向美国海军总部提出了制造原子炸 弹的建议。  但那些海军将领们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费米深感失望。
  匈牙利的西 拉德在1939年7 月向爱因斯坦提出了建议,希望以他在美国的崇高声望给罗斯福 总统写信,并代爱因斯坦用英文写了两封,供爱因斯坦修改选用。爱因斯坦于8 月2 日在那封较短的信上签了名,寄给了罗斯福总统。
    据说总统当时日理万机, 根本未拆过这封信,直到总统去世还尘封在案卷中。但当时罗斯福的另一位朋友 知道费米、西拉德的重大发现,建议总统用此二人,才使他们两人于1942年在美 国建成了第一座原子反应堆,直到1945年8 月6 日凌晨广岛原子弹爆炸。
  真正在 整个研制过程中起领导作用的是奥本海默(J。  R。Oppenheimer ,1904~1967), 还有玻尔(N。Bohr,1885~1962)等人也在此“曼哈顿工程”中发挥了作用,奥 本海默才是真正的“美国原子弹之父”。
   1946 年12月,爱因斯坦想起了西拉德 要他签过名的信,这时罗斯福总统已仙逝年余,原子弹也已爆炸,没听到军方对 这封“名人来信”有任何反应,故他把底稿翻出来,在《宗旨》(A Statement of Purpose) 会刊上发表了出来,这时人们才知道爱因斯坦的“历史性建议”,并促使官 方在档案馆里查出了该信原件。
    就笔者所知,爱因斯坦同原子弹之间的关系大概 如此。 现在还是请爱因斯坦自己来说吧!他在1945年秋接受了美国广播公司时事评 论员斯温(R。G。Swing )的采访,标题是“要原子战争还是要和平”:“我不认 为我自己是释放原子能之父。
  在这方面,我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间接的。  事实上, 我未曾预见到原子能会在我活着的时候就得到释放。我只相信这在理论上是可能 的。 由于偶然发现了链式反应,它才成为实际,而这发现不是我所能预料到的。
   它是哈恩(O。Hahn)在柏林发现的,起初他自己还错误地解释了他的发现。 提出正确解释的是丽赛?迈特内(Lise Meitner),她从德国逃了出来,把这消 息告诉了尼耳斯?玻尔(当时正在美国访问)“(《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202 页)。
     两年后,斯温再次采访了爱因斯坦,他说:“我不能从任何第一手知识来讲 原子弹的发展情况,因为我不在这个领域里工作”(《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226 页)。
  由此可见,晚年的爱因斯坦是诚实的,他不以自己的声望去贪他人之功为 己有,也并没有去宣布自己是“原子弹之父”。  而爱因斯坦的追随者们把这顶桂 冠莫名其妙地戴到了他老人家头上,是不是做得有些“新闻”了呢?把这种虚假 的历史告诉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对得起人类的未来吗?再翻阅一下爱因斯坦1955 年3 月19日给朋友冯?劳厄的信吧:“关于原子弹和罗斯福,我所做的仅仅是: 鉴于希特勒可能首先拥有原了弹的危险,我签署了一封由西拉德起草给总统的信 。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社会民生
军事
其他社会话题
公务办理
法律
求职就业
时事政治
宗教
军事
军事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