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社会民生 其他社会话题

如何进行中小学教育改革?

  现在教学改革是热闹话题,有的说取消文理分科,有的说不分,有的说不严格分。我认为现在的中小学主要精力浪费在做题目上和无用的知识——如历史朝代的时间段——中历史学家来他也记不清楚——计算机这么发达的今天珠算在小学仍然在学——不能与时俱进——有的人还要恢复繁体字教学——他们忘记了为什么要简化的道理。   中国的教育应如何改革呢?    

全部回答

2009-03-09

0 0
    新一轮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展开了,从学术杂志到专家讲座,从权威的教育机构到重点中学乃至一般中学,都在迎接、讨论、研究、甚至实践这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回顾起来,中国的课程改革也应该是应时而至,千呼万唤终出来。
  这应该是中学教师三呼万岁的时候,是中学教师迎来明媚春光的时候,是中学教师轻轻挥一挥手作别昨天的时候,是每一个关心中国教育的志士仁人该轻轻舒一口长期的时候。  然而,走进教学一线,走进学生中,走进教室中,就会发现新一轮课程改革也许并不那么乐观。
  高考的指挥棒仍有无穷的魅力和威力,理想的教育理念,在现实中被现实的“功利”打得丢盔卸甲。 也许有人归咎于教师素质的低下,或者传统观念的强大。无庸否认这其中有合理的一部分理由。  但事实上,新课改所遇到的尴尬,是有很多复杂的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
  首先,新课改的理念来自何处,它的定位是否符合中国的实情,在中国的现实生活中是否有影响力;其次,课改的动力源在哪里,是自上而下的,还是自下而上的,它是否有持续的动力,是否又是昙花一现;第三,新课改受到来自家长方的压力,该如何化解?是用市场规律,还是行政手段?第四,新课改的评价体系是否规范,是否能真正甄别人才,它与现在社会上各部门单位招聘人才的措施是否处在同一系统中;新课改要培育的人才目标与中国的政治改革是否处在同一方向的进程中;如此等等。
    下面作详细分析,以就教于方家。 一 新课改的理念,应该说是对过去教学理念的一种扬弃,有很多进步的东西,符合世界教改的潮流。但是细细体会起来,我觉得新课改的理念并不是我们中国人搞出来,而是借用了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教学理念,缺少我们自己的民族的东西,对传统的教学理念,是连同血水与孩子一起倒掉了。
    所以听许多专家讲课,很遗憾,里边并没有自己研究出来的新东西,没有自己长期试验验证了的教育思想,他们不过是对教育部几个专家搞出来《新课标》进行了从概念到概念的图解,并没有实践或试验论据的支持;甚至有些专家的讲解,不过是从网络上下载下来的大杂烩,了无切身之感。
  专家尚且如此,一线教学的教师,在没有真正话语权的情况下,在学校各种严格的考评下,在繁重的教学压力下,在繁多的题海中,在缺少与外部交流的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在手中没有多少资源可利用的情况下,对新的课程改革,流于应付,不也是在情理中的事吗? 我以为,西方或美国的教育理念,并不适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只要想一想他们社会形态,文化氛围,教育制度,人口状况,哪个方面不与我国有着巨大的差别。
    美国的教育理念是在他们发展过程必然进化而来的一种思想,符合他们的实际情况。但是并不符合我们中国的情况。我们国家在走上世界时,特别在教育思想上,有些迷失了自我,丢弃了我们传统的一些好的教学思想,盲目跟着美国走,脱离了我们的实际。
  我们中国的现实是教育资源分配极不均匀,教育层次城乡存在这巨大的差异,我们有庞大的人口压力,庞大的文盲队伍,我们的教育机制教育制度存在极大的迟滞性,缺少活力,等等。  显然,在中国,不可能有一套放之四海皆准的教学理念,它是如此复杂,又是如此庞大的工程。
  中国明显的城乡二元化结构,迟滞这种国教改真正有效地推进。它既有上不上得起学的问题;也有上学了该如何学好的问题,有职业化教学与精英化教学的矛盾,如此种种。 因此,新的教学理念并不能充分解决这些问题。
    新课改在处在一个起步阶段,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讨论,探索,实践的深入,新的课程改革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二 新的课程改革,动力源在哪里呢? 事实上,新课改有着巨大的内推力。
  传统的教学理念,虽有不少的优点,但是在实践中渐渐被推上了一种极端,一考定终身的评价制度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它的弊端暴露无疑。  加上中国如此之大,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城乡的巨大差异,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日益分化,因此,改革教育的呼声不绝于耳,几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在一线的教师对目前的教育的感觉,是带着镣铐跳舞;莘莘学子面对高考,是一种欲拒还迎的无奈,说是选择自己的命运,其实无从选择。他们是对教育改革,对新课改盼望的心情最急切的一群,最中坚的力量。  改革需要通过他们来落实,来达成目标。
  因此,目前在中国要找出一个反对教育改革的人,恐怕比为官者廉洁,或者登上月球还困难。所以中国的教育改革有足够其强大的动力源,真有一点“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味道。 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的教改应该如何去改革?围绕这一点争议颇多。
    影响教改的因素也颇多。虽然新的课标已经颁布,但是并没有解决这个争议。现在这场如火如荼的教改,更像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决心虽大,效果实际并不理想。就像一个巨人举起一把大斧头,一斧头下来,虽然把一些长久来困扰人们的难题齐齐砍下,但不免又把一些好东西一同砍去,有时甚至某些地方失了准头,砍在了不该砍的地方上。
     我以为,一场自下而上的教改似乎更有生命力。首先,政府应该给教师、学者、国人提供一个平台,论坛,首先让大家进行充分的探讨,争论,试验,实践,让人们充分的认识、分析目前的教育制度的弊端,充分探讨中国教育的出路在何方,充分探讨中国教育的目标何在,充分探讨一个或者数个乃至数十个可行的方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允许教育的多元化思想和实践,允许各地进行不同的教育改革的试验,走出去,引进来,注重城乡不同的现状,注重可持续发展。
     其次,允许市场对资源的重新分配,注重发展私立学校,对教育不搞行政命令,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成为一个服务性机构,咨询性机构,让社会、市场去激活教育改革,教育主管部门成为一个指导性把关者。
  一个社会的能量永远大于几个专家的力量。一场自下而上的改革持续力应该大于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  一场自下而上的改革不会是一株昙花,瞬间就凋谢了。 三 新课改还遇到来自家长的巨大压力,家长们有充分的理由,拒绝让自己的孩子充当试验品。
  中国几千年来的教育思想仍然在影响着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思想,精英教育的理念仍有持续的影响力;而另一方面,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巨大的就业压力,数目有限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残酷无情的社会竞争,也不容许家长有更多理由接受与他们的“功利化”目标不一致的教育改革,所以,社会上的家长们几乎本能的拒绝改革。
    这是新课改不尽如人意的主要障碍之一。 特别是农村的孩子,高考是他们摆脱一个世界进入另一个世界的几乎是唯一的路,他们是社会的弱势集群,但是人数众多,如果改革不利于这些目标的实现,他们几乎会失去他们的人生目标。
  城乡二元结构的巨大障碍,横亘在他们的心灵。高考是他们唯一的机会。  所以,他们欢迎改革,但是拒绝以损害他们的利益作为代价。 城市的孩子,一方面他们享受着优质的教育,但另一方面,他们不得不承受生命之重,成天陷于题海之中,对自己的人生缺少思考与选择,对自己的生活缺少体验与实践,外部强大的压力几乎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他们想逃,但天地虽大,却无处可逃,中国的每一个省市都是如此,除非出国,耗费父母的血汗钱,但这只是极少数人的梦想,大多数人还是不敢做这种梦的。
    他们欢呼着改革的到来,但是,任何有损于他们竞争力的改革,也会遭遇他们激烈抵抗。在城市,名牌大学,意味着强大的竞争力,强大的竞争力意味着可靠的立足社会的资本。这一思想盘踞在在城市,深入城市的每一角落,它有巨大的生命力。
  正是这一思想的推波助浪,是传统的教育思想走向了一种极端。  因此,教改必须面对这一思想的巨大挑战。翻过着一座山就会是另一个世界。 那么,如何化解这些阻力呢?他们如此真切的横在改革者的面前,不容回避,它们又是一种不能完全否定的生活逻辑,怎么办? 多元的、多层次的,多方位的教学价值取向与传统教学必须有一些妥协,必须解决社会生在中最现实的目标,把远与近,高与低,现代与传统有机的辩证的统一起来,才有可能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改变传统推行教育改革的方式方法,让市场,社会去化解一些风险,解决一些难题。应该允许更多的私立学校进入市场,让他们充当鲶鱼的角色,激活一塘春水。 四 新课改也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极大的关系,中国要走什么样的路,中国要走向何方,中国在现代化过程需要什么人才,这些都是教育的终极目的。
    国家结构性的问题,也是教育结构上的问题,譬如,城乡二元结构不合理性,也使教育不合理性。中国民主化进程,影响着国民的民主思想的养成,从而影响教育的民主化理念。 因此,探讨教育改革,不应该局限于教育领域,应该站得更高更远一些。
  目前,我国的民主化进程,有了长足进步。  农村村委会的海选,城市居委会的选举,已经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周围。中国的政治改革也日益深化,胡温新政,叫海内外人士刮目相看。因此,教育改革应该与此保持同一的方向,教改要培养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需要的现代化人才,而不是急功近利的,唯唯诺诺的人才。
  现代化的人才应该是,讲民主,讲法制,有创新能力,有使命感的,和谐健康发展的人。   以上一些观点,多有不够周全的地方,在此只是抛砖引玉,以就教于方家。 江猛 作者邮箱: jmjm520@ --------------- 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八个简明构想 建议如下: 一、更正强迫全民学英语的教育政策 英语的教育政策,改普遍要求为择优培养,改广种薄收为精耕细作,改必修必考为选修选考,改强加于人为自主自愿。
    将升学、学位、毕业、职称与英语脱钩。停止强迫英语对教育经费的巨大浪费、对学生时间和青春的空耗、对学生身心的摧残; 二、加大教育投入 遏制公车、吃喝、出国、政府豪华建筑等方面的严重浪费,考虑出口退税政策的适当调整,用之于加大教育投入,循序渐进又尽快地最终实现全国普遍的从小学到大学的全程免费教育,如此,将极大增进人民福利,为党和政府添光彩; 三、改革教育投入体制 变地方自筹为全国统筹,以实现对贫困边远地区教育的真正倾斜;改变教育经费下拨、层层关口道道环节跑冒滴漏效率低下的状况,将教育经费直接打入每一个学生的账号,或以教育券的形式发至每一个学生手中,便于学生选择学校,挑选教育服务;将经济高效的产业化竞争机制引入学校创办和运作,以避免走上低效浪费缺乏活力的衙门式办学旧路。
     四、缩短学制 过长时间单一的学校教育非但无益反而有害,甚至误人子弟,不但严重浪费宝贵教育资源,最令人担忧的——老虎在笼子里关久了,会跟猫差不多的。
  建议将目前小学中学的十二年缩短为十年左右:小学五年,初中两年,之后放假半年(用于调整身心、生活实践拓展);高中课程两年,加半年时间的复习与迎考;在高中毕业大学之前,每个大约十六岁左右的孩子放假两年。
     五、发展学徒教育 十三亿勤劳智慧人口的大国,居然出现技工荒,这是对脱离劳动脱离实践的中国应试教育的严重预警。坚决主张,在中学之后大学之前的两年假期中,鼓励学生自主地择师学艺,每个学生掌握一两门工农生产和谋生的实际本领,此后才读大学或顺势就业。
     六、改革高考 继承高考的优良传统,维护高考的权威性、严肃性、公平性及全国统一性和同一性,高考事关社会全局,警惕以任何借口对高考权威进行削弱。 坚定审慎地改革高考,使高考制度与时俱进。
  因为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大众化必将是历史的趋势,不应当再人为设置复杂的障碍阻挡这一历史进程;过高的高校门槛、过于激烈的升学竞争,严重浪费教育资源,空耗学生宝贵青春,误导基础教育,陷教育于应试的泥沼。
    高校的门槛应当降低;凡具备基本智力水平、基本学习能力的绝大多数学生,应当能够顺畅地获得进入普通高校的资格;至于众人趋之若鹜的全国名牌重点大学的招生,建议国家果断地采取高考成绩分级基础上的电脑随机录取方式,以钝化和冲淡过于激烈的高考竞争,为亿万孩子的身心健康及个性发展腾出空间。
    高考未来走向,应当趋向简化而不是复杂化,应当淡化而不是强化,应当趋向适度模糊而不是如过去的过度计较过度精确与过度激烈。 七、创人才选拔新机制 高考不能承担“人才选拔”责任;另创人才选拔机制;把选拔的职能从教育中剥离出来。
   选拔人才对任何不甘落伍、追求发展的国家都是至关重要、极为关键的。  但严格地说,学校教育的考试不能胜任人才的选拔,这种考试选拔出来的“人才”无非擅长考试而已,未必就是用人单位所需的理想人选。
  未来的用人单位自然会进行选拔,不用教育部门、不用学校过早地越俎代庖。教育以“选拔”为己任,其实是自作多情又不能胜任之举。 选拔教育应当废止;应当另创人才选拔新机制。  选拔的时机应当由受教育阶段后推到择业阶段;选拔的主体由教育部门改为用人单位――因为只有用人单位自己才能选拔出合乎自己需求的人才;选拔的形式应当由比较单一的与实际比较脱离的纸面虚拟的知识理论考试,转为用人单位所组织的、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能检验真才实学的丰富多样的选拔手段。
     因此,国家的人才选拔焦点,应该由关注高考转移到关注就业阶段的招聘录用。首先国家应当继续规范和完善公务员选拔任用制度,使社会底层人员有平等机会通过公平的选拔竞争参与国家事务;其次,应当规范和完善政府控制的企事业单位用人选拔制度,使得社会的底层百姓也有同样平等的机会在政府背景的单位中谋求就业;再次,政府应当引导、要求和监督社会上各用人单位建立科学规范的选拔用人制度――以保证社会底层的优秀才俊也能脱颖而出。
     此外,将附加于大学文凭之上的外在功利剥离出来。国家应当禁止用人单位招聘录用人员时对文凭学历的歧视性要求。 如此,高考和中国教育才能脱去炽热,回归自然平和的常态。
   八、建立与终身学习相符合的工作学习休假制度 每工作若干年(如七年),向公民提供一年的休闲放松、充实学习、研究反思的机会,鼓励公民进入高校提升再造。  从工作到退休,按每八年之中休假一年计,也不过提供四年的假期与学习时段。
  真正建立和谐的学习型社会。此构想是能够达到的,必有无尽的好处,这里不予赘述。 。

2009-03-10

597 0
课改是该思想,不是改课本,更不是改体制!

2009-03-09

626 0
    你这个问题太大了,记得国家在上世纪发过一个什么的,泱泱洒洒在报纸上登了好几个版面,不是我们一两句话说得清道得明的。只能从简说说了。 最关键的是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就我所了解的,如 X 县中小学行政上归县教育局管理,而党组织却归所在乡镇党委管理,教育局党组只管高中。  这样就形成对中小学的管理党政两张皮,人为造成政出多门。又如 X 县规定,凡公办教师到民办学校任教,按自动脱岗处理,一律取消其公办教师资格。
  作为教师,无论在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教书,都在教育岗位上,怎么能说人家脱岗呢?再如民办中小学教学质量高,而公办中小学教学质量低,原因何在?还不就是个管理的问题。  一个公办小学,村上乡上县上……多级婆婆,教育卫生公安……多个公公,都在管,都不管。
  而民办学校就不存在政出多门、多个公婆现象,校委会、董事会说了算………… 所以说,中小学教育改革,关键是管理体制的改革,什么时候各位公公婆婆把对中小学的管理当作应尽的义务而不当作一种权力,什么时候就会见成效的。
    现在这些众多的公公婆婆权力意识太强烈了,要让其一下子扔掉权柄怎么可能呢!难啊,体制改革,更难啊,教育体制改革………………。

2009-03-09

610 0
头顶上有高考这根指挥棒 再怎么改也改不到哪去 但是珠算和恢复繁体我觉得是有必要的 古人智慧的结晶 包含了更多我们还没发现的奥秘 古人造字所隐藏的人生哲学值得深探 但记历史年代是没啥必要 可文科考试必须制造考点 

2009-03-09

623 0
    国家教育十一五规划将十一五期间基础教育的发展定位在追求教育资源均衡发展,这是非常准确的认识。这个基础矛盾不解决,其它象素质教育之类的,就是空话。 看到你到我的个人中心“访问”,我就再?录妇? 不久前,这里有人发贴,内容类似。
   目前小学择校问题的核心在教育资源不均衡,因此,为了升学,必须去择校。  如果资源问题解决了,在哪里上,都可以在一个相对平均的环境下升学,还是择校么? 而择校带来什么?应试! 因此,资源均衡化,应试问题也能有效缓解(不可能根本解决) 最早,制约素质教育的有2个环节,一是庞大的适龄人口,一是不均衡的教育资源。
  第一个问题,现在矛盾在缓解,适龄人口在下降,而后个问题,现在也在重视起来,关键是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当然,还有别的问题。比如升学的渠道缓和了,还要给不同的人群予以不同的渠道,使他们不要通过一个桥过河。
  当然,这就是另外的题目了。 再探讨。 你的题目确实太大了。 至于你提的其它问题,对历史年代缺乏基本的了解,如何学习和研究历史?就算美国的学生,一样要记忆历史年代和历史人物。   至于珠算,从来就不和计算机冲突。
  就象数学发展到今天,加减乘除四则一样学一个道理,而不能只依靠计算器。 至于恢复繁体字教学,就当个笑话吧。类似笑话还有国学。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社会民生
其他社会话题
公务办理
法律
军事
求职就业
时事政治
宗教
其他社会话题
其他社会话题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