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理工学科 化学

高露洁里面真的有致癌物吗?

听说,媒体曝光了。

全部回答

2005-04-21

0 0
高露洁所含的三氯生与自来水中的氯能生成三氯甲烷(俗称“哥罗芳”)是一种化学混合物,被用于医学麻醉和工业溶剂。 是否发生化学反应,要取决于氯和三氯生的含量、水的酸度和其他因素。

2005-04-25

250 0
没有,这个不是已经澄清了吗? 开始公布这一结论的科学家后来说他做试验的时候有的是污水,也就是他在污水处理中发现的这个结论,而并没有用饮用水做试验,所以试验结果十分不可靠,大家放心的刷牙吧

2005-04-23

236 0
不可能比香烟和汽车尾气更毒的,这两种东西大家都不怕,还怕什么牙膏啊!

2005-04-22

239 0
有些说法不能太在意! ~|~ 《》

2005-04-22

267 0
    源头:来自名不见经传的小报   这两天新华社记者颜亮对此事的来龙去脉作了的调查:我看过国内很多媒体关于此消息的报道,消息来源均是来自4月15日的英国(evening standard,有些媒体译作《标准晚报》,而正规翻译应是《旗帜晚报》,《竞报》编者注)《旗帜晚报》。
    当天,该报刊登了该报记者Mark Prigg采写的新闻《牙膏的癌症警告》,导语是“十几种超市出售的牙膏今天成为癌症警告的焦点,受到有关影响的还有一些抗菌清洁产品,包括洗碗液、洗手液等”。
  报道中提到,取得这一发现的是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的“教授”Peter Vikesland。     如果没有高露洁事件,相信大多数媒体编辑记者都不知道《旗帜晚报》为何物。
  这家报纸在英国实在只能算个三流小报。当我向在英国的同行求证这一新闻的科学性时,同行听说这一新闻来自《旗帜晚报》,甚至没有兴趣去深究。   高露洁是世界上销量很大的一种牙膏,北京个别媒体在发出“高露洁牙膏可能致癌”这样一则新闻时,实在应该考证一下它的消息来源。
    应该思考一下,为什么这样“重要”的一则新闻,世界主要媒体都没有报道?为什么英国的主流媒体BBC、路透社等都没有提及?退一万步来说,如果这些主流媒体都漏报这一新闻的话,为什么此后几天都没有补报?   文/颜亮   篡改:科学家的观点被夸大   《竞报》记者也找了最初刊出这种新闻的原始出处。
    是在4月13日美国科学协会(AAAS)下属的一个网站上。   发现Peter Vikesland“教授”所在的大学确实在4月13日向新闻界提供了题目为《太爱干净可能对你的健康和环境有害》的新闻素材,介绍了Peter Vikesland的研究成果。
  文章中没有提到“高露洁”,与英国《旗帜晚报》的报道基调也相差很大。  原文的主题是:“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的助教Peter Vikesland发现,很多抗菌香皂中包含的抗菌化学成分三氯生,会和自来水中的氯发生反应,产生挥发性物质三氯甲烷,而三氯甲烷被美国环保署列为可能的人类致癌物。
  ”   Peter Vikesland在实验中模仿了家庭中洗盘子的环境,发现当包含三氯生的杀菌洗碗液混合在含有氯的自来水中时产生的三氯甲烷,可能会通过人的呼吸或皮肤被人体吸收。  但是这个量到底有多大,是不是超出了允许的范围,并没有定论。
     遗憾:专家的声明被忽视   对于这个重新新闻,对于正身处英国的人民网驻英国记者施晓慧的颇感惊讶。   “牙膏、肥皂等产品中所含的三氯生与自来水中的氯能生成致癌物质三氯甲烷,英国玛莎超市将高路洁等产品下架”。
    这条消息没有在英国引起什么反应,却在中国不胫而走,甚至热炒。记者不断接到国内约稿电话。   19日,这一发现的科学家美国弗吉尼亚工学院的研究者彼得·威克斯兰在弗吉尼亚《The Roanoke Time》报纸的网站上说,许多媒体断章取义了他关于潜在健康风险的发现。
    他没有说,也没想给谁一个结论,说抗菌化学物质是潜在的危险和值得引起健康关注。他说,周五伦敦《旗帜晚报》说的英国玛莎超市把有些牙膏下架,显然是对他最近研究的过度反应。他认为,人们跳过了他的结论,现在没有担心的必要。
     但这位严严肃科学家的最态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国内媒体没有采用他的话。  。

2005-04-21

249 0
有是有 不过没什么关系 一次摄入哥罗方7克才能致癌 平均每天每人刷牙3次 摄入量也远低于7克 所以没什么关系 不要长期使用就好!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化学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理工学科
化学
农业科学
生物学
建筑学
心理学
数学
天文学
工程技术科学
环境学
地球科学
生态学
物理学
化学
化学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