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出国/留学

美国大学录取率降低是因为中国留学生抢夺教育资源吗?

美国大学录取率降低是因为中国留学生抢夺教育资源吗?

全部回答

2017-05-20

44 0
    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竞争激烈,教育不公平现象难以完全消除,这恐怕是全世界的普遍现象。美国作为高等教育的大国、强国,此类问题有其自身特点,相关应对和改革措施颇值得深入研究和适当参考。
   激烈:美国的好大学也是“独木桥” 近几年来,美国一流高校的本科生录取率一路走低。前不久公布的2016年数据继续呈下滑趋势,像著名的8所常青藤高校中,就有6所的本科录取率较去年下降。  不少名校的本科录取率创下历史新低,例如哈佛大学只有5。
  2%。也就是说,在自认为已达到了哈佛大学入学标准、进而递交入学申请的人当中,只有大约二十分之一的人会被录取,可见竞争之激烈。 这样的数据既令人惊讶,又在意料之中。说令人惊讶,是因为近年来美国名校的本科录取率下降得确实太猛了些。
    11年前,常青藤高校的本科录取率都高于10%,到今年就只剩两家还能如此了。如果说10年前进美国一流名校读本科是从拥堵的街道挤出一条路来的话,那么现在真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但这一趋势也在意料之中,因为其原因很简单也很明显——那就是申报这些学校的人数在逐年增加,而学校的录取计划保持稳定,录取率自然就变小了。  美国国内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的增长当然是主要原因,但国际学生的大量涌入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2004~2005学年到2014~2015学年,美国高校国际学生数量从56。5万人增加到97。5万人,占全体学生比例从3。3%增加到4。8%。在综合排名靠前的研究型高校以及在研究生当中,这个比例还要高得多。
    其中,中国学生的表现极为抢眼。2009~2010学年,在美高校的中国大陆籍学生人数为12。76万人,其中本科生占32。3%,研究生占52。1%;到2014~2015学年,这一数字上升到30。
  4万人,其中本科生占41%,研究生占39。6%。 不但整体数量增长迅猛,而且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本科生成为留学队伍的主体。  从这些数据看,说国际学生“抢”了部分美国本土学生的教育资源,加剧了美国好大学难进的现象,恐怕不完全是无稽之谈。
   淡定:美国社会对国际学生涌入的反应 那么,美国社会对此是如何看待和应对的呢?就我的观察而言,总体是淡定的。不淡定的声音也有,比如《波士顿商报》曾抱怨说,波士顿地区的留学生增长速度超出全美平均水平一倍,一些高校的本地学生比例下降了约五分之一,主要外来增长源就是中国学生云云。
     但是总的来说,美国社会对高校外来生源增长的现象反应并不激烈。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教育人士,基本保持平和、理性甚至欢迎的态度。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条原因: 第一,美国高等教育的总体适龄人口在下降。
  美国人口普查局2013年9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3年两年间,美国高校录取学生人数一共减少了约93万人,是自大萧条时代以来高校录取人数减少幅度最大的一段时期。  所以不少高校,特别是适龄人口减少比较多的地区的高校以及不太知名的高校,实际上正面临着生源危机。
  对这些地区、这类高校而言,外来学生的增多不但不会挤占教育资源,反而可以促进教育发展。这一点,即便《波士顿商报》的那篇文章也部分承认。 第二,美国教育资源丰富,选择余地大,兜底能力强。  从就业导向、注重技能培训的社区学院,到实力不俗、性价比颇高的州立大学,再到以通识教育和精英培养为理念的文理学院,直至高水平的研究型高校,学生可选择的余地比较大。
  常有些名不见经传的地区性高校,通过服务地方,与地方经济形成良性循环,使得学生就业情况甚佳,在名校的眼皮子底下办得有声有色。   第三,国际学生与美国本土学生就读的层次和学科重合度比较有限,在某些领域甚至互补性很强。
  在本科层次,美国一流高校给国际学生的名额多年来波动很小,对本土学生没有形成大的冲击;在研究生层次,2013年7月有一项统计表明,国际学生占美高校全日制研究生的比例,以电气工程专业为最高,达70%,个别学校甚至超过90%;其次为计算机科学,达63%;工业工程专业居第三,为60。
    4%。此外,化学工程、材料工程、机械工程和经济学等学科比例也都超过50%。但是,这些学科大多不是特别受美国本土学生青睐,国际学生的到来还提高了这些学科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第四,美国民众的高等教育观总体较务实理性,对名校光环相对不那么膜拜。美国高校的实际入学率,即已录取者中最后来校就读的比例很能说明问题。  这一数据超过70%的,全美屈指可数,即便高居榜首的哈佛大学也只有80%出头。
  换言之,在接到哈佛大学录取通知书的人中,有约五分之一之众没有去就读!这在其他很多国家的人看来是难以想象的,但这正是美国务实、独立、不盲从的民族性格的体现,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为什么面对国际学生蜂拥而入,美国本土民众却并无特别强烈的权益受损感。
     第五,美国高等教育界推崇开放平等的理念。从历史上来看,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这般领先世界的地位,与其不断接受、吸收外来优秀人才密切相关。2013年7月,美国国家政策基金会出台了一份报告,认为国际学生的加入提升了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质量,有助于所在高校吸引一流学者,进而令美国本土学生也受益,并且建议采取措施吸引这些国际学生毕业后留美。
    报告作者甚至批评美国政府“在不该让谁进入美国的问题上花了太多时间,而在该让谁进入美国的问题上花了太少时间”。 透明:美国促进教育公平的两招 近些年来,美国各界在保障弱势群体教育权益,促进教育公平方面作了不小努力。
  下面两个案例或许有启发意义,其共同特点是促进了教育资源的透明化。   一个案例是拓展教育信息的获得渠道,这是由政府主导的。全美数千所高校,各自的教学质量、经济负担、奖助学条件、毕业前景等情况究竟如何,不同背景出身的人了解程度有天壤之别。
  美国大学理事会曾有研究显示,美国绝大多数贫困家庭的高中毕业生即便在考试中取得高分,也没有向高水平院校递交入学申请。   能否实现高校信息全面、准确、无差别的覆盖?网络技术的进步和政府的强力介入使这个看似天方夜谭的目标有了实现可能。
  2015年9月12日,美国白宫办公室宣布,正式推出名为“大学计分卡”的网站(网址https://collegescorecard。ed。gov),为学生及家长提供高校信息服务。   该网站设计简明实用,由美国联邦教育部负责运营,配有搜索工具,可帮助用户对各校进行比较。
  用户可在搜索工具中输入学费、毕业率、毕业生平均收入等不同条件,点击搜索键后即可获得符合条件的学校名单。奥巴马总统对该网站的开通给予了高度评价,称“美国人民现在可以获知每一所高等教育机构的可靠数据”。
     另一个案例是拓展优质教育资源的替代渠道,这是由企业和高校发动并主导的,表现为“慕课”的兴起。“慕课”即“大型网络公开课程”,以其全开放、无学费或低学费、有证书(大多为非正式学分证书)等特点产生着惊人的影响力,冲击了全世界的教育,例如印度仅2013学年开学之际就有5万多人报名参加哈佛大学的慕课。
     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慕课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个是在扩大教育受众方面无与伦比的力量。2014年调查数据显示,虽然慕课的平均课业完成率甚低,但由于其基数极大,所以学成者的绝对数量仍相当庞大。
  未学成者中,完全荒废的也只是少数,多少有所收获。我曾参加宾夕法尼亚大学菲尔雷斯教授主讲的关于慕课的讨论会,亲见亲闻他开设的慕课《古典诗歌》的学员中,既有旨在弥补人文积淀不足缺憾的生物专业研究生,也有矢志热爱文学却无接受正规教育机会的低收入家庭妇女;既有阿富汗的女学生,也有自闭症患者。
     慕课的另一个特点是在拓宽专业人才培养渠道方面的巨大潜力。在edX的2014年年度报告中有调查指出,其学成者中,比例最大的人群是26岁以下、已获得学士学位者。联系我国实际,大批在高考中未能进入如意高校,而又有心继续深造的学子,不正是慕课的最佳人选吗?如果我国的高水平高校能够通过慕课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则可为其他层次高校中有目标、有毅力、有基础的学生创造条件,使其在更高起点和更公平环境下参与考研或者以其他形式尝试第二次机会,我国专业人才的选择面可得以拓宽。
    保障教育公平实际上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如果能将慕课在研究生教育的选拔机制中加以善用,就相当于在高考之后设了第二道保障教育公平的调节阀门。 以上是我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出国/留学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出国/留学
出国/留学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