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药:拉拉秧根是什么?草药:拉拉秧根是
拉拉秧根是茜草根的别名。
茜草因茎叶有倒刺,而有拉拉秧子、锯锯草、粘蔓草诸名。
茜草根
【茜草根的功效介绍】: 茜草根 (《本经》·原作茜根)
【异名】血见愁(《土宿本草》),过山龙(《格致余论》),地苏木、活血丹(《纲目拾遗》),红龙须根(《贵州民间方药集》),沙茜秧根(《河南中药手册》),五爪龙、满江红、九龙根(《江苏植药志》),红棵子根、小孩拳、娃娃拳、拉拉秧子根(《山东中药》),小活血龙(《浙江民间草药》),土丹参、四方红根子(《闽东本草》),红茜根(《江苏药材志》)。
【来源】为茜草科植物茜草的根及根茎。
【植物形态】茜草(《本经》),又名:茹?(《诗经》),茅蒐...全部
拉拉秧根是茜草根的别名。
茜草因茎叶有倒刺,而有拉拉秧子、锯锯草、粘蔓草诸名。
茜草根
【茜草根的功效介绍】: 茜草根 (《本经》·原作茜根)
【异名】血见愁(《土宿本草》),过山龙(《格致余论》),地苏木、活血丹(《纲目拾遗》),红龙须根(《贵州民间方药集》),沙茜秧根(《河南中药手册》),五爪龙、满江红、九龙根(《江苏植药志》),红棵子根、小孩拳、娃娃拳、拉拉秧子根(《山东中药》),小活血龙(《浙江民间草药》),土丹参、四方红根子(《闽东本草》),红茜根(《江苏药材志》)。
【来源】为茜草科植物茜草的根及根茎。
【植物形态】茜草(《本经》),又名:茹?(《诗经》),茅蒐(《毛诗传》),蒨草,地血、牛蔓(陆玑《诗疏》),红蓝(《史记》徐广注),染绯草(《蜀本草》),西天王草、四岳近阳草、铁塔草、风车草(《土宿本草》),蒨藤、五叶藤(《履?f岩本草》),土茜苗(《救荒本草》),八仙草(《纲目拾遗》),金线草、红丝线,锯子草(《植物名实图考》),红茜、四轮草、穿骨草、红髻巾、麦珠子,铁血藤、活血草、挂拉豆、山龙草、拈拈草、涩涩草、破血草、大仙藤、血茜草、草本入骨丹、红根藤、鸭蛋藤、染蛋草、红内消、红根草、拉拉藤、牛人参、锯锯草、粘蔓草,大锯锯藤、破血丹、小女儿红。
多年生攀援草本,长1~3米。
支根数条或数十条,细长,外皮黄赤色。
茎方形,有4棱,棱上有倒生刺。
叶4片轮生,有长柄,叶片卵状心形或狭卵形,长1。5~6厘米,宽1~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心脏形或圆形,全缘,叶脉3~5,自基部射出,叶柄和叶下面中肋上均有倒刺,聚伞花序圆锥状,腋生或顶生;花小,花萼不明显;花冠5裂,裂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基部联合,淡黄色;雄蕊5,着生于花冠筒喉内,花丝较短;子房下位,2室,花柱上部2裂,柱头头状。
浆果小球形,肉质,红色转黑色。
花期7~9月。
果期9~10月。
生于原野、山地的林边、灌丛中。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本植物的茎叶(茜草茎)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此外,尚有下列几种植物亦作茜草使用: ①长叶茜草,茎呈显著的四方形,叶为披针形,长2~10厘米,基部圆形,先端渐尖,叶柄亦较长。
使用于四川、贵州。
②中华茜草,叶柄较短,叶阔卵圆形,基部圆形或阔楔形,花序较短。
使用于四川、东北等地。
③狭叶茜草,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
果实黑色。
使用于山东部分地区。
④黑果茜草,形态与茜草相似,但果实成熟时黑色。
使用于黑龙江、辽宁、甘肃。
【采集】春、秋采挖,除去茎苗,去净泥土及细须根,晒干。
一般以秋季采者质量为佳。
【药材】根茎呈不规则块状,顶端有地上茎残基及细根残留,其下着生数条或数十条支根。
支根圆柱形而弯曲,长约10~20厘米,直径约0。
1~1厘米。
表面棕色或红棕色,有细纵纹,栓皮较易剥落,而露出黄红色本部。
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黄红色或淡红色,有多数小孔。
气微,味微苦。
以条粗长、表面红棕色、内深红色,分歧少、无茎苗及细须根少者为佳。
主产于陕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
此外,湖北、江苏、浙江、甘肃、辽宁、山西、广东、广西、四川等地亦产。
以陕西、河南产量最大,品质最佳。
四川药材中,尚以带有老茎的根茎,与茜草根同等使用,商品称为茜草藤。
江苏有以同科植物蓬子菜的根作茜草的代用品,药材称为白茜草或土茜草根。
其外表颜色较淡;横切面呈黄白色或淡黄褐色,粗者可见到淡褐色同心环纹;切片时如以热水浸泡,可使水变成淡黄色,茜草根浸水则成淡红色。
参见蓬子菜条。
【化学成分】茜草的根含紫茜素、茜素、伪紫茜素、茜草色素。
【药理作用】①止咳、祛痰作用小鼠口服茜草根煎剂有明显止咳和祛痰作用(氨水喷雾引咳法),但加酒精沉淀后,滤液即无效。
②对平滑肌的作用对离体兔回肠,茜草根煎剂能对抗乙酰胆碱的收缩作用。
根的水提取物对离体豚鼠子宫有兴奋作用,产妇口服亦有加强子宫收缩的作用。
③其他作用茜草根温浸液能扩张蛙足蹼膜血管并稍能缩短家兔的血液凝固时间,推测其有轻度止血作用。
茜草根在试管内对金黄色与白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肺炎球菌及流感杆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甲型及乙型链球菌无效。
茜草制剂尚能治疗膀胱结石,它对由镁或铵构成的结石虽有一定的溶媒作用,但对膀胱结石实际上并无多大作用,可能它兴奋膀胱肌肉,从而帮助结石的排除。
对大鼠的实验性肾或膀胱结石的形成,也有某些抑制或防止作用。
茜素为一种色素(橘红色),很早即由人工合成,口服能使尿、乳呈红色。
与其他醌类化合物相似,大剂量能降低动物血压而不影响心脏,有某些利尿及兴奋离体肠管(张力则略有降低)的作用。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对胆道无灭菌作用。
紫茜素对人型结核杆菌之作用很弱。
紫茜素、茜素对蚯蚓、蜗牛、囊尾蚴、羊的大肠寄生虫皆有毒性作用,但对鼠、兔、人等毒性很小。
茜素能抑制大鼠皮肤结缔组织的通透性,与芦丁相似,可能有抗炎作用。
在小鼠离体小肠试验中。
紫茜素、茜素皆无明显解痉作用。
茜素尚可用来测定肾功能、研究骨胳生长、检定与分离细菌及作免疫学研究(抗体吸附剂)。
【炮制】茜草:拣净杂质,除去芦苗,洗净,润透后及时切片,晒于。
茜草炭:取茜草片,置锅内炒至外表呈焦黑色,内部老黄色,喷洒清水,放凉。
【性味】苦,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别录》:咸,平,无毒。
【归经】入心。
肝经。
①《纲目》:手、足厥阴血分。
②《本草经疏》:入足厥阴,手、足少阴。
③《本草新编》:入脾、胃二经。
【功用主治-茜草根的功效】行血止血,通经活络,止咳祛痰。
治吐血,衄血,尿血,便血,血崩,经闭,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瘀滞肿痛,黄疸,慢性气管炎。
①《本经》:主寒湿风痹,黄疸,补中。
②《别录》:止血,内崩下血,膀胱不足,踒跌。
主痹及热中,伤跌折。
③《药性论》:治六极伤心肺,吐血,泻血。
④《日华子本草》:止鼻洪,带下,产后血晕,乳结,月经不止,肠风痔瘘,排脓;治疮疖,泄精,尿血,扑损瘀血。
⑤《伤寒类要》:治心瘅、烦心,心中热。
⑥《珍珠囊》:去诸死血。
⑦《纲目》:通经脉,治骨节风痛。
活血行血。
⑧杜文燮《药鉴》:功专活血,治跌扑痈毒,症瘕,经闭,便血,崩中带下,痔漏,风痹,臌胀,黄疸,虫伤。
⑨《纲目拾遗》;《葛祖方》治疯气痛,通经下胎,黄疸,瘕痞,蛇伤。
⑩《本草撮要》:疗霉毒。
⑾《现代实用中药》:有强壮作用。
适用于小儿及孕妇软骨病。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3钱;或入丸、散。
【宜忌】脾胃虚寒及无瘀滞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畏鼠姑。
②《雷公炮炙论》:勿犯铁与铅。
③《本草经疏》:病人虽见血证,若加泄泻,饮食不进者勿服。
④《本草正》:气虚不摄血及脾寒者勿用。
⑤《本草汇言》:精虚血少者,脾虚胃弱者,阴虚火胜者俱禁用之。
⑥《本草从新》:无瘀滞者忌投。
【选方】①治吐血不定:茜草一两。
生捣罗为散。
每服二钱,水一中盏,煎至七分,放冷,食后服之。
(《简要济众方》) ②治吐血后虚热躁渴及解毒:茜草(锉)、雄黑豆(去皮)、甘草(炙,锉)各等分。
上三味,捣罗为细末,井华水和丸加弹子大。
每服一丸,温热水化下,不拘时服。
(《圣济总录》茜草丸) ③治吐血:鸡血藤膏二钱,三七一钱,茜根钱半。
煎服。
(《医门补要》) ④治衄血无时:茜草根、艾叶各-两,乌梅肉(焙干)半两。
上细末。
炼蜜丸如梧子大。
乌梅汤下三十丸。
(《本事方》茜梅丸) ⑤治妇女经水不通:茜草一两。
黄酒煎,空心服。
(《经验广集》) ⑥治风湿痛,关节炎:鲜茜草根四两,白酒一斤。
将茜草根洗净捣烂,浸入酒内一周,取酒炖温,空腹饮。
第-次要饮到八成醉,然后睡觉,覆被取汗,每天一次。
服药后七天不能下水。
(《江苏验方草药选编》) ⑦治荨麻疹:茜草根五钱,阴地蕨三钱。
水煎,加黄酒二两冲服。
(《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⑧预防疮疹:服茜根汁。
治时行瘟毒,疮痘正发:煎茜草根汁,入酒饮之。
(《奇效良方》) ⑨治疔疮:地苏木,阴干为末,重者八钱,轻者五钱,好酒煎服;如放黄者,冲酒服:渣罨疔上。
(《纲目拾遗》)
【临床应用】治疗慢性气管炎鲜茜草6钱(干3钱)、橙皮6钱,加水200毫升,煎成100毫升。
日服2次,每次50毫升。
或将茜草、橙皮煎汁浓缩压片,每片0。
6克(含生药茜草,橙皮各0。5克)。
日服3次,每次10~1。5片。
皆10天为一疗程。
治疗123例,一疗程后显效率为40。7%;两疗程后显效率为69。1%。
据观察,喘息型疗效略优于单纯型;不吸烟者疗效较高;男性显效率高于女性;年龄小、病程短,病情轻声疗效均较好。
茜草的止咳作用较强,祛痰、平喘次之,并有一定的消炎作用;服药后肺部干、湿性罗音及哮鸣音多数减少或消失。
半年后随访1次,显效以上为36。6%,复发率为46。5%。
1年后第2次随访,显效以上仍为33。
3%,复发率为65。2%。
服药期间未发现严重的副作用。
【名家论述】①《纲目》:茜根,气温行滞,味酸入肝而咸走血,专于行血活血。
俗方治女子经水不通,以一两煎酒服之,一日即通,甚效。
《名医别录》言其久服益精气轻身,《日华子》言其泄精,殊不相合,恐未可凭。
②《本草经疏》:茜根,行血凉血之要药。
主痹及疸。
疸有五,此其为治,盖指蓄血发黄,而不专于湿热者也。
痹者血病,行血软坚。
则痹自愈。
③《本草汇言》:茜草治血,能行能止。
余尝用酒制则行,醋炒则止。
活血气,疏经络,治血郁血痹诸症最妙,无损血气也。
配归、芍用,大能有益妇人。
④《本草新编》:茜草,但止行血,而不补血,宜同补气之药以行血,不宜同补血之药以散气。
至于各书言其能补虚热,且治劳伤,徒虚语耳。
行血而反能止血者,引血之归经耳。
但既引入于各经,即当以补阴之药继之,则血出而不再沸,否则血症未有不再发者也。
⑤《本草正义》:茜根性寒,所主多血热失血之症。
古今说解,都无异义。
而《本经》主治,独以寒湿二字为冠,最为不伦,虽各本无不尽同,然病情药性,大相矛盾,此必古人传写之讹,不可望文生义,曲为附和。
及痹指血瘀血热,痹着不行而言。
茜草寒凉,入血而能通瘀活络,是以主之。
古人论痹,本有热痹一侯,此必不可与上文寒湿连属读之,而谬谓可治寒痹、湿痹也。
黄疸本属热症,此则并能清热逐瘀,缪仲醇谓指蓄血发黄,而不专于湿热,其说甚是。
补中以清热,言热淫于里,则中气伤,惟去其热,清其血,则中得其补,经文最简,皆当观其会通,并非泛泛言之。
《别录》止血,以血热涌泄言之。
一以清血中之热,一以通壅积之瘀,斯血循故道而不横逆。
崩中亦以龙雷大亢之时而言,如其所失太多,阳气已馁,即非所宜。
踒跌必有血瘀,瘀则蕴而生热,故宜清热行瘀。
蛊毒皆南方热淫之毒,清血热者必能解毒。
陈藏器谓蘘荷与茜,主蛊为最。
惟膀胱不足-证,殊属费解,姑且存而不论,以俟知者。
大明止鼻洪,尿血,月经不止,痔瘘疮疖,皆指火邪太亢者言之。
又谓治产后血运,则惟肝阳有馀,恶瘀不畅者为宜,而血脱发晕,必非所宜。
濒湖谓通经脉,则以血热瘀结者为宜,又谓治骨节风痛活血行血,亦惟血热痹着者宜之,即《本经》之治风痹,《别录》之主踒跌也。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