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文学

孟子是孔子学生不?

要证据!!!!!!!!!!!!!!!!!1

全部回答

2007-10-11

0 0
     据考证,孟子生于周安王十七年(公元前385年前后),大约于周赧王十一年(公元前304元年)辞世。 当孟子出生的时候,孔子已经死了将近100年,当时孔门的弟子没有一个还活着。
   孟子自己说过:“予未得孔之徒也,予私淑诸人也。”私淑的意思是没有亲身受教于某人,只是崇仰自认学生而已。  孟子不是孔子的学生,他私淑的是什么人也不得而知,从他自己的话来看,他私淑的想必不是什么名人。
  
   《史记。孟荀列传》说孟子“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史学家认为这个说法是对的。子思,是孔子的孙子。 以上说法来源于我国著名古文字专家杨伯峻先生的《孟子译注》。   孟子并非孔子的学生,但这并不影响他深受孔子学说的影响,成为儒学最重要的传人,从而最终成为公认的孔子创立的儒教的第二位大宗师--亚圣。

2007-10-13

412 0
年代都不一样~~你说他是不是孔子的学生~~

2007-10-12

445 0
    不是 。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薪〕柴火。
  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与于不仁之甚者也〕和很不仁的人相同了。与,同。,亦终必亡〔亦终必亡〕也终究会消失(指已经积下的一点仁德)。  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五谷〔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豆五种谷物。
  者,种〔种(zhòng)〕播种的,这里指庄稼。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荑稗(tí bài)〕两种类似庄稼的野草,子食也可以吃。荑,即“”。。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孳孳〕勤勉的样子。
  为善者,舜之徒〔舜之徒〕舜一类的人。舜,传说中的古代帝王,名重华,是儒家推崇的明君。徒,类。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跖〕春秋战国之间民众起义领袖,被诬称为“盗跖”。  之徒也。
  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无他〕没有别的。,利与善之间也。”(《孟子?尽心上》) 孟子继孔子之后,极力“推销”儒家的仁爱思想,劝勉人们弃恶从善。看他在这三段话中,多会打比方,多么能言善辩!古今社会,世殊时异,但人心善恶的道理还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利己”与“利他”怎样调和,仍是现代社会中每个人所面对的问题。
     孟子和孔子一样,在他四十多岁的时候,开始带着学生周游各国,宣传他的社会理想。他发展了孔子的“仁爱”思想,极力劝勉君主实行“仁政”,认为“仁者无敌”。为了使人心向善,他特别重视“利”和“义”的分辨,认为人们在这两者之间作出怎样的抉择,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重要标志。
    读他的语录,我们会明显感到他的执着、自信和锐不可当的气势,令人折服。 回答者:Tanworld - 秀才 二级 5-17 09:19 大公无私 春秋时,有一天,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县官缺额,你看派谁去最合适?”祁黄羊想了想,说:“派解狐去最合适!”晋平公觉得很奇怪:“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要推荐他?”祁黄羊答道:“你只问我什么人最适合这个职位,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晋平公采纳了祁黄羊的意见,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
    果然,解狐很有作为,为当地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受到人们的称颂。 有一天,晋平公又问祁黄羊:“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位法官,你看谁能胜任?”祁黄羊回答:“祁午最能胜任!”晋平公说:“祁午是你的儿子,你推荐自己的儿子,不怕人家讲你吗?”祁黄羊说:“你只问我谁可胜任法官,并没有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 祁午当了法官后,非常称职,深受人民的爱戴。
     孔子十分称赞祁黄羊,说他是个公正严明的人,称得上是“大公无私”。 成语“大公无私”形容一心为公,没有私心。也指处理事情公正,不偏向任何一方。 回答者:mxysdhd - 魔法师 五级 5-18 18:1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回答者:lsyVSxsh - 童生 一级 5-20 11:04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顺(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6)。
    ”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
  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薪〕柴火。
  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与于不仁之甚者也〕和很不仁的人相同了。  与,同。,亦终必亡〔亦终必亡〕也终究会消失(指已经积下的一点仁德)。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五谷〔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豆五种谷物。
  者,种〔种(zhòng)〕播种的,这里指庄稼。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荑稗(tí bài)〕两种类似庄稼的野草,子食也可以吃。  荑,即“”。。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孳孳〕勤勉的样子。为善者,舜之徒〔舜之徒〕舜一类的人。舜,传说中的古代帝王,名重华,是儒家推崇的明君。徒,类。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跖〕春秋战国之间民众起义领袖,被诬称为“盗跖”。
    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无他〕没有别的。,利与善之间也。” (《孟子?尽心上》) 孟子继孔子之后,极力“推销”儒家的仁爱思想,劝勉人们弃恶从善。看他在这三段话中,多会打比方,多么能言善辩!古今社会,世殊时异,但人心善恶的道理还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利己”与“利他”怎样调和,仍是现代社会中每个人所面对的问题。
     孟子和孔子一样,在他四十多岁的时候,开始带着学生周游各国,宣传他的社会理想。他发展了孔子的“仁爱”思想,极力劝勉君主实行“仁政”,认为 “仁者无敌”。为了使人心向善,他特别重视“利”和“义”的分辨,认为人们在这两者之间作出怎样的抉择,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重要标志。
    读他的语录,我们会明显感到他的执着、自信和锐不可当的气势,令人折服。 。

2007-10-12

428 0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其间相隔两百多年!两人见面都难!须要证据吗?查一下历史书好了!

2007-10-11

426 0
孟子,有一种说法是子思(孔子孙孔?常┑牡茏樱谥祆涞摹吨杏拐戮湫颉防锍泼献邮芤涤谧铀迹铀际芤涤谠印T邮强酌胖У闹匾坛姓撸砸菜凳强鬃拥脑俅茏印>褪撬担献邮强鬃油降艿耐降艿耐降艿耐降堋?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文学
民俗传统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文学
文学
小说
散文
诗歌
戏剧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