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理工学科 生物学

植物病害的侵染来源有哪些?

植物病害的侵染来源有哪些?

全部回答

2022-04-28

0 0
    能寄生于植物的病毒、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都属于植物病原微生物。在轻微条件下它们只引起植物生长的失调并降低其在生态环境中的生活和竞争能力;严重时则会导致植物死亡、大幅度减产和饥荒。
  病原微生物与植物的相互关系有一定的专一性。不同病原菌的寄主范围宽窄不同,有些病原菌只危害一种或少数几种植物,另一些病原菌的专一性较低,它们常能寄生于多种不同的植物。  有些病原菌除了寄生以外,在没有适合的寄主时,还能营腐生生活,它们属于兼性寄生的类群。
  在植物体内大量发展的病原菌通过各种途径干扰植物的正常功能并引起病害的典型症状。例如,植物叶组织坏死造成叶斑;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可使植物组织和细胞解体造成溃疡和腐烂;气孔或输导组织被病菌侵染后可导致萎蔫和枯萎;叶绿素合成代谢的破坏则造成植株缺绿;病原菌产生的吲哚乙酸等生长素类物质可使局部组织细胞过度增生而产生畸形、树瘿等特殊形态。
    植物一旦受到病原微生物的危害之后常常会给某些条件致病菌造成侵染的机会,两类微生物的双重侵染又进一步加重了对植物的损害。植物病害对农业、林业及畜牧业的发展造成了重大的威胁,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到一种作物在某一特定地区种植的可能性,在病害高发区种植的作物产量极低甚至会颗粒无收。
    1、植物病原真菌真菌是主要的植物病原微生物,许多真菌都可以引起植物病害。如由藻状菌中的致病疫霉(Phytophthorainfestans)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由子囊菌中的白粉菌引起的大麦、苹果和葡萄的白粉病,由担子菌中的锈菌引起的许多禾谷类作物的锈病及黑粉菌引起的小麦腥黑穗病、散黑穗病和玉米黑粉病等已成为世界性的严重作物病害,由半知菌引起的植物病害有棉花炭疽病、立枯病和黄萎病,水稻的稻瘟病和纹枯病等。
    几乎在大多数作物上,果蔬上和花卉上都能发现真菌引致的病害。许多真菌的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均能在植物上寄生。而无性孢子的大量繁殖和生长是病害蔓延和流行的主要原因,有性孢子的形成和它们在种子及残枝落叶中休眠或越冬是翌年发病的主要原因。
  在许多病原真菌的复杂的生活史中,一个阶段在寄主植物,另一阶段则在土壤或植物残留物中完成。  病原真菌的侵染与温度和湿度有密切的关系。温暖潮湿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尤其有利于病原真菌的侵染和植物病害的蔓延,土壤pH值也对真菌的侵染和致病性有一定的影响。
  2.植物的细菌性病害能侵染植物并引起病害的细菌主要来自假单胞菌属、黄单胞菌属、土壤杆菌属、棒状杆菌属、欧文氏菌属和枝原体属等。  病原细菌多由植物的自然孔口或伤口侵入,寄生于植物组织或导管中,常引起植物产生斑点、白叶、顶死、萎蔫、软腐和过度生长等病症。
  它们多能存活于植物组织或种子中,或进入土壤中营腐生生活。例如引起果树火疫病的解淀粉欧文氏菌(Erwiniaamylovora)就在树干或树枝的组织中越冬,到次年春天借昆虫和降雨再次传播。  引起水稻白叶枯病的水稻黄单胞菌(Xanthomoasoryzae)除能在水稻秸杆上越冬外还能寄潜在种子颖壳、胚或胚乳表面,能在干燥条件下存活半年以上,因而还能随种子传播。
  引起蚕豆萎蔫病的栖菜豆假单胞菌(Xanthomonas。malvacearum)能潜伏在蚕豆珠孔中随种子传播。  引起棉花角斑病的锦葵黄单胞菌(Xanthomonasmalvacearum)则寄存在子叶外缘而随种子扩散。
  根癌土壤杆菌(Agrobzcteriumrumefaciens)可作为能在土壤中兼性腐生的代表,它在寄生时能使许多双子叶植物(如番茄、糖用甜菜和许多果树等)的根或茎部形成肿瘤3.植物的病毒性病害已知能引起植物病害的病毒有300余种,马铃薯迟化病早在18世纪末即在欧洲发现,迄今仍是农业生产中的重大难题之一。
    烟草花叶病毒是最早被发现的病毒,流行时常可使产区烤烟减产25%。与动物病毒和噬菌体不同,植物病毒的侵入必须要有活细胞上的微伤才能进入细胞质,然后可以经薄膜细胞和胞间连丝弥散或进入输导组织快速转移。
  病毒在植物体内的分布有局部性和全面性两种,进入寄主细胞的病毒在复制自身的同时,干扰和破坏了寄主细胞的正常生理代谢活动,从而产生植物受害的症状。  。

2014-01-05

66 0
  病原物从侵染到寄主植物病状出现的过程,简称病程,侵染程序一般分为以下3个时期: (1)侵入期。从病原物侵入到与寄主植物建立营养或寄生关系的一段时间。 (2)潜育期。从病原物初步与寄主植物建立寄生关系到出现明显症状的一段时间。
  
  潜育期的长短因病原物的生物学特性,寄主植物的种类及生长状况和时期,以及环境条件的影响而有所不同。 (3)发病期。受侵染的寄主植物在外部形态上出现明显的症状,包括染病植物在外部形态上反映出的病理变化和病原物产生繁殖体的阶段。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生物学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理工学科
生物学
农业科学
建筑学
心理学
数学
天文学
工程技术科学
化学
环境学
地球科学
生态学
物理学
生物学
生物学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