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理工学科 物理学

请问什么叫动机的机能?

请问什么叫动机的机能?

全部回答

2014-02-12

175 0
    动机(motivation)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 动机有始发机能,指向或选择机能,强化机能。 引起动机的两种条件:一是内在条件;二是外在条件。
  前者就是"需要",即因个体对某种东西的缺乏而引起的内部紧张状态和不舒服感。  动机就是由这些需要构成的。需要使人产生欲望和驱力,引起活动。后者是个体之外的各种刺激。这些刺激包括物质因素。
  它们也是引起动机的原因之一。 心理学家把凡能引起个体动机并能满足个体需求的外在刺激称为"诱因"。行为可由需要引起,也可由环境因素引起,但往往是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交互影响的结果。  在某一时刻最强烈的需要构成最强的动机,而最强的动机决定行为。
   动机一般分为两类:第一类与身体的生理需要有关。这些动机是生来就具有的,可称为原始性动机,或生物性动机,或生理性动机。包括饥饿、渴、性、睡眠、温冷、解除痛苦等。第二类与心理和社会需要有关。这些动机是经过学习获得的。
    可称为继发性动机、社会性动机或心理性动机等。包括友谊、爱情、亲和、归属、认可、独立、成就、赞许等。这种分类只具有相对意义。行为虽是由动机决定的,但并不是绝对的一对一的关系,类似的动机可能表现为不同的行为。
  此外,类似的行为有时也可能出现于不同的动机。再则,一种行为的背后可能同时隐藏着不同的动机。   动机问题是心理学中后起的研究领域,并且越来越受到心理学家们的重视。
  但,由于动机问题的复杂性,动机问题研究困难重重。严格地说,当今的动机研究还处于库恩所说的范式前(preparadigm)时期。因为动机问题研究从本能论开始至今还没有形成其统一的范式,而是出现了理论观点纷呈、学说林立的局面。
    动机问题的实质尚未揭示,已有的成果不能令人满意。如,本能论一开始就把其理论建立在人与动物相似的错误假设之上,从动物所具有的本能种类,来推断人的本能数量,从而忽视了人所特有的复杂的社会性动机。
  驱力理论也大都把驱力视为人与生俱有的东西。需要层次理论则只停留于对需要的内容、种类的区分之上,并没有阐明其动机作用过程和实质。  诱因论则主要反映了行为主义的客观立场,从外部来寻求人类行为的动因解释,这未免本末倒置。
  现代认知动机理论虽然看到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看到了人类所特有的能动作用,并努力用认知观点来解释人类复杂的动机问题,但他们的共同失误之处在于他们大都将自己的理论观点建立在单一的人类社会需要假设之上。
    如,和韦纳相类似,德西假定人的内在动机是智慧和自我决定的追求〔1〕。弗瑞德曼的预言理论则认为人类总是努力寻求对其自身和他们的环境的控制〔2〕。这样,尽管他们都在这些基本假设的基础上进行过大量的研究,都有专著对其理论进行阐述,但,不无遗憾地说,他们在对动机问题的某一方面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忽视了人类复杂的社会行为的其它方面,他们的理论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而我们知道,科学的目的是透过事物复杂的现象本身,领会其深层的实质,是发现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建立其一般的理论体系。
    有鉴于此,我们认为,目前的动机问题的当务之急是构建总体的理论框架,来指导动机问题研究的实践,使动机问题研究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逐层深入,而不致于偏离其实质。当然,理论框架的构建,又离不开已有动机问题的研究成果、实践经验。
   为了把握动机问题的实质,建立动机的总体理论框架,切实解决一些有关动机的理论问题,在本文中,我们首先从动机的概念入手,对动机概念进行科学的限定。  其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动机作用的过程、机制,建立动机的模式。
  最后对模式中所涉及的诸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进行详细的阐释。 一、动机概念的限定 通过对动机问题的历史考察,我们发现,动机概念并不是十分清楚的,动机概念常被本能、驱力、需要等概念所取代,这也直接造成了不同的理论学说,如本能论、驱力论、诱因论、需要论、归因论、自我效能论等等。
    究其原因,这一是因为动机问题自身的复杂性,多面性,动机问题不亚于心理学中的每一个论题,甚至可以说它就是整个心理学理论的具体运用。心理学所关注的心理过程(知、情、意)及个性特征,它都涉及到。
  再者,还因为各个动机理论的出发点各不相同。本能论、驱力论、需要论从人的内在要求出发,诱因论从目标、刺激物等外在的因素的动机作用开始,而归因论、自我效能论则涉及动机的中介认知、情感过程。  这些理论可以说对动机问题都有所贡献,但偏颇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如何给动机下个全面准确的定义,是个一直困惑着心理学家们的问题。历史上,动机问题研究者们大都试图给动机一个精确的定义,但最终又都不尽如人意。正如霍斯顿所说:“动机一词与许多其它词,如学习、发展或认知一样是我们广泛使用的,但我们不能真正给它下一个精确的定义。
    我们觉得我们已经掌握了问题的关键,我们也有一些好的思想,但在给出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时,包括心理学家在内都失败了。”〔3〕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从历史上一些有关动机概念的解释开始,希望从中得到某些灵感和启迪,从而取得某种超越和突破。
   通过对历史上有关动机概念的考查,我们发现,动机的定义可分为三类:〈1〉内在观点,这种观点一般从行为内在动因着眼,如下述定义,“推动人们行为的内在力量。  ”〔4〕“激励人去完成行为的主观原因。
  ”〔5〕“动机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结果。”〔6〕〈2〉外在观点,这种观点一般强调行为的外在诱因、目标、刺激等作用。如,“为实现一个特定的目的而行动的原因。”〔7〕〈3〉中介过程观点,如“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和理想等。
    ”〔8〕“一种由需要所推动,达到一定目标的行为动力,它起着激起、调节、维持和停止行动的作用。”〔9〕 我们说,只强调行为内在动力的动机观点把动机问题过于简单化。
  这些内在动力若不与行为目标相联系,它只能是盲目的、单薄的,从而不能构成人们行为的主要动机。对于外在的动机观点,错误之处就更加明显,人们只有在对外在的刺激物、目标、诱因等感兴趣的情况下,才会调动其内在的力量,努力去实现它。
    第三种观点虽然看到了动机的内部与外部原因之间的关系,看到了通过中介认知作用才能构成动机,但没有言明如何才使个体的内在需求与外在诱因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也没有真正地看到个体在动机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要知道,人类行为的特点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正如马克思所说,“蜜蜂建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  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10〕我们认为在动机的内在与外部起因之间,存在一种重要因素,它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行为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使行为动机达到某种适宜的程度,从而激发行为去努力实现目标。  这种因素我们称其为自我调节。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完善的动机概念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1)动机的内在起因,(2)外在诱因,(3)中介调节作用。根据这些特点,我们认为可以把动机定义为,在自我调节的作用下,个体使自身的内在要求(如本能、需要、驱力等)与行为的外在诱因(目标、奖惩等)相协调,从而形成激发、维持行为的动力因素。
    在这个定义中,自我调节作用十分重要,它使个体的内在要求与行为目标相协调,从而使这种内在要求获得动力和方向,行为目标或诱因也通过这种调节对个体具有某种意义,从而转化为个体的内在激励因素。
  自我调节反映了个体内在要求与行为目标、诱因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 为了研究的需要,我们还须对动机进行区分。  在动机问题研究中,研究者曾对动机进行过多种区分,如内在动机(因活动本身具有吸引或讨厌的性质而引起的追求或回避的动机)和外在动机(不是活动本身而是活动之外的目标所引起的动机)的区分,主导动机(对行为起支配作用的动机)和辅助动机(对行为只起辅助作用的动机)的区分,以及根据特殊的领域所作的区分,如成就动机、利他动机、攻击性动机等。
    在此,我们根据个体的需要水平和不同,把动机区分为自然动机和社会动机。 所谓自然动机是指个体为满足生理、本能需要而引起的动机。如饥饿、干渴、性欲、睡眠、防卫等需求。
  这种动机具有原始性、自发性,是有机体与生俱有的,且为人和动物所共有。 社会动机是指由个体的社会物质、精神生活需要而引起的动机。  社会动机为人类所特有,是个体在其心理潜能、先天倾向的基础上,在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
  它具有社会历史性,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个体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应指出的是,自然动机和社会动机这种区分实际上只具有理论意义。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纯粹的自然动机实际上是不能单独存在的,它无不打上社会文化的烙印,人们的自然动机受到人们的思维、意识的支配,如人们感到饥饿时并不一定马上去吃饭,而通常的情况是要看一下当时的情况是否允许。
    人们在忙于工作等其它事务的情况下,。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物理学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理工学科
物理学
农业科学
生物学
建筑学
心理学
数学
天文学
工程技术科学
化学
环境学
地球科学
生态学
物理学
物理学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