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文学 小说

急需一篇《红楼梦》赏析文章 自创!!

全部回答

2018-12-05

2 0
    【寒·愔】空间原创 泪眼看红楼 读《红楼梦》最早可追溯到小学去。倚着书店里高高的架子,一站就是一个下午。懂否?自己也说不清,反正迷迷糊糊地知道是个死了女主的悲剧,于是看到结尾扬起脸时,小小的我,亦是泪眼婆娑。
   成长至今,每一次想起《红楼》其书,总会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一次次地去编撰出些许“如果不……”,紧跟着“黛玉未死”的结局。  而每每尝试,都以一声叹息告终。或是我才思不敏罢,心底里的念头竟因屡次的失败,转了向,仔细琢磨,倒是认为黛玉还是死了好。
  你道我残忍,控我不解风情,怨我棒打鸳鸯,俱是无妨,可我就是固执如斯,又如何? 不是不同情黛玉。 说起来,那身若弱柳扶风,颜比明月芙蓉的娇人,莫说一望之间,心生怜惜,单是依书遐想,已是不胜描摹的风姿,婷婷现于脑海了。
    更何况,又是体弱才高,命运多舛,若不抚膺叹息,便是假话。一首诗、一阙词,已让小女子全然叹服,急于入那书中,与她畅谈一番。可惜,“畅”只一字,却是梦里也不曾有的。那眉眼中的愁意,岂是莺莺笑语掩得了的? 她的泪,她的愁,和了她的才情,汩汩流淌,字字句句,积累起哀怨的墙,将许许多多的欢乐,尽数当了开去。
     “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烛泪。” 一字一泪,珠玉清脆的撞击声中,成全了她的一帘幽梦。
   《枉凝眉》中一句“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到冬尽,春流到夏!”真是深得吾心,将那串串晶莹,写活了。   曾经有段时间不喜黛玉,就是为了她不值钱的眼泪,她过于敏感的个性,她太过自恋的心气儿。
  甚至与人这样说她:“别忘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如今想来,实在有些过分了。但却不会自责,因为这惹人怜爱的女子太不爱惜自己,最忌心伤却日日心伤,说是因为他人,真可谓是冤枉了。   每一次看到黛玉哭,我就要道一句不值得。
  直到看着她最后香消玉殒,永远合上了那双太会流泪的双眸。这一次,我为她流泪。因为太知道,她死的不甘心。 有人说:“红楼,是含笑的悲剧,应用泪眼来看。” 懵懂间,认同了这个说法。那个没有一刻不轻锁眉头的女子,是红楼之痛。
    她的陨落,看似悲剧,其实,却是最好的结局。若仙子真的嫁了宝玉,食人间烟火,愁柴米油盐,那还是仙子吗?她注定清高,注定是一个一生长伴泪珠儿的主儿,红楼少了黛玉的串串晶莹,便没了那缭绕的烟雾,亦喜亦悲的韵味儿。
  她每次都哭得惹人怜爱,让人无措,使人心颤。说一句不中听的话,林黛玉,不是病死的,而是“欠泪的,泪已尽”,只有随着眼泪去了…… 而如今的我为她流泪,却是因为他一生中许许多多哭泣换得的那样一个凄楚的结局,不知该欣慰还是一如既往地仅止于同情? 无论如何,可以肯定的是,黛玉其人,实在不忍让人说重话,即使不欣赏,也不会厌烦。
    梨花带雨的病容,是红楼中难以抹杀的颜色。 泪眼看红楼,泪痕犹在,佳人已逝哉!。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小说
民俗传统
文学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文学
小说
散文
诗歌
戏剧
小说
小说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