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民俗传统

宋代斗茶之风是如何盛行的?

宋代斗之风是如何盛行的?

全部回答

2018-03-11

53 0
    宋代饮茶风气极盛,茶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即便贫贱人家,也是少不得的。在临安城内,与酒肆并列的就有茶肆,茶馆布置高雅,室中摆置花架,安顿着奇松异桧。一些静雅的茶馆,往往是士大夫期朋约友的好场所。
  街面上或小巷内,还有提着茶瓶沿门点茶的人,卖茶水一直卖到市民的家中。  大街夜市上。还有车担设的“浮铺”,供给游人茶水,这大概属 于“大碗茶”之类。宋人的好茶,比起唐人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
  酒中有趣,茶中亦有趣。 黄庭坚所作的《品令•咏茶》词,将宋人的烹茶饮茶之趣,写得如此深沉委 婉,是茶词中一篇难得的佳作。词中有句云:“味浓香永,醉香路,成佳境。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
  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饮到美茶,如逢 久别的故人,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满足感。宋人于茶中寻趣,还有斗茶之趣。士大夫们以品茶为乐,比试茶品的高 下,称为斗茶。唐庚有一篇《斗茶记》,记述几位相知一道品茶,以为乐事。
   各人带来自家拥有的好茶,在一起比试高低,“汲泉煮茗,取一时之适”。  不 过,谁要真的得了绝好的茶品,却又不会轻易取出斗试,舍它不得。苏轼的 词《月兔茶》即说:环非环,玦非玦,中有迷离月兔儿,一似佳人裙上月。
  月圆还缺缺还圆,此月一缺圆何年?君不见斗茶公子不忍斗小团,上有双衔绶带双飞鸾。“小团”为皇上专用的饼茶,得来不易,自然就舍不得碾碎去斗试了。  斗 茶雅事,由士大夫的圈子扩展到茶场,这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斗试了。
  盛产贡 茶的建溪,每年都要举行茶品大赛,这样的斗茶又多了一些火药味,又称之 为“茗战”,用茶叶来决胜负。范仲淹有一首《斗茶歌》,写的正是建溪北苑 斗茶,诗云:“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 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味过醍醐,香胜兰芷, 要在众目睽睽之下决出茶品的高下。原来建溪的斗茶,是为了斗出最好的茶品,作为贡茶献到宫中,这样的 斗茶大概应是很严肃的。
  斗茶既斗色;也斗茶味、茶形,要进行全面鉴定。 陆羽《茶经》说唐茶贵红;宋代则不同,茶色贵白。  茶色白宜用黑盏,盏黑 更能显出茶的本色,所以宋时流行绀黑瓷盏,青白盏有时也用,但斗试时绝 对要用黑盏。
  宋代黑茶盏在河南、河北、山西、四川、广东、福建等地出土 很多,其中有一种釉表呈兔毫斑点的黑盏属最上品,称为“兔毫盏”,十分 珍美。斗茶品味与观色并重,因此宋代涌现出不少品茶高手。  品出不同茶叶味 道,判断出高低,也许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不过要分辨色、形、味都很接 近的品第,却并不容易,要品出几种混合茶的味道就更难了。
  发明制作小龙 小凤茶的蔡君谟,怀有品茶绝技,往往不待品饮,便能报出茶名。有一次, 一个县官请他饮小团茶,其间又来了一位客人,蔡氏不仅品出主人的茶中有 小团味,而且杂有大团。  一问茶童,原来是起初只碾了够二人饮用的小团, 得知又加了客人后,由于碾之不及。
  于是加进了一些大团茶。蔡氏的明识, 使得县官佩服不已。斗茶之趣吸引了诗人,也吸引了画家,元代赵孟頫摹有《斗茶图》一幅, 可以看作宋代斗茶的写实。图中绘四人担茶挑路行,相聚斗茶,也许就是四 个茶场主,随带的有茶炉、茶瓶、茶盏,看样子马上就要决出高低来了。
    宋代不仅有斗茶之趣,还有一种“茶百戏”,更是茶道中的奇术。据《清 异录》说:“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决,使汤纹水脉成物像者,禽兽虫鱼花 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曳即就散灭。
  ”用茶匙一搅,即能使茶面生出各种图 像,这样的点茶功夫,非一般人所能及,所以被称为“通神之艺”。  更有甚 者,还有人能在茶面幻化出诗文来,奇上加奇。当时有个叫福全的沙门有此 奇功,“能注汤幻茶成一句诗,并点四瓯,共一绝句,泛乎汤表。
  ”这简直近 乎巫术了,虽然未必真有其事,但宋人茶艺之精,则是不容质疑的。宋代以后,饮茶一直被士大夫们当成一种高难的艺术享受。历史上对饮 茶的环境是很讲究的,如要求有凉台、静室、明窗、曲江、僧寺、道院、松 风、竹月等。
  
    茶人的姿态也各有追求,或打坐、或行吟、或清谈、或掩卷。 饮酒要有酒友;饮茶亦须茶伴,酒逢知己,茶遇识趣。若有佳茗而饮非其人, 或有其人而未识真趣,亦是败兴。茶贵在品味,一饮而尽,不待辨味,那是 最俗气不过的了。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民俗传统
文学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民俗传统
民俗传统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