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理工学科 心理学

如何理解这三种境界?如何做到这三种境界?

是花,观树是树。 观花不是花,观树不是树。观花还是花,观树还是树

全部回答

2019-04-11

0 0
    单就一个‘为’来解释。 小时候,不为(wei4声:没动机)。动机单纯,天性浪漫天真好奇,使得看整个世界都是真切。正因为无知,才没原己的沉淀所幻化的迷雾所遮蔽或山或水。
   这种境界,更多指的是好奇的求知 长大后,只为。有了想,有了自己的理解。而一个欲望的促起,使得人被自己的理解所局限,所狭隘。  正因为认为了自己懂了些什么,觉得自己所处的高度已是无云遮望眼,盲目了。
  看山自然不在是山,看水也自然不是水了。因为,觉得懂了,便让自己置身围墙之内。 当然了,也正是因为有了自己的理解,才让自己懂得了如何思考。使得自己学会了用自己的理解去求证世界,怀疑世界。 这种境界便是怀疑的思考。
    有时候,有些人处在这种境界,却认为了达到一种制高点,便总在发出声响来时刻标榜自己(懂得思考的人,必定是少说话的人)。 老了后,不为(wei2声:不在行动)。事事因为不为,而变得淡然了。
  是山那就山吧,是水那就水吧,已无任何羁绊。淡然处之,不看什么,却透析了万物。  因为懂得了‘本来无一物, 何处染尘埃’而孑然一身,才让自己有了拥有全世界胸壑。 该知道的总会知道,该明了的总会明了。
  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始于同源,看透了一便知道了万物。 为人极致,只是本然。生亦自然,死亦自然,正是不为了什么,不为什么,才能澄于本然。   这种境界,便是反璞归真后至知的大彻大悟了。
   人一生,都游离这三种境界,也只有这三种境界能让自己游离。那就没什么超过这‘三个境界’之说了 没什么做到不做到,当你懂得了思索,也许,就自然步进相应的一种状态,人们把这种状态成为境界。
   下面是以前的回答,跟这问题有点类似。   任何事物的本意,靠的只是理解来究深。理解的涵盖愈是大,事物所被自己主观索得的意义也就愈深。但事物的本意依然无所求,意义同上所说,只是因为与对象的需求或者被需求才被确立。
  这个对象没了,意义也就不存在了。归结到底,意义是人为的。那些所谓高高在上的概论,是因为距离远,但到底是水平距离,还是高低距离没人能阐明的了。   说服别人或让人认同自己,其本身就必须建立在共同的价值观,其群所理解参照的对象也总是在大致上。
  而有了其他言者,反对时。孰是孰非,到底看的还是谁的影响力以及数众大而已。谁对谁错,归结到底,还是一个人为的过程。 所以,有时候别把意义看成真理,别把真理看成挚玉。   有人总喜欢搞些标异,他们只把理解究深到认为非寻常的才是不寻常上。
  而有些人却认为非寻常只是不正常,他们的理解的路径便肯定显得不同了。 人云亦云,跟人云异云。也只是因为各自位置的不同,谈不上谁队谁错。只取决于你的价值观与理解参照的对象罢了。 理解,靠的是自己积累与学习。
     刻意不了。 以前,看过有人说人生三中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那时候看不出什么道理来,便觉得无非是哗众跟搞文字游戏罢了,现在总觉得有那么点意味。
   深邃的人,看什么都是深邃的。  有人认为是浅薄的,有人却认为是潜博。关键是还是在于理解究深的深度。 。

2019-04-11

47 0
无我无执,顺其自然。

2019-04-11

44 0
否定之否定的表达吗. 还是从一般到具体再到一般的哲学过程.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心理学
出国/留学
院校信息
人文学科
职业教育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理工学科
心理学
生物学
农业科学
数学
化学
天文学
环境学
建筑学
工程技术科学
地球科学
生态学
物理学
心理学
心理学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