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文学 散文

谁能告诉我三国红楼读后感肿么写啊?

额。谁能告诉我三国红楼读后感肿么写啊。谁教我跟谁亲。。。/QQVIP

全部回答

2013-08-26

0 0
    看了某本书后,有不少感触。 相信大家一定知道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与秦穆公争霸的故事吧,但在此置一千年后的“五胡入华”时代还有另一次更有名的秦晋“淝水之战”。 秦王苻坚,它是各有眼光有气度的君王。
  可惜他不幸输了,加上其又是个胡人,所以被那些正统汉人史学家忽略、抹黑得十分难堪。  若比较当时的前秦与东晋,就可以发现其实在苻坚统治的秦国,可以说是朝气蓬勃,与唐太宗的气度和架势有得比。
  只不过在“淝水之战”离奇失败,就被人说胡人是败类。 类似的是曹操,他被人称为“*雄”,似乎略带贬义,的确,它是诡计多了点。而它南征失败,又被人说成很不堪的样子,在《三国演义》中就有不少这样的观点。
     如今有些心思不息的人读了《三国演义》之后,却自然而然地把曹操当成了坏人,我认为,曹操不会如小说中所说的没用,只不过书中的英雄差不多都在蜀国,且次书以刘备开头,读者很自然的就把他当成主人翁,加上现在对刘备的仁慈之类的赞美太多,当然就把曹操发动的战争说成不仁不义的侵略。
     仔细想想,武侯诸葛孔明几次出征攻打魏国,不也是在侵略吗?他以先帝遗命为由,讨伐曹操收复中原,就成了爱国爱民的英雄了。难道魏国的人民都不是人?难道魏国的人民都人人得以诛之?他可能并不想发动战争,但1.不出祁山,发展困难。
  2.先帝遗命,怎敢不从?书中虽把诸葛亮神化了,却不能改变历史:卧龙、凤雏,二者皆得,却安不了天下。   希望大家不要太过相信权威,不要被那些落后的思想观念所蒙骗,有时该好好重思一下某些问题。
  

2013-08-26

0 0
简要叙述故事大纲,重要写出这些大纲反应出的社会现象,以及自己对这些现象的看法就行了哦。您若感觉满意,请点“有用”,支持我在微问的道路上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2013-08-27

0 0
http://wenwen.soso.com/z/q304914960.htm这个链接里面都齐了,包你满意。

2013-08-26

0 0
帮你找了一下,你可以看看: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zCih3FhKDw8VVUjYAozqcCqJO3L2DkpkUOOQ7vzLZeZ5828gWIei-ObsCiXk0iaquJ_a7GvsmUOu-xIRFNxPX_

2013-08-26

29 0
通过三国可以感受到人力资源工作的重要性——三顾茅庐、黄忠、蒋干、徐庶都是案例;通过红楼可以体现女人心理的复杂多样性,例子就不用举了吧。

匿名用户

2013-08-26

14 0
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有什么感悟,就写下来

2013-08-26

15 0
读完之后,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有什么感悟,就写下来

2013-08-26

45 0
    看了某本书后,有不少感触。 相信大家一定知道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与秦穆公争霸的故事吧,但在此置一千年后的“五胡入华”时代还有另一次更有名的秦晋“淝水之战”。 秦王苻坚,它是各有眼光有气度的君王。
  可惜他不幸输了,加上其又是个胡人,所以被那些正统汉人史学家忽略、抹黑得十分难堪。  若比较当时的前秦与东晋,就可以发现其实在苻坚统治的秦国,可以说是朝气蓬勃,与唐太宗的气度和架势有得比。
  只不过在“淝水之战”离奇失败,就被人说胡人是败类。 类似的是曹操,他被人称为“*雄”,似乎略带贬义,的确,它是诡计多了点。而它南征失败,又被人说成很不堪的样子,在《三国演义》中就有不少这样的观点。
     如今有些心思不息的人读了《三国演义》之后,却自然而然地把曹操当成了坏人,我认为,曹操不会如小说中所说的没用,只不过书中的英雄差不多都在蜀国,且次书以刘备开头,读者很自然的就把他当成主人翁,加上现在对刘备的仁慈之类的赞美太多,当然就把曹操发动的战争说成不仁不义的侵略。
     仔细想想,武侯诸葛孔明几次出征攻打魏国,不也是在侵略吗?他以先帝遗命为由,讨伐曹操收复中原,就成了爱国爱民的英雄了。难道魏国的人民都不是人?难道魏国的人民都人人得以诛之?他可能并不想发动战争,但1.不出祁山,发展困难。
  2.先帝遗命,怎敢不从?书中虽把诸葛亮神化了,却不能改变历史:卧龙、凤雏,二者皆得,却安不了天下。   希望大家不要太过相信权威,不要被那些落后的思想观念所蒙骗,有时该好好重思一下某些问题。
   2-------------------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三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
  像汉室刘蝉,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笑逐言开)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  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
  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
  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  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
  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
    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时年尽二十六岁。 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
  当我们羡慕地看着别人成功时,往往忽略了他在成功的道路上付出的艰辛。  就像冰心说的:成功的花。人们只惊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一 远略高瞻属武侯,奈何寿尽命天收。
   烦将三顾茅庐义,便起独灭汉室忧。 赤壁败操引明策,成都扶备献良谋。 至今提念仍心泣,云雨翩翩空自流。 二 将星秋夜已收藏,魑魅纷纷蹈乱狂。   生不逢时难享受,命徒随古怎忧伤。
   池鱼驳跃搅池暗,海日初升伴海光。 事主两朝人赞誉,英雄从此姓名彰。 3----------------读三国的时候,觉得人物形象很生动鲜明,有很多让我觉得喜欢的人物,其中有袁术。袁绍。刘表。
  孙策。刘备。关羽……但是在这些人物中最喜欢的还是诸葛亮和曹操。   被称为是儒家伦理型的理想人物,他的"才"。"学"。"识"都注入了"仁政"的道德内容,他有独特的人格,择梧而栖,择主而事,他尽忠于刘备,尽忠于蜀汉,最后中献身于统一的大业中。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随着蜀汉的衰亡悲剧,他也成了悲剧人物! "尖绝"曹操是个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的艺术典型家,作为一个阴谋家,他具有无穷的权势和贪欲,与"仁义"的刘备形成鲜明的对照。
    他交织在阴险。奸诈。暴虐。多疑的性格中,大权在握,则为所欲为 ,与诸葛等人的形象是鲜明的反叛,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汗献帝成了他的傀儡,故此被对手骂为"名为汗将,实为汗贼"。
  但他有自己的雄才大略,其形象虽不为人喜爱,但也深刻的体现出当时的历史环境! (此书中也有不少的战役,其中赤壁之战是最重要的战役,也是小说的最精彩的战役,战线长,场面大,也最为突现作者艺术功力的笔墨,你们看了我的读后感后可以将此书好好阅读一下哦,真的,会让人受益匪浅哦,一朝一代故事,顷刻间提破!) 4-------------《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
  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
  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
  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  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
  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
  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  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
  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
    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
  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如果我的回答有用,请设置成有用)。

2013-08-26

44 0
http://wenku.baidu.com/view/7498c9f79e314332396893ee.html http://wenku.baidu.com/view/fba9f42ce2bd960590c67742.html 以上两篇文章可以借鉴下。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散文
民俗传统
文学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文学
散文
小说
诗歌
戏剧
散文
散文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