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文学 诗歌

求七年级上学期15课《古代诗歌两首》的译文与重点注释

不要别人提问过的,注释要重点的!!!!!!!

全部回答

2018-10-07

0 0

    原诗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三国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编辑本段注释  jié  碣石:山名。碣石山有二,这时指的大碣石山。  一说即指今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公元207年秋,曹操经过与此。  何:多么  dàn  澹 澹:水波摇荡。
    sǒng zhì  竦 峙:峙:耸立。高高耸立。竦通“耸”,高。  星汉:银河。  幸:庆幸。  至:极。  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  咏志:即表达心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碣石”,据《汉书·地理志》载,在丽城(现在河北乐亭)西南,六朝时沉入海里。
  “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头两句起得很平稳,“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说明自己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原来的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乐亭县的西南,面对着渤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澹澹”,是形容海水摇摇晃晃的样子;“何”,这里当“多么”讲。“水何澹澹”,形容大海波澜壮阔,其中有惊讶,有赞美,正是刚刚登上山顶的第一个印象。
    “竦峙”,是高耸屹立的样子。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我们都知道,同样是观海,站在岸边,坐在船头,或者是登上山顶,我们的感受是很不相同的。
  曹操这时候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自然是大海的全景。所以他从大处落墨,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给人一种坚定倔强的感觉。  山岛巍然,一下子就夺去了诗人的注意,所以紧接着就写岛上的景色:“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充满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仿佛其中有无限的生趣等待我们去发现。“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随着一阵萧瑟的风声,突然涌起了滔天的波澜,使人觉得惊叹都有点来不及呢!可是等我们掉转视线,去看那涌起的洪波的时候,诗人却不再描写下去了。
      “水何”六句是正面铺写大海。其中真正写大海的只有两句。虽然字数不多,但作者着重抓住了海水的形态变化进行大笔勾画,写出了大海变化万千的特点。“水何澹澹”是写大海在无风情况下水波动荡的样子,而海水一遇到大风,就会立即掀起轩然大波。
  “洪波涌起”仅四字就逼真地展现出了大海那种波澜壮阔的气势。  “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这句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作者虽写观海,但并不单纯写海。
  如果只写茫茫无际、波涛汹涌的海水,即使写得再好,也会给人以枯寂之感,所以作者在描写大海时,又插以山岛草木来点染,有了山岛草木的点染烘托,就把大海写得生机勃发,欣欣向荣,使人感觉到,大海不仅浩瀚壮阔,而且美丽多姿。
    我们试把这几句联起来吟诵一下,就能体会到其中的韵味:茫茫苍苍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图画啊!  面对这迷人的海上风光,作者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象。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这是何等的气魄啊!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的色彩。
  虽然是高度的夸张,但作者还是紧紧抓住了大海气势磅礴这个特征来写,夸张是合情合理的。    诗人丰富的想象,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更加宏伟的境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寥寥十六个字,就写出了沧海之大,写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实在是壮观极了。“星汉”就是天上的银河。这四句诗的意思是:太阳和月亮每天从东方升起来,绕天一周,又向西方落下去,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样。
    星光灿烂的银河,斜贯在天空,它那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发源于沧海一样。太阳、月亮和银河可算是自然界最辉煌、最伟大的形象了,可是诗人觉得它们的运行仍然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
  这种博大的境界在古人的诗里是并不多见的。  次①北固山②下  王湾  客路③青山④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⑤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⑥,江春入旧年⑦。 乡书⑧何处达?归雁⑨洛阳边⑩。
    ①:住宿,此指停泊;②:在近江苏省;③:旅途;④:指北固山;⑤:潮水涨满时。⑥: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  ⑦: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旧年:未尽的一年;⑧:家书;⑨:春天北归的大雁;⑩:唐代口语,意同“处”泛指某处  这首诗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
    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级向上的艺术魅力。
  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失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翻译]  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碧绿的江水向前。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显得更宽阔。顺风行船,帆儿被风鼓了起来。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南的春天早在年底就春风拂面。家书要传到哪里呢?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 解】  选自《白氏长庆集》。钱塘湖,及杭州西湖。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
  太原(现属山西)人  。唐代大诗人。注有《白氏长庆集》。    1、孤山寺:南朝陈文帝天嘉(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孤山:位于西湖的北部,坐落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孤峰耸立,景色秀丽,为湖山登临胜地。
    2、贾亭:即贾公亭。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潮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  该亭至唐代末年。  3、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
  初:副词,刚刚。云脚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4、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莺。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暖树:指向阳的树木。
    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侧重禽鸟。  5、乱花:各种颜色的野花。渐:副词,渐渐的。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浅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才能:刚够上。没: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  侧重花草。  6、行不足:百游不厌。阴:同“荫”。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
  自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诗人由北而西而南而东,环湖一周,诗则以湖东绿杨白堤结束,以“最爱”直抒深情。  【诗 意】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  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  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  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  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白沙堤。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枯藤缠绕的老树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孤独的瘦马。
    夕阳已经朝西落下,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天涯。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诗歌
地理
器乐/声乐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民俗传统
文学
舞蹈
文学
诗歌
小说
散文
戏剧
诗歌
诗歌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