蝎子的毒有多重啊?会让人死吗?
蝎子
蝎属节肢动物门、有气管亚门、蜘蛛纲、蝎目。我国有记载的蝎子有15种,其中东亚钳蝎是我国最常见的一种,也是我国人工养殖的主要品种。
一、蝎子的习性与人工繁殖
每年的6~9月,在自然温度下生长的蝎开始繁殖。 为达到高产的目的,必须做好蝎子的人工繁殖工作。首先要了解蝎子的形体特征,雄雌蝎子生殖器官的构造、交配繁殖方式,以及生活习性等,才能采取有效技术措施,提高其繁殖率。
蝎子体长40~70毫米。 体躯分为头胸部,前腹部和后腹部。头胸部和前腹部呈扁平长椭圆形,后腹部呈尾状,体形似琵琶。头胸部较短,头部着生有眼和附肢。胸部有步足四对。前腹部宽,第一节有一生殖厣,生殖厣覆盖着生殖孔,后腹部细...全部
蝎子
蝎属节肢动物门、有气管亚门、蜘蛛纲、蝎目。我国有记载的蝎子有15种,其中东亚钳蝎是我国最常见的一种,也是我国人工养殖的主要品种。
一、蝎子的习性与人工繁殖
每年的6~9月,在自然温度下生长的蝎开始繁殖。
为达到高产的目的,必须做好蝎子的人工繁殖工作。首先要了解蝎子的形体特征,雄雌蝎子生殖器官的构造、交配繁殖方式,以及生活习性等,才能采取有效技术措施,提高其繁殖率。
蝎子体长40~70毫米。
体躯分为头胸部,前腹部和后腹部。头胸部和前腹部呈扁平长椭圆形,后腹部呈尾状,体形似琵琶。头胸部较短,头部着生有眼和附肢。胸部有步足四对。前腹部宽,第一节有一生殖厣,生殖厣覆盖着生殖孔,后腹部细长成钩状,末端有一刺针,平时上屈,内有毒腺,刺针锋利,为捕食及自卫利器,雌蝎可从生殖孔娩出仔蝎,雄蝎可从生殖孔中产出精棒,与母蝎殖孔相交。
蝎子的交配方式十分奇特。每年6~9月份,气温达25℃以上时,蝎子开始发情,雄蝎发情后四处奔波寻找未受精的雌蝎,找到后,用蟹螯的脚须夹住对方的脚须,头顶头地往后拖,找到适宜地点停下来,雄蝎摇动毒针,并用四对足将身子撑离地面,再从生殖孔中产出一根精棒,粘立在地上,继续拖雌蝎,直到雌蝎生殖孔触到精棒,并压入腹内,射出精子后,交配结合,雌雄蝎便分开。
雄蝎体内只有两根精棒,一生只能交配两次。雌蝎交配1次,可连续生育4年,直到寿命结束。蝎子的寿命5~8年,自然繁殖寿命长,人工繁殖,因加速其生命进程而缩短寿命。
蝎子为卵胎生,受精卵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
气温在30~38℃之间产仔。临近产仔时,母蝎找个温暖、湿润、干净,又无其他昆虫栖息的地方,首先将土壤扒个坑,然后附身坑土,全身用力,将胸腹面的生殖厣向左右方向打开,带粘滑的幼蝎即陆续从生殖孔中排出。
每只母蝎1次产仔20~50只,第一年产仔最多,以后逐年随精子减少减弱而减少。刚出生的幼蝎像白色大米粒样卷缩在母体腹面,落地后,又爬向母背,头向外,互相勾连并排着,不吃、不喝,不动。6天后,开始脱皮,再过4~5天身体长硬了,即离开母体独立生活。
这时母蝎同样不吃、不喝。蝎子在自然条件下,一生脱皮6~7次,经过两年半时间,至第三年夏秋季才长成。若人工养殖,采用恒温养殖,不冬眠,1年可产两次,生长快,8个月至1年即可长成大蝎。蝎子喜栖于背风向阳的崖畔,工地的缝隙或硬石下。
喜温热,怕水、畏强光、喜暗,胆小易惊,以肉食为主,系昼伏夜出的陆栖小动物。
了解到蝎子的这些特征,交配、繁殖和生活习性后,就能够为它安排一个适合生产、生活、繁殖和生长的良好环境,缩短其生长期、成熟期和发育期,这样就可达到促其生长快,繁殖高的目的。
为此,还必须作好以下几点。
1。引种
选好健壮雌雄蝎,养在安静的饲养池中,控制好温度(25~30℃)和湿度(70%)。
2。雌雄蝎的比例
一般为1∶1或1∶2,因雄蝎一生只能交配二次,故比例应大些。
3。配好饲料
蝎子以昆虫为主食,应让其吃足、吃好、体壮、多繁。
4。及时分群饲养
各个阶段的蝎子要分群饲养,促其生长、发育、繁殖,达到优质的目的和标准。
二、养殖技术
药用蝎多年来主要依靠捕捉野生蝎。
由于其用量较大,再加上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使野生蝎资源逐年减少。人工养蝎技术的成功与推广,从根本上解决了资源保护与满足药用需要的矛盾。
蝎人工养殖主要是通过调查研究,掌握东亚钳蝎在自然条件下的生物学特征,从而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创造其最佳的营养、生长发育和繁殖条件,提高其生产力。
到目前为止,人工养殖技术在各个方面均已取得成功。
1。饵料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作为蝎的饵料首先保证蝎喜食。比如在人工养殖初期,有人介绍将动物肉、熟鸡蛋,甚至一些植物性饲料作为蝎饵料。但这类东西只有在蝎非常饥饿时才能采食一点,所以不能将其作为蝎的主要食物。
作为蝎饵料还应保证来源丰富、价格低廉、能大量供应。有些食物如蜘蛛和平耳孔蜈蚣,蝎非常爱吃,但由于其难以饲养,养蝎中难以人为大量供应。另外蝎饵料应该能够与蝎较长时间生活在一起,而且不污染环境。根据以上几个条件,目前人工养蝎最常用饵料有以下几种:
(1)土鳖虫可结合药用土鳖虫的饲养来进行。
土鳖虫容易饲养,繁殖速度快,若虫期是蝎比较爱吃的食物。同时土鳖虫可以在蝎窝中生活较长时间而不死亡,可随时供蝎捕食。
(2)黄粉虫为鞘翅目昆虫,其幼虫通常作为动物园中珍禽的饵料。黄粉虫生活力强,极易饲养,在25~30℃条件下,40~60天即可完成一个世代周期。
黄粉虫成虫产卵量大,其幼虫是成蝎很好的饵料。黄粉幼虫可以在蝎窝中生活10天左右,非常方便蝎的捕食。
(3)洋虫民间原为药用昆虫,以其粪便作为药材。在较适宜的饲养条件下,在温室内40~50天即可繁殖一代。
老熟幼虫每只重8~10毫克,很适于喂2~4龄的小蝎。洋虫在蝎窝内存活的时间也较长,不易死亡。
(4)米蛾为仓库昆虫,生长发育快,40~50天完成一个世代周期。但它怕寒冷,只有在25℃以上时才能发育。
所以在北方,冬季里只有存放在温室内才能越冬。
2。饲养方式
(1)盆养或缸养本法操作管理简便,适用于初养者。用一个内面光滑的盆或缸,在其底部铺上3厘米的砂土或盐碱土,在土层上面容器中央迭垒瓦片,瓦片间留有1~2厘米的缝隙供蝎栖息和出入。
在容器上盖上一个纱盖,以防蝎跑掉。
(2)池养法蝎池多建在室内,一般靠室内一侧或围绕一周用砖砌成。蝎池规格大约1。5×1。0×0。5米。多数蝎池为数层的立体结构,可根据养蝎数量和房舍举架高低来决定建几层池。
生产中考虑方便操作,层数以四层为宜。因离地面越近,池温越低,故一般用近地面的1~2层饲养蝎的饵料(土鳖虫或黄粉虫等)。蝎池每层间应有20~30厘米间距,供操作管理用。池内壁四周贴上约15厘米高的玻璃或光滑的塑料膜,以防止蝎爬出池外。
池内中央用砖,石片或瓦片垒成供蝎栖息的假山,并留出足够的缝隙供蝎栖息。假山周围离池壁应有大约15厘米的间距,以防止蝎借助假山逃出蝎池。
(3)房舍养殖蝎房的样式、大小视环境条件以及养蝎数量而定,但从饲养角度应考虑到温暖干燥、容易捕捉食物、安全、管理方便等有关问题。
在一般条件下,蝎房可建成长、宽各3。5米,高2。7米的平房。东面开一个门供饲养人员出入。南面开一个较大的窗户,即可保证空气流通,又可使蝎窝内具有足够的光照。研究表明,虽然蝎具有趋暗性,但蝎房内如果自然光线过暗,会影响蝎的生长发育,对繁殖的危害更大。
在夏、秋季节可打开窗户,在室内、外安装黑光灯诱虫,供蝎捕食。蝎房四周墙基部留有蝎洞,供蝎出入。洞口的大小如砖一端的尺寸。蝎房内除留出供饲养人员行走的脚台,其余地方用土坯或瓦片摆满。土坯可以垒起1米高,坯与坯间留出空隙,以供蝎栖息。
蝎房周围3~5米处四周,砌一圈高0。5米左右的围墙,墙内壁贴上约30厘米高的玻璃,以防止蝎逃跑。有人在围蝎内侧再修一条水泥水沟,经常保持存水以作为防逃屏障。围墙与蝎房中间的场地部分,除同样留有行走脚台外,其余部分用石片或瓦垒2~3层,供给夜间蝎捕食或炎热天气在室外栖息用。
(4)蝎窝饲养这种养殖方法主要是仿效蝎自然栖息环境,建造人工蝎窝。
养殖场地多选择在背风、向阳、排水良好、砂质壤土的山坡地。要与公路或建筑物有一定距离,以避免外界环境干扰。土质最好是黑色土壤,石块以黑色片状风化岩为佳,土壤pH值以中性或微酸性为宜。
应注意不要选择蚂蚁多的场所。
场地位置选好后,根据放养的数量来确定场地的面积。一般每平方米可投放50~70只母蝎。场地的修建可划分为若干小区,每个小区南北宽、东西长,宽1。5米,长度不限。
每个小区内又分为冬蛰区、蝎窝和四周的封闭线三个部分。冬蛰区宽25厘米,东西向,位于小区的北边。构筑的方法是,首先向下挖一条深50厘米、宽25厘米的沟,然后在里边填满石块和泥土,石与土的比例为3∶1,混杂填放,作为蝎冬蛰的区域。
蝎窝区宽1米,其北边的一部分覆盖在冬蛰区的上面。蝎窝区也是用石块杂以泥土垒成,比例为2∶1。石块分为大、小两种,大的约1千克,小的约0。5千克,以不规则的片状石块为好。先把大石块铺在下层,撒上一层土,再放一层小石块,再撒上一层土。
这样整个蝎窝处高出地面约20厘米左右。最上面一层土撒好后,要留有许多孔洞,使蝎可以从这些洞自由出入。但孔洞不要太密太大,否则蝎窝容易干燥。蝎窝修好后,适当在上面喷水,使上、下泥土充分结合,形成毛细作用,便于调节蝎窝内湿度,适于蝎生活。
蝎窝处修好后,在四周用光玻璃垂直插入整个区域四周,形成一个玻璃墙,即所谓封闭线。玻璃插入地下约5厘米,露出在地面上的高度约15~25厘米,用以防逃和天敌侵入。封闭线在北面及两侧(东、西面)距蝎窝区约10厘米。
南面距蝎窝区50厘米,中间50厘米的地面向北倾斜,与蝎窝交界处形成一个排水沟。排水口处封闭线低于地平面,玻璃的内侧有一凹坑,积水时水可以从玻璃上面流走,而蝎无法从此处逃逸。
3。饲养管理
(1)蝎种
蝎种的来源可以捕捉野生蝎或从其他养蝎场引种。
捕捉野生蝎一般在每年5~6月份进行,这时蝎刚刚也蛰,行动缓慢,容易捕捉,并多数集中在冬蛰蝎窝附近的石块下或石缝中。在初春雨后晴朗天风的天气,刚出蛰的蝎往往爬到距离地面较近处调节体温,这时在阳面坡容易捕捉到。
随着气温的升高,蝎在栖息地的分布逐渐趋于一致。在捕捉蝎种时,一般应选择体大、腹中饱满发亮的个体作为种用。在购买蝎种时,要尽可能购买孕蝎或成年母蝎,选择体大、体色新鲜、尾巴卷曲的个体。尾部伸直的个体多为病态或老龄蝎。
种蝎的投放密度主要由饲养方式,以及饲养环境中蝎窝的多少来决定。一般来讲,室内养殖每平方米面积可饲养成蝎500只,中等蝎1000只,2~3龄幼蝎5000~10000只。如果采用室外蝎窝饲养,则每平方米可投放种蝎50~70只。
在实际生产中,饲养者应根据饲料、环境条件、饲养设施情况灵活掌握养殖密度。
(2)温度和湿度
温度条件直接制约着蝎的生长发育。在自然条件下,蝎在春天气温10~12℃时出蛰活动,冬季温度在8~10℃时入蛰,温度在22~38℃之间生长发育正常,温度在28~37℃时生长发育最为旺盛。
夏季当气温超过39℃时,蝎进入"夏蛰"状态。当温度在18~20℃左右,则出现生长发育缓慢以至停止,不交配、不产仔、不蜕皮现象。此时蝎很少进食,不爱活动。
当温度低于10℃时,蝎停止活动,进入冬蛰状态。
冬蛰最适温度为1~6℃。如冬眠温度过低,蝎会冻死,如果温度过高或不稳定,冬眠期体内新陈代谢率过高,会造成体内营养物质大量消耗,出蛰后死亡率大量增加。所以冬眠期温度控制是人工养殖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问题。
蝎对湿度的要求也比较严格。总的来讲,蝎性喜干燥,怕湿,一般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40%~50%较为适宜。在理想的湿度条件下,蝎蜕皮顺利,活泼好动,食欲旺盛。在高温干燥季节,如果发现蝎都跑到下层栖息,说明湿度过低,应采取措施增加湿度。
湿度过大所造成的危害主要体现在由于空气湿度过大造成蝎窝过潮,使其不能正常的在蝎窝内栖息。尤其是因为蝎的呼吸孔(书肺孔)在身体腹面,蝎窝内湿度过大会导致不能正常呼吸。在考虑湿度条件时,尤其应该重视养蝎池内的土壤湿度,蝎窝中土壤含水量的高低对蝎生命活动具有很大的影响。
据测定,较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7%~15%。如果高于18%,会造成蝎腹部松软膨大,行动迟缓,患水肿病,导致群体大批死亡。土壤含水量过低会造成生长发育迟缓,蜕皮时间延长,孕蝎胚胎死亡的现象。
(3)孕蝎的饲养管理
每年5~6月份在怀孕母蝎待产前期,应对种蝎全面检查1次,如果发现个体腹部肥满,而且透过腹壁可以见到腹内有白色大米粒状的胚胎,说明此为待产的孕蝎将这些待产母蝎挑出来,单独放在一个小容器内饲养,有人将之称为"产房"。
这种产房可采用玻璃罐头瓶,也可采用特制的"孕蝎产房土坯"。这种土坯规格大约60×35×7厘米,上面排列规格4×3×7厘米的小室,每块土坯有小室大约7×6个。孕蝎单房饲养能保证孕蝎产仔时不受外界干扰,从而大大提高仔蝎成活率。
孕蝎产前营养好坏,直接关系到产仔多少及仔蝎强弱,所以交配后应及时将母蝎与雄蝎分开饲养,使孕蝎饵料的质量和数量得到保证。实践中发现个别母蝎产后食仔,具分析这种现象与产前进食量少有一定关系。
孕蝎对温度的要求较高,其最佳的温度条件为32~38℃。温度过低会延长孕期,而且可能导致难产,死胎率增加。
孕蝎产后可供水,但一般应在母、仔分开后再给母蝎投食。尤其是产后不要马上给母蝎投喂个体较大的土鳖、蜈蚣或其他肉食性昆虫,因为往往这些作为蝎饵料的昆虫会把仔蝎吃掉。
实践证明,凡是孕蝎营养好,产期温、湿度适宜、孕蝎利用产房单养,环境安静条件下,所产仔蝎数量多、健壮、成活率也高。
(4)仔蝎的饲养管理
仔蝎产后爬上母背,产后4~6天进行第1次蜕皮,然后爬下母背活动一会儿后再次爬上母背,再在母背上呆3~7天后真正爬下母背营独立生活。
这时应及时将母、仔分开,单独饲养。因仔蝎离开母体后,母蝎进入盛食期,如果这时不将母蝎与仔蝎分开,在投食不及时情况下会发生母蝎残食仔蝎现象。
仔蝎离开母体后也进入盛食期,此时必须投入足量的小虫(如1~2龄土鳖虫),以满足仔蝎的需要,不然仔蝎间也会出现互相残食。
仔蝎饲养密度应由具体饲养条件和不同饲养方法所决定,但实践证明,密度过大会导致仔蝎成活率大幅度下降。一般来讲,仔蝎每增长1~2龄,单位面积内饲养的只数应减少一半左右。
仔蝎由于发育不完善,对环境的适应性差,对温、湿度变化特别敏感。
仔蝎生长发育和蜕皮的最适温度为28~35℃,空气相对湿度为45%~50%,土壤最适含水量为15%~20%。在环境因素中,湿度的影响非常重要,因为潮湿是仔蝎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环境过于干燥,仔蝎生长发育缓慢,湿度过大会引起水肿病,以至引起死亡。
仔蝎的蝎窝最好上千下湿,这样仔蝎可以自行选择和调节。有些人认为,最好的方法是不要往蝎窝上洒水,而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45%~50%。
人工养蝎过程中,多数人不让幼蝎冬蛰,而通过人工控温,改变蝎冬眠习性,从而达到加快饲养进程的目的。
有人做过这样的试验,两组同龄仔蝎,一组冬蛰,另一组在25~33℃条件下正常饲养管理,第2年5月末待冬蛰组幼蝎出蛰后进行比较,结果不冬蛰组幼蝎体重为另一组的3倍,体长约为2。0~2。3倍。实践证明,如果仔蝎从出生到性成熟整个时期全部采用加温饲养,使其不冬眠,则蝎的个体发育期可缩短1/2~1/3,即使性成熟期从3年缩短到12~18个月。
这是高产养蝎的关键。
(5)投食具体投食次数和数量应根据饵料质量、生长发育速度、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和养殖密度等因素综合考虑。例如早春和晚秋,在蝎刚刚出蛰或入蛰前,应重点注意食物的质量;在生长发育高峰时期应保持食物数量,并每天定时投食。
同时还应考虑仔蝎、幼蝎、孕蝎和成蝎的不同营养需要。在每次投食前,应注意把前次投入后死亡的昆虫及时清除出去,以免污染环境。要在饲养过程中不断探讨蝎在不同生长发育条件下的食物需要量,以及不同饵料的可利用率,从而确定最佳投食量。
在投食过程中,还要注意饵料昆虫大小与蝎生长发育阶段的一致性。例如在利用土鳖虫作为饵料时,1~2龄土鳖虫若虫是2~3龄幼蝎的最佳食物。如果土鳖虫龄期过大,仔蝎会因此而难以采食。
在生产实践中,一般提倡多种食物混合或交叉饲喂。
特别是在不同龄期蝎混养条件下,这种做法更具有其优越性。从而可以保证在不同生长发育条件下,对食物营养需求的特殊性。
在一般情况下,蝎很少饮水,但生产中饮水的供应仍属必需,尤其是在高温、干燥季节里更是如此。
一般可在蝎室内放置一个小碟或盒盖,内放浸过清水的纱布、玉米秸或塑料泡沫块,供蝎吸吮水份。在盆养或缸养时,这同时也是调节湿度的一种方法。
蝎子治病十方
有些蝎子有毒,大部分有益,可以用来治病:
一、治高血压病、动脉硬化引起的头痛:蝎子20克、钩藤15克、丽参5克共研末,每日2次,每次服10克。
二、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淋巴结核、骨关节结核:蝎子、蜈蚣、乌蛇干、地鳖虫、地龙各等份研为细末,每次服5克,每日3次,还可炼蜜为丸内服。
三、治小儿惊风:蝎子1只(成年蝎),用薄荷叶包好并焙焦研末,分4次用奶水或汤水服下。
四、治突发惊风、翻眼向上:蝎子10克、朱砂3克(绿豆大小),混研末,夹饭内服。
五、治癫痫:蝎子、明矾、郁金各等份混研末,每日3次,每服2。5克~3克。
六、治耳聋、耳鸣:蝎子研末,每次用黄酒服5克,自感好转后即停服。
七、治咳喘:蝎子、核桃仁各等量,用油炸即食。小儿服可研末,夹饭内即可。每日3次,每次1汤匙。
八、治乙型脑炎、抽搐:蝎子、蜈蚣、天麻各50克,僵蚕100克,混研为末,每服2~3克,严重抽搐者可先服5克,以后间隔4~6小时再服2~2。
5克。
九、治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后遗症:蝎子、白僵蚕、白附子各等量研末,每服5克,热酒调下,服用不拘时候。
十、治皮肤湿疹:蝎子30只泡于50℃以上的纯粮白酒中,密封七日后涂擦患处。
也可每日食油炸活蝎5只,一般3~4日即显效。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