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民俗传统

康熙私访牛街时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

康熙私访街时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

全部回答

2016-06-08

67 0
     在北京牛街礼拜寺里面,有一道康熙的圣旨和他御赐的半副銮驾。提起这半副銮驾,还 有一段故事哩。 这故事得从监察御史说起。清代京城设有监察御史,巡视察访政事民情,给皇上做耳目。
   这天,京城监察御史兴致来潮,出城郊游。他带着娇妻宠妾、公子小姐,骑马的骑马,坐轿的 坐轿,穿过大街小巷,威风凛凛地直奔郊外。  这天碰巧是礼拜五,回民的主麻®日子。当监察御 史经过牛街的时候,只见街上人群熙熙攘攘,齐向礼拜寺拥去。
  这御史是个昏官,只懂得欺压百 姓,却对百姓中的宗教习俗一窍不通。他见这么多回民拥进寺里,心中不免有些狐疑。他本想 下轿打听一下,可是身边随从众多,有所不便,再加上出城游玩要紧,也就顾不得这档子事了。
     过了几天恰好是回民的开斋节。在开斋节里,穆斯林们每天吃过晚饭后,就穿上干净的衣 服,戴上白色的礼拜帽,到礼拜寺做礼拜。一连一个月,天天都是这样。这天,御史来到牛街,刚好又看到了回民拥进了礼拜寺。
  他心里更犯开了嘀咕:这么多的人挤进寺庙,不知有什么事? 按照他的经验,百姓聚众集会,轻则闹事,重则谋反,总是没有好事。  莫非这些回民也要图谋不 轨?京城可是皇上住地,如果发生事端,本监察御史责任不轻。
  他想,要是这些回民真的聚众谋 反,本御史定要拿获破案,上报朝廷,皇上一定重加赏赐,本官再要升任也就不难了。想到这里, 心里美滋滋的。 御史来到牛街礼拜寺,左转右转,还没等进去,回头见一个卖糖的小贩,就问: “小老弟,这里每天都聚着好多人,到底是干些什么呀?” 小贩白了他一眼,说:“回民信奉真主,天天夜聚明散。
    他们心可齐了,谁要欺侮他们,他们 就拧成一股绳,一心对付外人。可是惹不得啊!” 原来,这小贩是个愣头愣脑的小伙子,刚从外地来,不懂得回民的规矩。 昨天,他卖完了糖果,顺便买了一块猪肉,就走进回民小吃店要吃面茶。
  几位回民老大爷说 了他几句,谁知这小伙子火气挺大,嘟嘟囔囔骂了一通◦这一骂可不要紧,附近的穆斯林们都来 了,大家齐声说他不对。  不得已,小伙子只好认了错,走了。他刚刚平了气,碰上御史来问,又挑 起他的火来,借机就发了一顿怨气。
   哪知,小贩说的“他们信奉真主”一话,叫御史大为吃惊。他想:如今是大清的天下,他们竟 敢不服皇上,信什么真主,这还了得!这不是谋反又是什么!御史回到府上后,立马写了一道奏 折,呈报皇上:“牛街回民夜聚明散,秘密聚会,另立真主,妄图推翻大清。
    ” 奏折送到康熙面前,他翻开一看,大吃一惊,这牛街住的都是回民,这几年国泰民安,他们也 吃穿不愁,为何还要谋反?眼眉底下的京城竟有人要造反,这还了得!于是,康熙立刻传旨请众 位文武大臣上殿商量对策。
  一帮文武大臣听到这个消息,有的吓得两腿筛糠,有的惊得两眼溜 圆,侍卫大臣献计说:“快,快派旗兵包围牛街礼拜寺! ”军机大臣接上话茬:“对,先把礼拜寺的 主持人捉来,逼他招出反叛头目。  ” 康熙心想:大清立国不久,威震四海,不相信有人敢在老虎嘴边拔毛。
   可是御史既有奏折,就不能不防。京城要地,必须稳妥处置。于是,便对大臣们说:“众卿所 见不无道理,侍朕前去察访一番,看个究竟,再作处置不迟。” 这天晚上,康熙便去私访牛街。他脱下龙衣龙袍,穿上便衣便服,头戴一顶回民白帽,不声 不响地随着穆斯林们进了灯火通明的牛街礼拜寺,康熙还是头一回进礼拜寺,只见寺中间一座 大殿,五间房宽,十余丈深,这气势虽算不得十分宏伟,却也不凡。
    大殿前有一座八角楼,名曰邦 克楼,那是为穆斯林们报告礼拜时辰的;左右还有两座碑亭,存放着前朝的石碑;大门旁还有一 座两层的小角楼,借着灯光还能看清上面的横匾写着“望月楼”。
  大殿两旁有古柏十八棵,一条 夹道从中穿过。康熙见穆斯林们上了大殿,他也跟进去;别人脱鞋,他也脱鞋;别人跪在绒毯上, 他也跪在上面。  连着几天,天天都是这样。到了最后一天,可与往常大不相同了。
  这天,康熙刚 刚跪定,只见几位身穿长袍又戴缠头的人走进大殿,他想,这可能就是阿訇(h6ng) 了。这时只听 其中一位还高声讲着什么,声音洪亮如同朗诵。讲完之后穆斯林们向西叩头朝拜,最后礼拜完 毕,退出大殿,各自回家。
     那位阿訇讲的是古兰经,可康熙一句也没有听懂。他急忙跟上人群,向一位老穆斯林问道: “老叔,我有点耳背,没听清刚才讲了些什么? ”那位老穆斯林看了他一眼,说道:“刚才王阿訇讲 的是古兰经第四十六章:仁慈的穆罕默德对穆斯林的教诲。
  ” 康熙回宫后,立刻差人把进贡的《古兰经》拿来连夜翻阅,他前翻后找,到底也没有找到要 谋反的字句章节。  康熙心里明白了,难怪几天来我一点也没有看出回民谋反的迹象,这些都是伊斯兰教的宗教教义。
   康熙立即召见群臣,对他们说:“朕已得知真情,牛街回民夜聚明散,乃伊斯兰教的斋月礼 拜!哪里是什么谋反!御史官妄告不实,险些误了大事 群臣一听原来是这么一回事,都摇头晃脑议论开了。  侍卫大臣随机应变,大着声音说:“监 察御史身为朝廷要职,竟真假不分,谎报军情,理当问罪!” 军机大臣又连忙接着说:“对,近年来不少人妄报假案,骗取朝廷封赏,危害大清江山,不可 不严加惩办。
  ”康熙当即传旨宣御史上殿。 监察御史自上了奏折以后,暗暗自喜,料想皇上少不了要捉几个回民反叛头目开刀问斩,自 己落得一个加官晋爵,好不得意。  他接到圣旨便马不停蹄地来到金銮殿,只听康熙问道: “你从何处得知牛街回民谋反?” “我亲眼看见牛街的回民在礼拜寺夜聚明散,我想定是秘密集合,策划谋反之事。
  ” “回民进礼拜寺,是按教规做礼拜,与谋反完全无关。你还有何证据?” “我听小贩说,回民信奉真主,不信大清皇上。  ” “把小贩的状纸呈递上来。” 御史慌了,断断续续地说: “不……不曾有状纸,是他在……在街上亲口对我讲的。
  ” 康熙听罢大怒:“你身为朝廷监察御史,竟连回民风俗习惯也不知晓,无知到此种地步。你 误听谎言,妄报不实,险些误朕大事!来人,快把他推下去,摘掉顶戴花翎,贬为庶民! ” 御史本想讨赏请封,却不料倒被罢了官,连喊冤枉。
     康熙诏谕朝廷百官,今后凡有妄报不实者,一律加重治罪。 为防止再发生类似事件,康熙又下了一道圣旨: “朕评汉回古今之大典,自始之宏道也。……如官民因小不忿借端虚报回教谋反者……先 斩后奏。
  ” 放下御笔,康熙没有马上差人送旨,他离开龙案,反剪双手在殿上走来走去,心里前思后想: 几次去牛街礼拜寺,看得出来回民是很齐心的。  他们毕竟不是旗人,今天不谋反,难保他们以后 不谋反。
  嗯,我再送半副銮驾,既可显示大清的圣明,又可笼络民心。 第二天,一道圣旨和半副銮驾吹吹打打地送到了牛街礼拜寺。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民俗传统
文学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民俗传统
民俗传统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