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有哪些?
动物性食品中的药物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变 态反应与过敏反应、细菌耐药性、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和致癌作 用,以及激素(样)作用等多方面。(1) 变态反应与过敏反应:虽然许多抗菌药物被用做治疗药剂 或饲料药物添加剂,但是只有少数抗菌药物能致敏易感的个体,如 青霉素、磺胺类药物、四环素及某些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 这些药 物具抗原性,能刺激机体内抗体的形成。由于清霉素具强抗原性, 而且在人和动物中广泛应用,因而青霉素具有最大的潜在危害性。 变态反应症状多种多样,轻者表现为红疹,严重者甚至发生危及生 命的综合征。 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在允许使用量的范围内,青霉素 只对人群中的极少数...全部
动物性食品中的药物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变 态反应与过敏反应、细菌耐药性、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和致癌作 用,以及激素(样)作用等多方面。(1) 变态反应与过敏反应:虽然许多抗菌药物被用做治疗药剂 或饲料药物添加剂,但是只有少数抗菌药物能致敏易感的个体,如 青霉素、磺胺类药物、四环素及某些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
这些药 物具抗原性,能刺激机体内抗体的形成。由于清霉素具强抗原性, 而且在人和动物中广泛应用,因而青霉素具有最大的潜在危害性。 变态反应症状多种多样,轻者表现为红疹,严重者甚至发生危及生 命的综合征。
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在允许使用量的范围内,青霉素 只对人群中的极少数个体产生危害作用。(2) 细菌耐药性: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的耐药性依旧是人们关注的问题。细菌耐药性是指有些细菌菌株对通常能抑制其生长繁 殖的某种浓度的抗菌药物产生了耐受性。
细菌耐药性是受染色体 和(或)质粒上的基因控制。染色体型耐药性是在抗菌药物存在或 不存在的条件下,由某种细菌自发突变产生的,这种情况较少见, 而且只对某一特定的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大多数细菌的耐药性 属质粒型耐药性,它由R-质粒控制。
研究表明,随着抗菌药物的 不断应用,细菌中的耐药菌株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如美国在 1969—1974年期间,鼠伤寒沙门氏菌中的青霉素耐药菌株由 23。 4%上升到36。 9%,链霉素耐药菌株由27。
3%上升到45。 6%, 四环素耐药菌株由12。 上升到44。 8%。动物在反复接触某一种抗菌药物的情况下,其体内的敏感菌受到选择性的抑制,从而使耐药菌株大量繁殖。在某些情况下,动物体内的耐药菌株又可通 过动物性食品传播给人,而给临床上感染性疾病的治疗造成困难。
虽然一般可采用替代药品,但在寻找替代药品的过程中,耐药菌感 染往往会延误正常的治疗过程,而且替代药品的毒性可能更高、价 格更贵,或疗效更低。(1) 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和致痛作用:在妊娠关键阶段对胚 胎或胎儿产生毒性作用造成先天畸形的药物或化学药品称为致 畸物。
致突变作用又称诱变作用。诱变剂(致变物)是指损害细胞或 机体遗传成分的化学物。现已证明,有些化学药品包括烷化剂及 DNA碱基的同类物具有诱变活性。由于药物及环境中的化学药 品可引起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而造成对人群的潜在危害,因此 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如苯骈咪唑类抗蠕虫药,通过抑制细胞 活性,可杀灭蠕虫及其虫卵,故抗蠕虫作用范围广泛。然而,其抑 制细胞活性的作用使其具有潜在的致突变性和致畸性,为此,对所 有苯骈咪唑类药物都应进行安全性的毒理学评价,并确定其对消 费者的安全界限。
许多致变物亦具有致癌活性。例如,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多 环芳烃,以及天然物如黄曲霉毒素及有关的化合物,既具有致突变 作用,又具有致癌作用。它们本身并不具备生物活性,只有经代谢 转化为具有活性的亲核物质后,才能与大分子共价结合,从而引起 突变、癌变、畸变和细胞坏死等损伤。
有些国家的立法机构认为, 在人的食物中不能允许含有任何量的已知致癌物,人们尤其关注 的是具有潜在致癌活性的动物用药,因为这些药物在肉、蛋中的残 留可进人人体。因此,对曾用致癌物进行治疗或饲喂过致癌物的 食品动物,在屠宰时不允许在其食用组织中有致癌物残留的存在。
。激素(样)作用:自从动物被用做人的食品以来,人就开始 接触动物体内的内源性激素。大约在30余年前,具有性激素样性的化合物已作为同化剂用于畜牧业生产,以促进动物生长,提高 词料转化率。由于用药动物的肿瘤发生率有上升的趋势,因而引 起人们对食用组织中同化剂残留的关注。
1979年在美国禁用己 烯雌酚作为鸡的促生长剂之后,一些国家也相继禁止应用同化剂, 尤其是雌激素同化剂。而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在用药动物的组织 中,同化剂的浓度处于正常的生理范围以内,而且随动物性食品摄 人人体的极少量的内源性性激素,其口服活性低,因而不可能有效 地干扰消费者的激素机能。
问题的关键在于必须有效地防止非法 用药。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