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蟥的人工孵化的条件及准备有哪些?
条件一:必须全面了解和掌握卵茧孵化所需的温、湿、 换气等外部环境条件要求,蚂蟥胚胎发育的内在规律,熟练 掌握孵化全过程的技术操作,有条件的可先到有经验的单位 见习或实习,取得技术,能够独立处理突发情况后再考虑采 取人工孵化,无条件去学习的,可从半人工孵化做起,从小 做起,取得经验后再做大。 人工孵化技术含量高,操作要求 严,工作要求细,宜选择有技术知识、责任心强、具有操作 技能的人担任。条件二:建造孵化室。人工孵化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均 需要建造孵化室或孵化箱,其面积大小根据孵化规模确定, 孵化室要求具有自动调节温度、湿度、换气的功能,满足水 蛭胚胎发育条件的相关要求,可人工控制温度、温度...全部
条件一:必须全面了解和掌握卵茧孵化所需的温、湿、 换气等外部环境条件要求,蚂蟥胚胎发育的内在规律,熟练 掌握孵化全过程的技术操作,有条件的可先到有经验的单位 见习或实习,取得技术,能够独立处理突发情况后再考虑采 取人工孵化,无条件去学习的,可从半人工孵化做起,从小 做起,取得经验后再做大。
人工孵化技术含量高,操作要求 严,工作要求细,宜选择有技术知识、责任心强、具有操作 技能的人担任。条件二:建造孵化室。人工孵化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均 需要建造孵化室或孵化箱,其面积大小根据孵化规模确定, 孵化室要求具有自动调节温度、湿度、换气的功能,满足水 蛭胚胎发育条件的相关要求,可人工控制温度、温度与通风, 有条件的最好能够实现自动控制。
孵化室内要求有加温、降 温、通风换气的基本设施。人工孵化“勿求大,但求洋”。即 规模不求“大”,有多大的种繁规模,或多大的卵茧来源,就 配置多大的孵化面积,大可建室,小可造箱;但自动控制设 施的配置一定要“洋”,采用先进的自动控温、自动加湿、均 风匀温、排风换气等设备,能够对温、湿、换气进行精确地 控制。
条件三:工用具配置。盛装工具,仅考虑单层摆放时, 用于盛装孵化卵茧及其基质(泥土、麻布等)的有桶、盆、 盒,如泡沫箱、木桶、搪瓷盆、无毒硬塑制品,高30 ~ 50厘 米,过高不方便操作,太低盛装泥土厚度不够,长、宽规格 不限。
如考虑多层摆放时,采用统一规格的容器,在室内设 置立架,立架可根据需要设单列、双列或多列,每个框格内 放一个盘,列间设行人道,这样更能充分利用室内空间,节 省投资,节约能源消耗。用于孵化的容器,除口部外其余各 部,均虽打孔,以方便排水和通风透气。
立架层叠的话,宜 选用容器底、壁均为网状结构的容器,使用时用网布放于容 器内,否则,难以达到通风透气的要求。盛装卵茧的专用网 袋,网袋规格长、宽稍大于盘的规格,其中各用一边长、宽 (即对角线的一半)安装拉链,可随意开合,开合时不影响网 袋的形状。
分茧和收集幼蛭工具,如毛刷、圆木条等。运装等工具,如铲、桶、坭箕、杓(瓢)、水管等,分别用于孵化 基质与卵茧装盘等。其他用具,如温度计、喷雾器、记录笔 簿、手电筒等,分别用于测温、加湿、记录、应急等。
条件四:收集卵茧。卵茧可来源于3个方面。一是野外 收集,在每年开春气温高于1〇丈、或夏末秋初气温低于23^ 的繁殖季节,到野生蚂蟥较多的地方收集,翻开草丛、枯草 树叶或石块、瓦片底部寻找卵茧,一旦发现便收集起来,如 卵茧产在潮湿的土壤中,注意观察土壤表面,发现有1。
5厘 米左右孔径的小洞量,沿小洞向内挖取,可采集到卵茧,挖 茧时要小心,不要用力挖,最好使用竹条、木棒等非铁器工 具挖取,以免伤及茧内的胚胎。二是引种购买,到蚂蟥养殖 场或公司直接引种或购买卵茧,回来后孵化。
三是在本场收 集,在本场收集时要讲究技术,在蚂蟥产茧期间,其产茧有 先有后,产2 ~3个茧的同一条蚂蟥,也不是同时产出,翻动 土壤后,应产茧或还未产完茧的蚂蟥会停止产茧,或产空茧、 小茧,会严重影响到整群体的产茧率和卵茧的质量。
因此, 不能一开始就翻动土壤取茧,翻动土壤取茧必须等到繁殖季 节末期,一般是从收集第一批(个)茧一个月后,才能翻动 土壤取卵茧。在土壤中收集不到的卵茧,让其自然孵化,自 行进人养殖水体。为提高在土壤表面的集茧率,通常采用在产茧土壤表面 覆盖物体的办法解决。
自然条件下越冬的种蛭,在其蚂蟥进 人冬眠前将水体以外环境中的土壤翻松,深度15 ~ 20厘米, 然后,在土壤表面覆盖4 ~5厘米厚的秸秆、稻草、杂草等, 越冬期间应喷水,保持土壤湿润,产茧季节大部分蚂蟥会钻出土壤表面产卵茧,届时轻轻翻开覆盖物,便可收集到大量 的卵茧。
检完卵茧后再将覆盖物原样盖好,隔5 ~7天再次收 集,繁殖季节内,可收集4 ~5次。如果是温室越冬的,其操作方法与上述基本相同,覆盖 物厚度可以薄些,甚至可使用遮阳网,这样更便于卵茧收集。 当收集的卵茧减少到一定程度时,便可以考虑翻土取茧。
将 收集到的卵茧按大小规格,产茧时间先后,进行分级,孵化 装盘时,尽可能将同一规格,相同产茧时间的茧卵,装在同 一个盘内,以求同盘的卵茧破壳出苗时间基本相同。卵茧收集后,要及时组织分拣,按大、小不同规格和不 同颜色进行分级,将大茧、中茧、小茧、老茧、嫩茧分开, 将其放置于温度20 ~ 30丈,湿度60% ~ 85%的环境中保存, 或及时装盘孵化,以提高孵化率。
条件五:孵化基质准备。采用有土孵化的,准备好疏松、 潮湿的土壤。一般可使用无农药污染的稻田土、砖红土、红 土、黄棕土等,但以腐殖质含量高、黏度小、不易板结的土 壤为好,易板结、含沙量大、有污染物质的土壤不能使用。
为增加孵化土壤的通透性,减少板结,获得理想效果的孵化 成绩,可考虑人工配制孵化专用土壤。如果采用无土孵化时, 则要准备好吸水性、保湿性好,无毒、无异味的相关物质, 如特制草帘、粗稻草粉、粗秸杆粉、海绵、麻袋、其他棉织 物等。
专用孵化土的制备:专用孵化土使用的原料主要为普通 土壤、畜禽粪(牛粪最好)、干杂草或秸秆。制作步骤如下。第一步:原料初处理。将土壤、畜禽粪晒干并粉碎,使其含水量降低到20%以下,最粗粒度不超过1厘米;将干杂 草或秸秆切碎,长约2厘米。
每平方米孵化面积需要准备0。3 ~0。 4立方米制作好的孵化土壤。孵化土要提前2个月安 排制作。第二步:原料混合。将上述3种原料按土壤:畜禽粪: 秸杆为5 : 2 : 3的配合比例进行混合,搅拌均匀。
然后,喷 水加湿,将其含水量调节到50% ~55%,以手抓成团不渗水, 1米高度自然落下能够散开为宜。加湿要边加湿边搅拌,使水 分与物料充分多次接触,均匀吸收。第三步:堆积发酵。将搅拌好的原料做成圆堆或其他形 状的土堆,让其自然发酵。
一般堆高1。3米,宽1米,长度 不限。发酵堆表面抹一层秸秆泥或盖上塑料布等覆盖物,防 止大雨冲淋,雨水渗透,造成堆料过湿,影响堆料发酵效果。 在气温较高的季节,一般第二天堆内温度即明显上升到40T, 4 ~5天可升至70 ~80^,以后逐渐下降。
当堆温降至601 时,则要进行翻堆,重新堆制。再过7天左右进行第二次翻 堆,以后每隔3 ~5天翻堆1次。一般堆制发酵时间约2个 月,此间要求翻堆3 ~6次。因为发酵时间短,翻堆次数少, 往往导致堆料不能充分发酵;影响其成熟度。
第四步:调湿调pH值。孵化土使用时的湿度要求水分在 40%左右,如经发酵成熟后的孵化土壤含水量过高时,采取 摊堆自然晾干的办法,降低其水分含量,直至合适为止。水 蛭对pH值的要求6。5 ~7。
5。pH值高于7。 5时,可以用醋酸 作为缓冲剂,向堆料喷洒0。01% ~1% (重量比)溶液,调 低pH值。PH值低于6。 5时,可以用磷酸二氢铵进行调节,用量为〇。〇1%~〇。5% (重量比),调高pH值。
否则会影响 卵茧的孵化效果和质量。堆积发酵并经调节好pH值的孵化土壤,集中堆放保存备 用,保存过程中使用薄膜覆盖,防止水分蒸发及受到污染。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