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民俗传统

“孔明灯”是什么?燃放“孔明灯”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全部回答

2007-06-21

0 0
     孔明灯又叫“天灯”、“文灯”,相传为三国时的诸葛亮(孔明)发明创造,用于战争中部队之间的联络,相当于今天的信号弹。“放一盏为出兵(进军信号),放两盏、三盏为撤退,放四盏为战事顺利……”老人对我侃侃而谈。
  那时,交通和通讯不发达,孔明灯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应该是显而易见的。  当年,叱咤风云的诸葛亮被司马懿围困在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正当全军上下束手无策之际,诸葛亮心生妙计,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
  另一种说法则是这种灯笼的外形酷似诸葛亮戴的帽子,因而得名。   “虽说现在许多地方都有燃放孔明灯的习俗,但真正讲到最完整继承了这一习俗,制作方法最为传统、‘最孔明’的怕要数我们邛崃平乐镇了,因为诸葛亮曾在我们平乐屯过兵。
    ”任道洪老人很为诸葛亮当年在平乐镇屯过兵而骄傲。为了纪念诸葛亮,平乐人至今仍保持着燃放“孔明灯”的习俗。   老人说孔明灯原理简单,但制作工艺却颇为讲究。让他十分无奈的是,现在整个平乐镇会做孔明灯全套工艺的就只有他和老伴张桂英了,老人的儿子也只是懂得一些简单的原理,对制作孔明灯并无多少兴趣。
       黄昏时分。一群人穿过阎巷街,穿过兴乐桥,来到白沫江畔一片空旷的河滩上。任道洪老人要为远道而来的我们亲自燃放孔明灯。几十年来,由于制作和燃放孔明灯,老人在镇上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
  是名人就会有或多或少的“名人效应”,尽管古镇人对燃放孔明灯已习以为常,但兴乐桥上还是站满了观灯的人群。  在这个宁静的黄昏,灵气充盈的白沫江,将又一次见证燃放孔明灯这一古老习俗给古镇带来的无限诗意。
     孔明灯的工作原理是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与热气球一样,只是孔明灯的放飞方法更简单,操作更方便。但放飞时也有危险,一般禁止一个人操作。我在老人的悉心指导下,将孔明灯缓缓放出,啊,一盏吉祥而美丽的孔明灯带着我的心愿和祝福,从我手中奇妙地徐徐升空了……   每次燃放孔明灯,老人都很开心,就像初次放灯一样,细心而充满虔诚。
    他在放灯时,一边做着示范,一边不断地提醒大家,要许愿的赶快许愿吧,求爱情、求婚姻、求事业、求健康……孔明灯是吉祥之物啊!   那天黄昏,任道洪老人和我们一道,共同放飞了12盏孔明灯。
  当一盏盏孔明灯在冬日的天空中愈飘愈远,像一颗颗星星,最后消失在黑暗之中,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被一种少有的甜蜜的暖意充满了。     孔明灯是平乐古镇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千百年来,这一古老质朴的民俗,给平乐的人文平添了一份淡淡的诗意。
  在物质相对发达,生活节奏远远快于我们内心的节奏的今天,这份诗意对于我们每个人弥足珍贵。而任道洪老人就是这份诗意的坚守者与捍卫者。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民俗传统
文学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民俗传统
民俗传统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