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忧患意识是怎样产生?怎样理
百年以来,中国大陆不断有“崛起”、“跃进”乃至“盛世”之说,而“一衣带水”之隔的日本——离我们最近、唯一被视为“崛起大国”的东方国家,却似乎与我们中国有着始终不一样的国民心态。
上个世纪,70年代初正是日本战后崛起、第一次超过所有西欧列强、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之时,日本举国却并无“崛起”之类的议论。 相反,更多人在谈论《日本沉没》,这是一部日本作家小松左京的科幻小说。而由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观众累计达880万人次,震动了东瀛列岛。一时间,“日本沉没”成了当时日本最走红的话题。
三十多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 2006年日本经济已连续5年保持增长,许多人都认为这是难得的佳绩。...全部
百年以来,中国大陆不断有“崛起”、“跃进”乃至“盛世”之说,而“一衣带水”之隔的日本——离我们最近、唯一被视为“崛起大国”的东方国家,却似乎与我们中国有着始终不一样的国民心态。
上个世纪,70年代初正是日本战后崛起、第一次超过所有西欧列强、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之时,日本举国却并无“崛起”之类的议论。
相反,更多人在谈论《日本沉没》,这是一部日本作家小松左京的科幻小说。而由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观众累计达880万人次,震动了东瀛列岛。一时间,“日本沉没”成了当时日本最走红的话题。
三十多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
2006年日本经济已连续5年保持增长,许多人都认为这是难得的佳绩。但日本又重新拍摄《日本沉没》,新版影片中电脑特技制作的地震和海啸场面极具现场震撼力。去年该片在日本316家影院放映,上映3天即有90亿票房收入,再次在社会上引起轰动。
说实话,日本这种忧患意识的渲染灌输是由来已久的传统。
长期以来,日本政府和社会各界经常向国民提出日本存在的危机,诸如列岛沉没论、资源匮乏论、生存危机论等,以激励国民奋发图强不甘落后的忧患意识。
在日本经济发展“又好又快”时,往往少见热火朝天的宣传阵仗和大张旗鼓的自我颂扬,反而是愈加冷静、谨慎的自省与忧患,这无疑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近年来,日本媒体的保守化浪潮日盛,政治上的右翼势力膨胀令人侧目。
但在面对日本经济发展的报道及评论方面,却大都仍保持着近乎苛责的态度,在新年社论等应该“鼓舞民心”的文告中,也是“警告”连连,不断敲打着身经百战的日本经济。那些世界一流日本大企业“老总”们的自谦,常使人忽略这其实是一个每年人均GDP4万美元的国度。
当国际业界都看好日本经济终于走出10年不景气、冀望其在亚洲一展身手时,前丰田董事长马上泼了一盆冷水:“日本要当亚洲盟主?没品格也没力量啊!”“照现在这样,日本一定会沉没!”
其实,日本即使沉没,也是猴年马月的事。
将这样的“远虑”作为“近忧”不断营造自己民族的忧患意识,固然与日本经济界本身的体制成熟有关,但作为国民整体,尤其与精英层的认知方式也是不无关系的。特别是在整个国家形势较好、国民情绪偏热时,日本精英层中总会有人发挥其“稳定阀”的平衡作用。
观察家们普遍认为,当代日本的忧患本能常常来源于三种意识。
第一是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即通常所说的“国土狭小、环境恶劣、资源匮乏、灾害横行”等。这种忧患意识在日本无所不在。
例如,日本总是举国炒作能源紧张的话题,不少高收入的人却在一滴水、一度电上精打细算。日本这种忧患意识不仅是客观国情的“加工型”反映,而且是日本人认识、约束自我的思维方式的展现,是日本国民意识及价值观的基石。
第二是社会压力的忧患意识。例如日本国立社会保障和人口问题研究所日前公布的“日本将来人口推测”报告显示,到2055年,日本人口将减少至8993万人,其中老龄人口将达到40%,是目前的2倍。
对于十分倚重人力优势的日本,这种压力的沉重与深刻是可想而知的。
再如周边各国对日本所构成的外在压力:朝鲜的“核武”、韩国的“反日”,俄国的“四岛”,中国的“崛起”,都会使日本难以安眠。
尤其是美国驻军日本已60年,别人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但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承受的综合压力,只有日本人自己感受最深。也可以说,在日本面对的所有外来压力中,美国驻军是造成悲情最严重且最应予以改变的。
第三是来自文化传统的忧患意识。日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大量吸收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结合自身的国情形成特有的文化传统。例如孔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教诲等,使日本人受益极多,非常推崇。
这种文化理念使日本的忧患意识不仅具有应对灾难等临时性事件的功能,而且逐渐成为日本民族独有的稳定的性格特征,即使在环境好转时也不会轻易丢弃。
通过对日本近代化坎坷历程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加充分理解日本忧患意识中蕴含的独有因素。
一百多年来,日本民族在实现近代化的过程中经历了三次大教训。
第一次是自鸦片战争至明治维新前后,从西方列强靠实力打开中国大门,到美海军将领佩里闯入江户(现东京)附近的浦贺湾,日本人看到强大的中国在列强攻击下似乎不堪一击,于是自己选择了俯首称臣、虚心求教的态度。
列强入侵中国及日本的教训,作为日本近代化的第一课,深深印刻在了日本的民族的性格之中。
但是,随着日本综合国力的增强及对外扩张的得逞,日本终于走上了全面发动战争的道路。在此期间,日本国内一片“圣战”“大捷”的喧嚣,军事独裁的言论管制与媒体的过热炒作,使日本国民情绪从当年的忧患迅速转为膨胀,而且越是到后来战事不利时,政府及媒体的宣传越发烧,军国主义的动员越狂热。
大概正是这种不自量力的心态,使日本采取了以全人类为敌的战略,最终落得了战败国的可悲下场。
二战的战败,是日本民族接受的第二次历史教训。正是这次失败,使日本从此离开了世界政治大国的行列。
尽管日本的综合国力特别是社会经济的基础要素并未遭到彻底摧毁,战后又受到美国大力扶植,但日本民族在这次失败中得到的惩罚及教训,是日本人永远不会忘记的。因此,二战后的日本,以全新的精神面貌“从零开始”,忍辱负重、埋头苦干,在战后的废墟上重新启动了自己的国家建设,而且一直保持着这种忧患的心态。
其间爆发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世界石油危机”等,都使日本更加强化了这种心态。
但随着日本经济持续高速成长,到了1980年代末,在日元急剧升值的背景下,日本经济的泡沫开始膨胀,一些大公司开始在美国大肆收购包括洛克菲勒大厦在内的名贵地产,其势似乎要把整个纽约和芝加哥都收入囊中,美国人惊呼“珍珠港事件又来了!”这次日本的“冒进”直接导致了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
大公司相继倒闭,银行破产、股市、房地产暴跌,日本经济从此进入长期的停滞和衰退期。——这就是日本民族接受的第三次历史教训,也是最近的一次挫折。与此同时,和日本关系最密切的两个大国——中国与美国,却出现了少有的高速成长,使日本人的头脑再次冷静下来,忧患意识再一次得到强化。
日本在历史上,不论是科学技术还是文化,都远远落后于中国几十年到上百年。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闭关锁国,日本也一样闭关自守,和欧洲的新兴文明没有任何来往。在被动挨打的情况下,中国和日本都开始了奋起自强的近代化运动。
从客观原因来看,中国和日本近代化运动的起跑线是一样的,中国有太多的理由超过日本。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而日本的自然资源却极其贫乏;中国的人口虽多,但人口密度却小于日本(中国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30人而日本为每平方公里330人);100多年来,日本从落后于中国几十年的无名小国,一跃成为领先于中国几十年的先进国家,这不能不让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中国为什么赶不上日本?
日本近代史证明:每当头脑发热、不自量力、浮夸冒进时,整个民族就会碰钉子、摔跟头、吃苦头。
每当实事求是,冷静自省,埋头苦干时,这个民族才会有起色、有出路、有发展。
笔者以为,就日本在百年发展中经历了诸多坎坷,但每次的失败后,都被转化为民族的忧患意识,转变成凝聚国民精神的良机。
从这一点上来说,日本的忧患意识不能不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