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学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有什么意?

学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有什么意义

全部回答

2018-11-20

156 0

    教学活动的基本内涵:“活动”是活动教学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要准确把握活动教学的本质,就必须首先对“活动”的内涵有个清晰的了解。    从哲学的范畴讲,活动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是通过对周围现实的改造实现人的需要或目的的过程。
  就其实质而言,活动就是人对周围现实的变革,变革的最根本形式是劳动,人的一切形式的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都派生于劳动。  由于劳动总是指向创造性地建造一定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因而具有对象性,具有主动和能动的特点。
      学生是生活在学校这样一个“准社会’冲的“准社会成员”,他并不从事真实的社会生产劳动,对他来说学习和受教育就是他的劳动,从劳动的本质意义上说,学生确确实实没有创造世界改造现实,但他确确实实是在创造着他自己,这种创造方式就是学习。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校的教育活动作为社会生产劳动的一部分,与人类总体实践活动(哲学意义上的)在本质上具有内在同一性,但与此同时,它又具有自身特殊的内涵和具体规定性。
  这是我们正确把握活动教学中“活动”这一概念的基本前提。    我们认为,活动教学涵盖的“活动”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它既不完全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人的活动——劳动,也不同于传统教学中使用的“活动”概念。
    传统教学意义上的活动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被动活动,即学生在被告诉、被教导、被演示的情况下被迫参与活动,学生作为活动主体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落实,学生活动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得不到充分发挥;二是片面活动,即只重视学生接受间接经验过程中的内在观念活动,忽视甚至排斥学生以获取直接经验和感性体验为目的的物质操作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因此,传统教学意义上的活动是一种学生被动参与的、观念活动与实践活动相脱离的不完整的活动。 (一)对象性。对象性是人的活动的本质特征,它表明人的任何活动都是指向一定的对象的,不管是简单的活动还是复杂的活动都必须有明确的对象。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活动观点,建立在对对象世界改造基础上的人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类本质力量和主观能动性实现的过程,也是人类活动有别于动物活动的根本所在,“正是通过对对象世界的改造,人才实际上确证自己是类的存在物”。
    活动的对象性特征一方面表明,人的活动是一个对象化地体现着作为主体的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客观过程,是活动主体通过占有、改造活动对象实现自己的目的、意志和加强自身本质力量的过程;另一方面也表明,面对对象世界,人的活动也是有条件的,受限制的,“人作为对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
    活动的对象性充分体现了人的活动的主动与受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制约性的辩证统一,强调了活动对象及对象化在活动中的重要性。    (二)阶段性。从发生学意义上讲,人的认识起源于活动,活动决定着人的发展水平。
  从学生个体发展的角度看,学生活动的内容、水平又受制约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是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序展开、分阶段提高的。  因此,学生主体活动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维果茨基学派的研究表明,每个年龄阶段的儿童都有多种活动,但其中必有一个最主要的主导活动。
  从学校教育总的目的要求来看,智力活动无疑应当是贯穿学生整个学习生活的主导性活动,其他各类活动如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则是伴随性活动。但同样是智力活动,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智力活动特点、内容、水平是有显著差异的。
    因此教学必须依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设计出符合儿童年龄阶段特点的活动,特别是作为主导活动的智力活动。例如,学前期儿童思维发展处于动作思维阶段,他们对外部事物的认识以动作把握为主;7~10岁的儿童形象思维处于优势地位,抽象思维在逐渐形成之中,他们对外部事物以图像把握为主;10岁后的儿童抽象思维逐渐得到发展,对事物的认识逐渐转向以符号把握为主。
    为此,小学中、低年级的各科教学就应该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组织各种观察活动,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和接触实物、接触现实生活的机会,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高年级教学则应在丰富的感性实践活动基础上,加大学生探索、研讨活动的力度,提高活动内容的概括化水平,促进学生思维向抽象方面转化。
             。

2014-03-23

689 0

    确定研究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关键术语的界定和使用。历史研究是寻找过去的事实,并在这个信息基础上描述、分析和解释过去。所以,关键术语的逻辑一致性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们必须处理好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关键术语的模糊不清。
  任何特定情境下术语的涵义都是具体的,如果我们不能界定清楚这些术语,那么在研究过程中就会造成误读和误解。  比如“教育”一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的涵义是很不一样的。在研究“教育”历史的时候,就要理清哪些是我们视野中的“教育”,哪些“教育”与今天有很大的不同。
  二是所谓历史研究法中的“现代主义”危险。这种病症在理论界相当普遍。人们总自觉或不自觉的把过去的术语赋予今天的涵义,或者赋予在历史上根本没有存在过的意义。  这就是对历史的曲解或误解。
  所以确定研究问题首先必须界定关键术语。 收集评价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收集评价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层次。收集史料并不仅仅意味着收集与研究问题相关的历史文献,而且要掌握鉴定史料的方法,以确定史料来源的真实性和其价值。
   历史研究的资料主要有两个来源: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  第一手资料是第一次关于要研究的事件或经历的描述,它包括原始文件、真正参加者或直接观察者的报告,被研究的教育家本人的论著、演说稿和日记、会议记录、调查报告等。
  第二手资料是对事件或经历至少处理过一次的资料,它包括各类参考书、他人传抄的记事、传闻、各类出版物等。研究者必须确定哪些是第一手资料,哪些是第二手资料,只要有可能要尽量使用第一手资料。   历史分析要占有大量文献资料,这里面真伪难辨。
  研究者就要善于鉴别史料,要把握基本的辑佚、校勘、训诂的方法,同时研究者要建立批评的态度。史料必须首先服从于外在批评即史料文献的有效程度——文献在哪里产生的、什么时候产生的、谁记录的,只有在回答了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才能保证文献的真实可靠;其次还必须服从于内在批评即文献内容的意义、精确度和可信程度。
    内在批评涉及作者的风格、技巧以及大量文献的相互参照。内在批评和外在批评对于确定史料来源的真实可信与可用性是十分必要的。通俗地讲,如果材料来源不真实,不能用;即使内容真实但与本研究问题无关,同样不能用。
   综合整理 在不同来源的史料的相关价值确立以后,研究者就应该将所得的史料加以综合整理。  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必须解决史料之间的不一致所带来的矛盾,并根据研究目的决定这些材料的取舍。
  研究者不能将芜杂的史料堆积在一起,他必须从中梳理出中心观点的连续性,注重时间的顺序或逻辑的顺序。在反复提炼史料获取信息的过程中,研究者会发现同一史料来源可能包含着对同一事件的各个叙述,不同的史料也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呈现基本一致的证据和信息。
    这些都需要研究者去总结和综合。 形成结论 历史研究形成的结论是从文献中所得的逻辑分析。历史依赖于解释,解释是历史研究的核心。 (二)注意处理好几对矛盾 一是古与今的矛盾。
  古今矛盾,即历史研究与研究所处语境之间的矛盾。历史研究的最终目的是经世致用,古为今用,这也是我国教育史学的传统。  正确处理古今矛盾的意义在于突破教育理论研究的时空界限,开发所有资源为时代发展而服务。
  我们今天所思所想的教育问题,没有一个不是前人曾思考过的。历史研究正是能够切中时代的迫切需要,但我们并不能因今而曲古,因今而废古,必须保持理性清醒。 二是史与论的矛盾。史论的矛盾也就是史料与史学的矛盾,历史研究要史论结合。
    有史而无论,只是史料的堆砌;有论而无史,不是历史研究。学术界虽有“以论带史”、“论从史出”的不同方法论之说,但史论结合还是较为公认的。问题是,以史伤论,以论伤史,以论害史都是历史研究的大病症。
  怎样能将史料和史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历史研究的大问题。 三是继承与创新的矛盾。  继承什么、怎样继承一直是历史研究的核心问题。继承需要创新的继承,是历史研究的共识,但怎样创新也是一个大问题。
  继承而不创新,历史文化就没有生命力;创新而不继承,文化进步就没有根基。批判性地继承创造,也许是我们的最佳选择 4口述历史编辑 口述历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研究方法。  口述历史所记录的,是由个人亲述的生活和经验;透过深入访谈,历史学家可以追溯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中,未被发掘的侧面,或为传统历史文献遗忘的段落。
   口述历史获得的资料,都是难以在官方文献中寻获的珍贵材料,例如战争时期的个人际遇、个人或家族的移民历史、亲族伦理关系、个人事业发展历程等。  透过收集个人生涯和家族历史,历史学家和社会研究学者可以重构不同面向的历史发展,如阶级形成、移民和迁徙、社会流动和历史的伤痕等。
   口述历史另一珍贵之处,是它将受访者缕述故事时的声线、藻词和思想都记录下来,通过分析语言、声调和说话者的主观意思,研究人员可以捕捉历史事件背後的社会含义,以及事件对人造成的正面或负面影响。   基於这些特质,口述历史正好填补了统计和量化调查的不足,让我们可以掌握量化数据以外的材料,使我们可以欣赏冷冰冰的制度和结构以外的人性和动态。
  来自领袖人物、平民百姓和少数族群的口述故事,可以拓展历史学家和研究人员的视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启发他们以崭新的角度,重述一个社会的历史。  如果您觉得正确或者采纳的话,麻烦给我好评,谢谢。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出国/留学
院校信息
人文学科
职业教育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外语学习
K12
学习帮助
学习帮助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