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白杨M导弹的具体参数,配图
“白杨-M”导弹系统的研制工作始于80年代后期,它是“白杨”(SS-25)导弹的改进型。1994年12月20日,“白杨”-M导弹进行了首次试射,原计划进行7次试射,实际上只进行了4次。1997年7月8日,在普列谢茨夫靶场“白杨”-M导弹进行了第4次发射试验,也是定型前的最后一次发射。 设计者们认为,在“白杨-M”导弹系统研制、试验过程中,以及在其战术技术性能指标中有很多“第一”,甚至在世界上也是首次。如第一次为高防护性的井基和机动陆基发射装 置制造了标准化统一的导弹;首次使用了新型试验系统,借助它可检验导弹系统在地面和飞行状态下各系统和组件的工作状态和可靠性,这可大大缩小传统试验规模,减...全部
“白杨-M”导弹系统的研制工作始于80年代后期,它是“白杨”(SS-25)导弹的改进型。1994年12月20日,“白杨”-M导弹进行了首次试射,原计划进行7次试射,实际上只进行了4次。1997年7月8日,在普列谢茨夫靶场“白杨”-M导弹进行了第4次发射试验,也是定型前的最后一次发射。
设计者们认为,在“白杨-M”导弹系统研制、试验过程中,以及在其战术技术性能指标中有很多“第一”,甚至在世界上也是首次。如第一次为高防护性的井基和机动陆基发射装 置制造了标准化统一的导弹;首次使用了新型试验系统,借助它可检验导弹系统在地面和飞行状态下各系统和组件的工作状态和可靠性,这可大大缩小传统试验规模,减少费用,同时又不降低导弹系统研制和试验的可靠性。
据设计者称,“白杨-M”导弹系统的全部试验都进行得很顺利,此外,在训练场和战备值班中将进行有关的试验工作,全部战术技术性能将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白杨”-M导弹系统之所以引起世人的关注,主要是因为它所拥有的战术技术性能优势。
该导弹为单弹头式洲际战略弹道导弹,采用多种制导方式,是一种3级固体燃料导弹,即可机动发射,也可固定发射。该导弹长(带战斗部时)22。7米,直径1。95米,导弹发射重量47。2吨,投掷重1200千克,飞行距离超过10000千米,核装药的准确当量虽未公布,但根据某些信息可以确定,弹头爆炸当量约为55万吨,同时命中精度也有较大的提高。
其实,白杨-M导弹虽然其大小及某些设计特性都明显地受到了反导条约的限制:最大飞行距离为10000公里,长22。7米,壳体最大直径1。86米,重47。1吨,弹头重1。2吨(长5。2米),但是,白杨-M导弹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其不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改装成多弹头的导弹,而且其分弹头还可以单独制导,这对于在距离打击目标100公里处分离的弹头抗击敌方的干扰信号相当有益。
此外,弹头的分离还是在战斗部每30-40秒自动更换飞行参数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敌方的反导系统不仅来不及确定弹头的分离点,也根本无法判定战斗部本身的飞行参数。
“白杨-M”导弹系统的研制工作始于80年代后期,它是“白杨”(SS-25)导弹的改进型。
1994年12月20日,“白杨”-M导弹进行了首次试射,原计划进行7次试射,实际上只进行了4次。1997年7月8日,在普列谢茨夫靶场“白杨”-M导弹进行了第4次发射试验,也是定型前的最后一次发射。
设计者们认为,在“白杨-M”导弹系统研制、试验过程中,以及在其战术技术性能指标中有很多“第一”,甚至在世界上也是首次。如第一次为高防护性的井基和机动陆基发射装 置制造了标准化统一的导弹;首次使用了新型试验系统,借助它可检验导弹系统在地面和飞行状态下各系统和组件的工作状态和可靠性,这可大大缩小传统试验规模,减少费用,同时又不降低导弹系统研制和试验的可靠性。
据设计者称,“白杨-M”导弹系统的全部试验都进行得很顺利,此外,在训练场和战备值班中将进行有关的试验工作,全部战术技术性能将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白杨”-M导弹系统之所以引起世人的关注,主要是因为它所拥有的战术技术性能优势。
该导弹为单弹头式洲际战略弹道导弹,采用多种制导方式,是一种3级固体燃料导弹,即可机动发射,也可固定发射。该导弹长(带战斗部时)22。7米,直径1。95米,导弹发射重量47。2吨,投掷重1200千克,飞行距离超过10000千米,核装药的准确当量虽未公布,但根据某些信息可以确定,弹头爆炸当量约为55万吨,同时命中精度也有较大的提高。
其实,白杨-M导弹虽然其大小及某些设计特性都明显地受到了反导条约的限制:最大飞行距离为10000公里,长22。7米,壳体最大直径1。86米,重47。1吨,弹头重1。2吨(长5。2米),但是,白杨-M导弹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其不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改装成多弹头的导弹,而且其分弹头还可以单独制导,这对于在距离打击目标100公里处分离的弹头抗击敌方的干扰信号相当有益。
此外,弹头的分离还是在战斗部每30-40秒自动更换飞行参数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敌方的反导系统不仅来不及确定弹头的分离点,也根本无法判定战斗部本身的飞行参数。
“白杨-M”导弹系统的研制工作始于80年代后期,它是“白杨”(SS-25)导弹的改进型。
1994年12月20日,“白杨”-M导弹进行了首次试射,原计划进行7次试射,实际上只进行了4次。1997年7月8日,在普列谢茨夫靶场“白杨”-M导弹进行了第4次发射试验,也是定型前的最后一次发射。
设计者们认为,在“白杨-M”导弹系统研制、试验过程中,以及在其战术技术性能指标中有很多“第一”,甚至在世界上也是首次。如第一次为高防护性的井基和机动陆基发射装 置制造了标准化统一的导弹;首次使用了新型试验系统,借助它可检验导弹系统在地面和飞行状态下各系统和组件的工作状态和可靠性,这可大大缩小传统试验规模,减少费用,同时又不降低导弹系统研制和试验的可靠性。
据设计者称,“白杨-M”导弹系统的全部试验都进行得很顺利,此外,在训练场和战备值班中将进行有关的试验工作,全部战术技术性能将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白杨”-M导弹系统之所以引起世人的关注,主要是因为它所拥有的战术技术性能优势。
该导弹为单弹头式洲际战略弹道导弹,采用多种制导方式,是一种3级固体燃料导弹,即可机动发射,也可固定发射。该导弹长(带战斗部时)22。7米,直径1。95米,导弹发射重量47。2吨,投掷重1200千克,飞行距离超过10000千米,核装药的准确当量虽未公布,但根据某些信息可以确定,弹头爆炸当量约为55万吨,同时命中精度也有较大的提高。
其实,白杨-M导弹虽然其大小及某些设计特性都明显地受到了反导条约的限制:最大飞行距离为10000公里,长22。7米,壳体最大直径1。86米,重47。1吨,弹头重1。2吨(长5。2米),但是,白杨-M导弹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其不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改装成多弹头的导弹,而且其分弹头还可以单独制导,这对于在距离打击目标100公里处分离的弹头抗击敌方的干扰信号相当有益。
此外,弹头的分离还是在战斗部每30-40秒自动更换飞行参数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敌方的反导系统不仅来不及确定弹头的分离点,也根本无法判定战斗部本身的飞行参数。
俄罗斯计划在下世纪初的前10年内部署300-350枚“白杨”-m导弹系统,其中井式发射的90枚导弹将部署在改造后的pc-18(ss-19)导弹发射井中。
现在,俄军的5个井式白杨-M导弹团已有42套白杨-M导弹系统,而且,2006年俄军还计划购买7套白杨-M导弹系统,如果再加上这69套战略火箭军中的白杨-M导弹系统,俄军装备的白杨-M导弹系统已接近了其所希望最终配置270枚这一目标的半数。
在俄军近年来新建的白杨-M战略导弹团里,每团所拥有的导弹系统基本上都是6套,因此,69套“白杨-M”导弹系统,已足以装备10个战略火箭兵的导弹团了。这10个导弹团,如果加上俄军现有的5个井式白杨-M导弹团以及一个已经在筹备之中的机动式白杨-M导弹团,可以说俄军届时将会非常接近其“战略火箭兵计划编有2至3个白杨-M导弹师,每个师将编有4至6个公路机动导弹团”的最低建军目标。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