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院校信息

谁知道沈阳工业大学搬迁大学城的具体情况?

具体什么时间搬?搬207终点站的校舍还是景星街的校舍?搬走后的校舍作什么用?开发住宅区?学生公寓搬不搬?搬过去多少学生,留下多少学生?

全部回答

2007-03-03

0 0
听说研究生的留下.做商业用

2007-03-05

112 0
    】“新校区会在明年‘十一’前基本完工”,此后,沈阳大学预计在3年内迁至虎石台。  昨日,对于大东区招商会透露的沈阳大学即将搬迁的消息,沈阳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这样告诉记者,虽然目前关于新校区确切位置、规模等具体建设方案还没最后敲定,但搬迁时间基本定了。
    在沈阳大学,学校师生基本都知道了学校将要搬迁的消息。  昨日下午,记者在沈阳大学校园内采访一些学生、老师和工作人员时,他们都说“是要搬了”。  在校招生办公室,一位负责招生的老师确认:“学校估计会在3年搬到虎石台,但是今年肯定不会动。
  ”   该校机关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师称,目前关于新校区建设的具体方案还没有确定,但是估计新校区会在明年“十一”前基本完工,占地1600亩。    该老师说,新校区计划建在虎石台中心地区,建成后,目前的沈阳大学主校区仍将保留,“三批本”和成人部将留在现在的老校区,其他院系的学生将全部搬到新校区。
    “新校区无论在校园环境上还是在硬便设施上都将好于现在。我们目前打算在新校区建一个大型的音乐厅和一个可容纳2万人的体育场,当然这个想法还需要最终敲定。  ”  学校一位老师认为:“学校搬迁后应该不会对招生构成影响,因为新校区的学习、生活条件都将会更优越。
  到时候‘三批本’学生在老校区,‘二批本’学生在新校区,这样更有利于学校有针对性地教学,以提高‘二批本’和研究生的质量。”  这位老师算了一下,新校区建成后,从现在的沈阳大学前往新校区,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行车大约需要17分钟。
      对于学校搬迁的事儿,学生们反应不一。学生张梓馨认为搬迁后远离市区不一定是好事儿:“搬到虎石台后就远离沈阳市中心,我是学主持的,平时有很多去电视台实习的机会,一旦离远了这种机会就得放弃,失去这种机会对我的专业进步会有影响……”  但也有学生认为远离市区有助于学习,“搬过去挺好啊,有明亮的教室、体育场,新校区会有更适合我们学习的环境,离市里远还能安下心搞研究了。
    ”研究生李权对学校将要搬到虎石台充满了向往。 下面是规划: 沈阳工业大学原属机械部,现已划归辽宁省政府领导。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近万人,研究生近千人,教职工近二千人,其中专任教师近八百人;专业以工为主,覆盖六大学科门类,属发展中的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
       近三年来,我校科技产业发展速度较快,科技园产值由三年前的3750万元,2001年已增至2。5亿元,科技到款5300万元。特别是伴随我校后勤社会化的强力推进,不仅初步实现了本校资源与社会资源的整体优化重组,而且为我校科技产业和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置换出新的空间,为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合理确定校属科技企业目标对企业发展影响深远   高校校办产业源于勤工俭学,在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弥补办学经费不足,成为校办企业的主要目标,伴随我国经济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发育完善,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发生了深刻变化,如果继续把弥补经费不足作为高校产业的主要目标,不仅制约校办企业的发展,而且也限制了高校综合职能的全面发挥。
    基于这种认识,我校三年前组织了全校范围关于校企目标的讨论,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发展科技产业是拓展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手段,是高校职能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科技产业固然要追求效益,但所得效益应主要用于发展校产。
  同时校科技产业的效益是多方面的,其中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比较,间接效益重于直接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比较,社会效益重于经济效益;长远效益与近期效益比较,长远效益重于近期效益。  只有正确处理多种效益的关系,高校与企业的关系,以及高校与社会的关系,合理确定发展校科技企业的目标,全方位体现高校的社会职能,提升高校的社会公众形象,高校才会得社会的承认,高校自身发展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基于这种认识,学校决定近三年内校属科技企业每年盈利完全用于自身发展,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创建科技企业的积极性,我校科技园近期实现了快速发展。     二、发展校属科技企业要促进高校自身发展   发展校属科技企业主要目标是服务社会,振兴地区经济,由于高校自身经济实力有限,如果高校发展校企是单方向为社会做贡献,而无从由社会取得回报,这种单向输出将无以为继。
  为此,必须合理处理校企与高校的关系,最大限度保证二者发展目标和权益关系的协调统一。  回顾我校近三年发展科技产业和创建科技园的过程,在这个领域进行了较为成功的探索。   (一)优化校内外资源配置,重构社会分工体系,发展大学科技园   我校占地面积34万平方米,由南北两院组成,地处老工业区,办学空间不足是制约我校发展的瓶颈,校园内难以找到科技园的发展空间,为此,我校于98年正式提出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构想,99年与投资商签署联建学生公寓协议,社会融资7000万元,99年下半年办完动迁手续,完成三通一平,2000年9月初在校外完成5。
    3万平方米学生公寓,4000名学生入住,极大地缓解了学生住宿条件不足的矛盾,同时拓展了办学空间,在此基础上,又与另外一个投资商签定联建学生公寓协议,社会融资1。2亿元,兴建6。
  2万平方米学生公寓,2001年9月可交付使用。二期工程学生公寓位于我校南北两院接合处,与两院隔街相望,公寓一、二层8000平方米,可用于科技产业发展,由于我校原有5万平方米学生宿舍均临一条街构建,如果把这些学生宿舍改为科技产业用房,与新建二期学生公寓一、二层8000平方米建筑结合使用,可在我校周边形成约1000延长米的科技街,考虑到我校专业优势和地区经济结构的特点,我校与地方政府商定,力求用三年左右时间,把该科技街办成以装备科技工业开发为主要特色的科技街,定名为沈阳工业大学装备工业科技城。
    目前此项工作进展态势良好,预计本年底可有两万平方米临街科技用房投入运营。由于这种把学校资源整体优化重组,发展大学科技园的方法有利于促进社会与学校同步发展,此举得到学校和社会的同步支持,我校科技园实现了超常规发展。
     鉴于通过高校后勤社会化发展大学科技园的重大举措非常成功,我校又提出逐步拓展沈阳工业大学大学城的构想。  所谓沈阳工业大学大学城是指一个区域经济结构。它是由教育、科技、文化三个中心构成的高品位社区。
  该社区由教育、科技、后勤保障三类产业综合而成。其中教育由学校办,科技产业由学校与社会联合办,后勤保障产业由社会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校大学城建成之日,即是社会分工体系优化重构之时。  基于这种构想,我校与我校临街相望的铁西体育场签署共建协议,解决了体育教学空间不足的矛盾。
  同时与隔街相望的亏损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又进一步拓展了我校的发展空间。上述操作全部完成后,我校占地面积就地扩展为60万平方米以上,建筑面积可翻一番。   目前此项工作进展顺利,构建大学城的目标可在三年内完成,届时我校将成为辐射空间约4平方公里高品位社区的核心。
       《十五》规划期间,我国高等院校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各学校都在创造条件,寻求发展。有的移地搬迁取得成功,有的就地拓展取得成效,我校考虑自身特点,以内涵改造为主,通过打开校门,推倒校墙,主动融入社会,就地拓展校园,把自身资源与社会资源结合起来进行结构重组,发展校园的同时,确立了科技园的发展空间,科技与教育相互促进,并行发展,两者同步进入良性循环。
       (二)实施教学、科技并举的战略,促进我校实现质的飞跃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快速扩张,高校目身综合素质可能下降,这是人们十分担心的问题。为防止这种灾难性情况的发生,我校注意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其一,每年投资五百万元,用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目前我校专任教师近八百人中已有二百人博士毕业或博士在读。  同时近期集资共建2万平方米博士教师公寓,进一步稳定了高水平教师队伍。
     其二,每年投入800万元用于支持教师进行基础科研和科研成果的奖励。   其三,去年投入4200万元用于改善实现教学条件和基础科研条件,促进学科建设。   其四,投资4100万元,兴建高水平教学楼,去年己交付使用。
       其五,投入1000万元起动资金,从社会融资2。1亿元,建设12万平方米学生公寓。   其六,由于发展科技产业要求巨额投资,学校无力投入,完全靠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大学科技园,我校科技园2000年产值2。
  5亿元,科技成果转化为股权累计3000万元以上。  不仅为地区经济振兴做出贡献,而且扩大了我校的知名度。   目前,我校科技园发展规划已经确定,由科学园、创业园和产业化基地组成,科学园指校园本体,主要从事科研成果的开发;创业园主要指我校周边,即装备工业科技城,主要职能是孵化中小科技企业,产业化基地主要指沈阳市铁西老工业基地,主要功能是为有产业化前景的科技企业提供发展空间。
       本年度科主要任务是加强园区硬、软环境建设。三年左右可基本实现发展目标。   三、人才为本,科技为根,创新为魂,逐步培育科技成果产业化运营观念   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因素很多,有发展目标问题,依托力量问题,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问题,其中最本质的是培育一种良好的运营理念。
    对此,我校进行了某些探索。   (一)服务辽宁,振兴工大,最大限度调动多种积极性,推动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 推进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科技园,要求社会、高校和个人三种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本文前两部分分别介绍了如何挖掘社会和学校的潜能问题,以下简要说明如何通过深化改革,最大限度调动企业的微观积极性。  逐步建立健全校属科技企业的良好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是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科技园的重要手段,其中要注意两个关键环节,一要千方百计调动科技人员与经营者的积极性,二要在校属企业与高校之间构筑一道“防火墙”,防止校属企业给高校自身带来经济风险。
  解决这个问题的具体办法是在校属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进行股份制改造,具体操作办法有四类。     其一,条件成熟的校办产业和新建校办企业均为有限责任公司。凡是我校未投入有形资产或现金的有限责任公司,学校无形资产占公司股权控制在25%~30%之间。
     其二,暂不具备直接转制为股份制的有限责任公司的校办企业,实施股份合作制,提倡企业职工特别是骨干人员持股,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分配企业内部股权,努力地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     其三,对于起动资金不足,有产业化前景的科研成果,依托学校指定的校属企业进行项目股份制运营,由于项目起动时已明确各方当事人的责任、权力和利益分配,调动了各种积极性,加速了我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进程。
     其四,允许我校科研成果向校外企业技术入股,所得股权属我校,为调动科技成果当事人的积极性,校内采取奖励的办法把学校所获股权转让给当事人。  最高限额不超过所获股权的49%。
     其五,按大学科技园企业入园条件,审批部分社会企业加盟我校大学科学园,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也便于探索校企合作的新领域,促进大学科技园发展。   (二)逐步培育“人才为本,科技为根,创新为魂”的科技园运营理念。
     大学科技园运营理念的培育对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有本质性影响,经近两年的探索,人才为本,科技为根,创新为魂己开始成为沈工大科技园人的共识,但人们对其的认识深度还不尽相同,需要相当长时期培育。
    特别是对创新为魂的理解,更需要进一步引起讨论。回顾我校近几年来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观念不断更新的过程,全校群体观念每一次变革都预示着我校科技和科技产业的每一次飞跃,概括地说,近期我校科技产业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的改革,实质上是一个裂变的过程,即鼓励引导各界有识之士领办、创办科技企业,校方负责营造良好的企业运营环境。
    从生物工程角度分析问题,相当于校方构造培养基,企业则相当于是生存于培养基中的基因,只要培养基合理,基因选择得当,则我校科技园不久将成为各类科技企业综合而成的生机盎然的生态群络。
  同时,我们也开始注意到裂变所释放的能量是有限的,裂变可能使能量释放发生质的飞跃。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校在近期应注意恰当组织中小科技企业集约化经营,以期发挥企业聚合的整体优势。  裂变与聚变都有一个合理选择方式的问题,其成功的关键在于观念的变革与机制的创新。
     从发展过程看,我校近几年科技产业工作发展速度平均每年递增50%以上,学校的综合实力也不断增强,其中原因是全方位的,主要得益于科技产业管理体制改革。改革的核心在于贯彻三个有利于的基本原则。
       其一,高校科技产业发展必须有利于社会进步,即科技产业一定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这样才能得到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其二,高校科技产业发展必须有利于高校自身发展,即把科技产业与高校的科研工作、学科建设、学校资源的优化重组结合操作,相互促进,并行发展。
       其三,高校科技产业发展要充分考虑创业者和主要当事人的权益,这样才能最大限度调动企业的微观积极性。才能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此外,在考虑企业微观权益的同时,要兼顾校方权益,千方百计防范可能给高校带来的风险损失。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院校信息
院校信息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