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家长要告诉孩子?
有一个小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妈妈总是说我不行。我学骑车,妈妈说不行,会摔着;我学炒菜,妈妈说不行,怕烫着;我学游泳,妈妈说不行,会淹着。这不行那不行,我什么时候才能行?”这位小学生问得是有道理的。 因为,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要想学会游泳,就必须到水里去扑腾;要学会几样本领,就应该到实际生活中去磨炼,哪怕是摔几个跟头、经几回失败也是有益的。在美国,父母对子女是有限责任,父母不会把孩子的事情全部包下来,反而孩子还必须承担一些家务劳动,如摆餐桌、洗自己的衣服、剪草坪等。 在上大学前旅游的费用,也可能父母给出,但不是说父母必须提供。孩子可以自己打工挣(在学校里,在社会上),也可...全部
有一个小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妈妈总是说我不行。我学骑车,妈妈说不行,会摔着;我学炒菜,妈妈说不行,怕烫着;我学游泳,妈妈说不行,会淹着。这不行那不行,我什么时候才能行?”这位小学生问得是有道理的。
因为,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要想学会游泳,就必须到水里去扑腾;要学会几样本领,就应该到实际生活中去磨炼,哪怕是摔几个跟头、经几回失败也是有益的。在美国,父母对子女是有限责任,父母不会把孩子的事情全部包下来,反而孩子还必须承担一些家务劳动,如摆餐桌、洗自己的衣服、剪草坪等。
在上大学前旅游的费用,也可能父母给出,但不是说父母必须提供。孩子可以自己打工挣(在学校里,在社会上),也可以在家里干活,父母给记工钱。等到18岁成人后,读大学,有父母给出学费的,但父母和孩子都明白这不是父母必须要给的。
实际上很多父母不给出,孩子一靠奖学金,二靠打工来获得学费。美国的大学生读书期间不打工的人很少,很多人要打两份工。父母对孩子的无限责任是教育,一是让孩子懂得自身的价值;二是让孩子懂得必须自己管理自己;三是教给孩子足够的性知识,让孩子在他们身体变化时感到轻松自在;四是帮助孩子接受一整套他们赖以立身处世的牢固的社会准则—— 尊重和守纪。
美国孩子和我们的孩子有什么不同?美国孩子:遇事积极乐观、好奇心强、敢尝试、能吃苦、肯动脑;我国孩子的表现:遇事等待观望、缺乏兴趣、不敢尝试、不能吃苦、不肯动脑筋。什么原因呢?家庭教育的方式不同!第一,美国人对孩子鼓励多于保护,鼓励孩子进行各种尝试,在做中学,在做中练,培养了能力、兴趣,最重要的是树立了自信心。
中国的家长则是过分地保护孩子,造成孩子对父母的依赖,使孩子怀疑自我价值和能力或失去对自我价值和能力的正确认识和评价,一切要等父母帮忙做。父母怕孩子受伤、受欺,很多事情或活动父母都会认为危险、脏等而不让孩子做。
第二,美国人对孩子引导多于灌输。“我觉得……会好些”“我的建议是……”“你愿意听听我的看法吗”等等,是美国父母常对孩子说话的方式。“你还小,听妈的”“告诉你这样做怎么不听”“错了吧,你看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等等,是中国的父母常对孩子说的话。
引导会启发孩子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再作出判断,可能对可能错,这就是成长的过程。灌输,对孩子来讲只需被动接受,会束缚孩子的自信心。第三,美国人对孩子要求全面,我们常常以学习代替一切。第四,父母语言的作用。
“真笨,这你都不会。”“你看谁家的孩子就比你强。”“告诉你多少遍了,就是记不住。”“念书去,别的都别管。”“我们为了你付出那么多,你怎么能这样。”“你能把书念好,就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这些我们父母有意无意常挂在嘴边的话,会影响甚至摧毁了孩子自信心的建立。
美国家庭教育给我们的启示是:尊重和理解是培养自信心的土壤,鼓励和引导是培养自信心的最佳养料。中国的家长经常说孩子这不行那也不行,使孩子感到非常苦恼。“我能行”与“我不行”只有一字之差,内涵却有着本质的不同。
“我能行”是成功者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它使人扬起自信的风帆;而“我不行”则是失败者的主要内因,因为它会让人失去成功的重要支柱——自信。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对孩子说“不行”的负信息频率太高,会使孩子形成一种干什么事都“不行”的畏惧心理。
某高中毕业生考上外地一所重点大学,却认为自己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行”。于是,父母只好千里迢迢“护送”他去上大学,给他报到注册、买好饭、铺好床、放好东西,告诉他:你的被子有七层被罩,当最后一层被罩该洗的时候,妈妈就来给你洗被罩了。
就这样,他望着父母远去的身影,心里还是一阵失落和惆怅,讷讷地说:“以后我自己生活怎能行?”面对困难和挫折,最难战胜的不是别人,而正是自己。当孩子能自觉地用“我能行”来鞭策自己的时候,他们会发现已经自己长大了许多,懂事了许多。
而当“我能行”这三个字成为一种信念,牢牢地刻在孩子心中的时候,将为他未来的成功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素质教育是面大旗,下面有许多教改的旗帜,“我能行”也是教改的一面旗帜。家长要做的是鼓励孩子“能行”,而不是打击孩子“不行”。
收起